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清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十分高超,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配器的齐金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层文化界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昆曲的审美格调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和表演上,编剧的高超技法也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和迷醉。
D.离开精英文化的聚合,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审美的格调就很难达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提出社会普及的原生态阶段很少有上层文化界的涉人。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
D.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曲的唱词唱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是众所周知的。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人是世俗观众。
C.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0 05:0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初步测算,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速约20%,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0亿元,年均增速将达到35%。其中,语音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约占到全部市场的一半。

“人工智能在与传统产业融合并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壮大,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正成为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吕海霞说。

2017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人工智能的一项重点任务,并提出要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城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应该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人工智能学科前沿方向,开展引领性原创科学研究,通过人工智能与脑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提供领先跨越的理论支撑。”中科院院士谭铁牛说。

专家指出,攻克人工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除了寻求前沿基础理论的突破,还应重视基础硬件研发、支撑系统研发、生态构建以及研发心态调整。受访专家还指出,我国入门级人工智能人才比较丰富,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稀缺、高水平人才匮乏,必须建设完备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3日)

材料三:

伴随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相关的“噪音”也越来越多,比如数据隐私、AI偏见、A1造反……相关话题引发了数次讨论甚至恐慌,人们开始疑问:AI是不是太强了?它会失控吗?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曾出品一个名叫诺曼的“暗黑版AI”,它会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团队希望通过诺曼的表现提醒世人:用来教导或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会对AI的行为造成显著影响。但其实,这其中的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还有一个重要的忧虑来自隐私,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特别是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2月24日)

材料四:

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在于明确归责原则:一旦问题出现,哪些是人的责任,哪些是算法的责任?归责原则实际上就是对算法做出评价,而算法本身并不透明,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不用算法,使算法透明,审查算法输出。完全避免算法不现实,除了算法,几乎没有其他工具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算法透明化则难以操作,这相当于要求普通人也能理解算法。因此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的要义在于,不管算法的内在工作机制,只根据其结果的公正性对其进行评价。在此方案下,监管成本更低,可操作性更强,归责原则的确定也更明确,具有立法实践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会快速增长。中国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语音服务将大约占到一半。
B.科研人员要加强引领性科学研究,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C.我国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备,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稀缺、高水平人才匮乏,而入门级的人工智能人才比较丰富。
D.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关键在于对人和算法的归责,比较而言,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对算法归责的最佳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形成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B.要攻克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就必须重视前沿基础理论突破、硬件和支撑系统研发、生态建构等问题。
C.导致“暗黑版AI”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D.“刷脸支付”时需要将年龄、职业等许多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收集到机器中,不少人对此感到忧虑。
【小题3】你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
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而宗族作为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成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个体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生产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家是人与人进行对话的情感港湾。《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汉书·匡衡传》有这样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室家之道修”即夫妇之道修,就是夫妇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进一步说“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人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并与之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古人祭祀有严格的分工,比如天子祭天神地祇,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则负责祭祀祖先和灶神。
C.家最初是祭祀的地方,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地方分别叫庙、朝、寝。
D.宗族制度早期,宗族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综合体,也是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所以人还无法实现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对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推移为序,依次阐明了“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的三重意蕴,脉络清晰。
B.第2段援引《孝经·士章疏》“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意在论证说明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C.第7段引用《汉书·匡衡传》中的表述“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意在阐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D.文章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且援引的资料类型多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诸侯、大夫、庶人祭祀的对象、地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等级观念所致。
B.中国古代“家”的意蕴应该是多层面的,视角不同,它呈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C.之所以说“家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具体家庭既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一个生产经营的单位。
D.“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说明这时期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化上,实际上除了红色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锐文化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了,这两种观点,都是谈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文化经过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意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风凰山边、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印迹,“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信,这正是为他们拥有着无数高权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所能给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主题,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道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线教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烈上下求索、肝胆相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长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格,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续,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中是“红色经典”浓墨重染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大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了深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原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比文化的心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小题3】从以上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无所有

方闵

陈杰坐在濒临太平洋的“悬崖”酒屋一个厢座里,看了一会漆黑的大海,一无所见。看了看手表,快八点,朱阳快到了。他下意识地按了按西装内袋,放心了。然后,苦笑,摇头,那是自嘲。口袋里的钱是他从亡妻的遗物里搜到的,妻子患癌去世已三年,他一直无心整理教人伤心的衣柜。最近,他因遭清盘,房子要被拍卖,多余的旧物必须拋弃,才打叠精神,把妻子的衣物、手袋整理一遍,统统打包送给慈善机构或垃圾车,竟得到意外之财——五百多块,是妻子当年外出购物,无意间留下的。没有这笔钱,他不会来这里,因为用惯的信用卡全部失效,连买一打鸡蛋也要付现款。而他此来,是要和20年不见的好友见面深谈,连地主之谊也不能尽,他可要往太平洋里跳了。

陈杰移民32年,风生水起过,败北过。最近的失败是妻子亡故后的又一打击。他的中型超市,本来运作正常,这几年,因地铁站的工地就在隔壁,整天尘土漫天,机器嘶吼,吓跑了顾客,生意一直下跌,最后,分别欠供应商和国税局数百万,只好宣告破产。

陈杰向侍应生要了一杯双份“马天尼”,仰头喝了三分之一,长长吁一口气。哦,天意弄人,一以至此!他为了省房租,搬进女儿家的地下室以后,坚决不见人,尤其怕听成功者炫耀,连邻居隔着栅栏说“自家孙子得了全A”也感到刺耳。但他渴望见到朱阳。朱阳住在西雅图,他在微信告诉陈杰,他要来加州北部探望老姐,在陈杰的强烈要求下,答应来旧金山一聚。他们出国前是工厂的同事,最好的搭档。出国以后天各一方,但联络从不间断,从带邮票的书信到电话、电邮、微信、视频。彼此知心。陈杰知道,近年来朱阳和他一样,头头碰着黑。

朱阳坐出租车来到。两人握手,落座。陈杰看着对面的老友,十分诧异,怎么和想象差十万八千里?以为朱阳胡子老长,一头蓬乱,精神恍惚。不料他腰板挺拔,笑声朗朗。本来,陈杰拟了这样的开场白:“同是天涯沦落人,尽管倒苦水吧!”临时改了,说:“遇到大喜事似的,老天拌馅饼砸中你了?”

不点烈酒的朱阳喝了一口苏打水,说:“差不多。”“中六合彩了?”“没有。”

那么,为何如此气定神闲?陈杰知道,论倒霉,朱阳和他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单说最近两年,朱阳就遭遇以下变故。一,独资经营的电器公司,因供应商供货严重拖期,被合同的另一方控告违约,对方胜诉,赔偿300万美元。二,他在国内与朋友合伙开生产太阳能面板的工厂,嗜赌合伙人去澳门拼搏,欠了巨债,冒朱阳的签名向银行借款,又输个精打光,工厂关门,被银行追还贷款,朱阳投入的资金全部泡汤。三,算致命一击的是:朱阳那染上毒瘾的小舅子,去他家把朱阳视作命根子的一块玛瑙偷走,卖掉。那是多年前朱阳以50万美元买下,珍藏的。朱阳多次对陈杰提起,如果变回穷光蛋,就变卖这块玉以打发余生。四,朱阳的太太为了弟弟,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为我们的一无所有,干杯!”陈杰为了调动气氛,举起杯子。朱阳呵呵笑了:你指的是钱?

“是啊,我们不都被剥夺得差不多了吗?”“慢着,你现在有多少钱?”

陈杰不好意思说出口袋里的确数,只说,反正我带的钱够今晚花。

“不是这个意思。”朱阳说,“你看我,身上穿的,戴的,值不值40美元?”

陈杰看了一眼他的领带、衬衫、夹克、手表,点点头,还是当“大老板”时的行头,旧是旧点,但无疑是高档货,便点了点头。

“兄弟,这不就成了?我们走下飞机,进入这个国家时,不就是带来40美元吗?”陈杰点头,

那是没办法的事,当时国家规定,换外汇以这个数目为限。何况,以他俩当年的经济能力,相当于40美元的人民币,有部分还是借来的。

“听着,无非是回到原点——40美元。说什么血本无归?你拥有的,只要超过这个数,就是赚了,成功了!”

陈杰的心陡地一颤,眼前顿时亮起来。是啊!自己这么多日子翻来覆去地计算失去多少,却没想到底线。

“举杯消愁愁更愁,咱不喝了!”陈杰的宣告充满底气,让一直为老友的精神状态担忧的朱阳喜出望外。他们站起来,请侍应生结账。

“出去,听涛!”朱阳牵起陈杰的手,出门,向海边走去。

(选自2019年9月3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紧承标题“一无所有”,讲述陈杰的故事,可引发读者对其同情与理解。
B.陈杰和朱阳遭遇相同,但是心态不同,精神状态和各自命运也有天壤之别。
C.在陈杰看来,朱阳遭遇的“倒霉”程度严重于他,其受伤程度应比他严重。
D.朱阳牵着陈杰,去海边“听涛”,暗示陈杰有了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变故。
【小题2】画线语句在作品中具有怎样的含意,又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希腊神话说,西西弗斯被责罚每天要推一块石头上山,于是他每个白天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到了晚上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似乎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每日都要承受一无所成的痛苦。但是他只是想: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其实,作品中的陈杰、朱阳也都是西西弗斯。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冻结的负疚
刘小枫
⑴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⑵1939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太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⑶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过搜捕。时间很紧迫,戒严的时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这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⑷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利莎白进来,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头,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⑸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作假见证。
⑹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戒律使伊利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手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⑺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个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要?
⑻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⑼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⑽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窒息了她的生命感觉。她觉得,生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⑾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⑿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隐的慈情。
⒀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一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⒁“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谎。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⒂“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伤,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但谁应该为我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呢?”
⒃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⒄伊利莎白其实已经记不清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他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⒅恩是一种义,对于基督徒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不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选自《晚报文摘》200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开头三段的作用
【小题2】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感恩,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⒁⒂两段,谈谈如何看待索菲娅的“说谎”?
【小题4】文章为什么以“不可冻结的负疚”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