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
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