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它们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而是一种态度和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反倒是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更为直接。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痛快”。而《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不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有些人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很少寄身于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中,这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的印象。
C.文章结尾意在阐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寄托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善胜恶、正压邪的美好愿望。
D.文章例证丰富,中国武侠小说、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的对比,揭示了中外“侠”内涵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均不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09:4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
朱鸿召
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
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
先秦诸子中,孔子尚礼倡仁,以恢复周礼,重振纲常伦理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靠开门授徒的学费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当时就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左右逢源者,谓之“乡愿”。他痛斥“乡愿,德之贼也”,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为人情世故所困扰。孟子主张性本善,倡导仁义礼智,颇有大义灭亲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辩著称的淳于髡的责难,如果嫂子落水怎么办?回答是,可以救助,是为权,权衡轻重,权宜之计,变通之策。在人情面前,原则让出了局部空间。放眼望去,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从而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缝隙和空间。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琢磨开掘之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从各种兵法,到三十六计,只要能够战胜对手,什么都可以作为手段,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人情世故无所不用其极。流风遗韵,刀光剑影之外,还有《莱根谭》《增广贤文》,传授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为人处事的世故经验、人情技巧和潜规则。
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策略,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人生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是人治社会环境,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所浸润,所腐蚀。因为哪怕是一个人处于制度之上,可以不受制度约束,这个人便无可避免地要遭遇到人情的簇拥和侵扰。陈陈相因,上行下效,每个人都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参与者和受害者。什么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什么奴才嘴脸,阿Q精神;什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比恶婆还凶狠,等等,都是世故里的众生相。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可以很崇高,但难免腐败,因为人情世故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
更严重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世世代代不断传习操持着人情世故,甚至在私下里羡慕着深谙此道者,却在庙堂高处成高头讲章中,极力回避之,甚至新弃之。就像野草,在每个王朝的早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随着季节的更替,这草色逐渐蓬勃茂盛,终成燎原之势。尔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节选自《家园里的世故和风流》)
【小题1】对文中“世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故”指会做人,会做事,趋利避害,八面玲珑。
B.“世故”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处世经验。
C.“世故”不登大雅之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庸俗潜规则。
D.“世故”也是人治社会、集权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人生智慧。
【小题2】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人情世故”的危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得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的。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喜欢她写的一段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B.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C.“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小题2】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
【小题3】请结合文本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
张田勘
在好莱坞灾难片《2012》中,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结束,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地球彻底毁灭。所以有关“世界末日”的说法也被称为“玛雅预言”。
然而,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表示,世界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研究人员推算地球的寿命至少是100亿年,而目前地球存在了46亿年,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
尽管科学家否认“世纪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纪末日的到来有一种迫近感
以去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教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建造了一个“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0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让人们对世纪末日的到来有一种迫近感”因素的一项是
A.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结束,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地球彻底毁灭。
B.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对“世界末日”恐惧情景的描绘。
C.日本发生大地震,里氏9级,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D.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触目惊心。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科学家都否认“世界末日”说,但因为《2012》的宣传、种种巨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等,仍让人觉得“世界末日”犹存。
B.挪威政府建造了一个“末日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
C.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因为无论是核电站发生事故,还是核电站产生的至今无法妥善处理的那些乏燃料,都将成为巨大的危险因素。
D.玛雅人的末日预言是不可能发生的,相比而言,造成“世界末日”可能性更大的有如下几种情况: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小题3】(小题3)关于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研究人员推算地球的寿命至少还有54亿年,而目前地球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人类不用担心“世界末日”的到来。
B.面对可能造成“世界末日”的天灾和人祸,作者认为人祸可能性更大,如相比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中国陕西华县大地震而言,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就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之多。
C.“世界末日”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并无多少科学依据。但它也提醒人们,不顾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或许真将引发地球大灾难。
D.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人类检讨并检点自己的行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不屑于听故事了。借助大众传媒,各色各样的新闻将故事遣回故事的家乡。人们不再对传统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了。民间口头文学为集体演述,民间口头传统通过参加者共同发出的声音,成为一条口耳相传的流动的传播链。口头传统在“声音”中获得生命。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出现,书写语言和书写活动变成“私语”,开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如今的我们都热衷于个人的独创,养成了具有独白性质的思维习惯。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

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演述已不再是为了延续祖先的记忆或是传承口头传统,而是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对异域说唱方式的体验欲望,游客总是在追寻天然的、本土的民间说唱和演述。民间文学演述的场景已不再是一个村落、一个寨中熟人的聚集,而是还有游客的参与。民间文学便成为向游客们兜售经过包装、并且易于吸引消费的展示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的直接支配之下,演述了什么便显得无足轻重。因为为了适应游客的口味,演述的内容被大肆加工甚至篡改,已远离了原本状态。民间文学本身拥有的固有品质只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

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大多以“保护”为重,保护是活态的,即努力使民间文学遗产维持于生活状态,以口头演说及相关民俗活动为基本生存表征。但从传统民间文学的实际境遇看,一味强调“保护”似乎违拗了现实。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于“保护”,反而是“保存”。“保存”就是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化的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呈现出来,属于一种转化型的记录和记忆。尽管民间文学记录文本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但其毕竟于民间的社会生活,本身的特质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努力保存其应有的口传经验和集体经验,这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光明日报》2018年09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文学是集体演述,需要参加者共同发声而传播,在“声音”中获得生命力。
B.如今人们热衷独创,不再去重复传统故事,丧失了在公共场合集体演述的能力。
C.民间文学虽还被演述,但表演目的和内容都已发生变化,固有品质未能显现。
D.受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影响,人们演述民间文学重在满足游客体验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根脉的高度,论证了抢救整理民间文学的迫切性。
B.文章开头以“牛郎织女”等优美的故事的失传切入话题,引发读者的高度关切。
C.第二、三段分别从逐渐失传和演述变质两个角度,剖析民间口头文学的困境。
D.文章先剖析民间文学的现实困境,最后指出传承的方法,并揭示了传承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口头故事有文字记录下来而流传,而那些没记录下来的口头故事都失传了。
B.个人化写作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人们已经创造不出口头文学了。
C.对待民间文学遗产不应努力使其维持于生活状态来“保护”,而应当“保存”。
D.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记录下来,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成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表示将其 提升至国家战略,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不仅提出“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时间表”,而且也上 升到具体的法律层面,同时还采取一些“限行”措施.中国则是更为主动、更积极、更 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相对比较健全,更为系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同时补 贴新能源车辆生产成本差价,在购置税上减免,在新能源公交车运营上予以补贴,还有 设置了新能源车辆专门的车牌,在道路通行权予以优先等.这样多的支持政策,是其他 国家没有的.在众多正面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螺旋式上升,一年一 个大台阶“ 2016年50万辆、2017年80万辆、2018年超100万辆以上,2020年规划为 200万辆•在中国新能源车车的快速发展之际,中国政府又在开始研究新的鼓励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车车向智能网联车车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发布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就是具体的体现。

具备以上特点的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

(摘編自2018年12月《财经网》)

材料二

新能源汽市未来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预测:

年份

项目   

2010年产量 (万辆)

2015 年

2020年预测

产量

(万辆)

与2010年 相比

产量

(万辆)

与201Q年 相比

混合动力(HV)

97.2

350.5

3.6倍

735

7.6倍

电动车(EV)

1. 3

53

40.8 倍

170.5

131.2 倍

燃料电池(FCY)

少量

0. 1

 

0.8

8倍

新能源汽车合计

98. 5

403.6

4.1倍

906. 3

9.2倍

汽市总产童

6882

9232

1.3倍

10600

1.5倍

新能源汽车场场占 有率(%)

1.4

4.4

3

8.6

7.2

 

 

材料三:

目前,续航里程短,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 碍,场场对长续航和配套基建的需求非常明显.在续航里程上,2017年主流工况续航 300km, 2018年上半年多数车企已到达400km,有的甚至突破到了 500kmo然而电动汽车

在不同一速度下,续航有所不同,速度越高,续航越低;根据日前威马公布一各型号工 况续航,得出的电动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有效续航为30%-80%电量行驶距离,如此一来.有 效的长续航仍然是未来急需突破的方向.在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 国现在车桩比只有3。5:1,有效运营的加氢站只有14座,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 仍然不匹配.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一持续增长,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 问题将日益凸显.

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原因,其故障率高于传统汽车.而且像电池这样一核心部件, 一旦出现自燃或破损,很难修复,只能更换,电池置换价格又非常高,便宜一也超过万元,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的造价是电动汽车成本的30%以上,甚至达到一半.

(摘编自2018年10月《搜狐网》)

材料四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购物、智能楼宇、智能机器、智能医疗等贴近人们的生活,汽 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智能网 联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战略制高点,不具备“四化”特征便面临被淘汰一危 险.有专家预计:到2028年,在新购车用户中,00后将占7. 2%, 90后占41.8%, 80后 占35.4%;由于这几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所谓是无网络不生活,而随着 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和对移动终端的需求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汽车 必将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而新能源汽车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摘编自2019年O1月《中国期刊网》)

【小题1】上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三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其中电动车增长率 最高。
B.到2020年,专家预计全球汽车总产最将超过一亿辆,这中间新能源汽车贡献非 常大,已在取代传统汽车。
C.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预计会达到8.6%,结合四则材料来看,机 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要想“领跑世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D.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的汽车所占比重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联,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对移动終端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战略制高点。有了这些优势新能源汽车就能迎来高速发展。
B.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制约其推广的障碍是续航里程短, 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故障效率高、电池置换成本高等。
C.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的表示,要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升至国家 战略,中国更是不甘落后,制定了相对比较健全的发展政策,已经成为世界强国发展的 样本。
D.三则文字材料分别从“当下世界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举措”,“目前新能 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请简要概 括这种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