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于遗产类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转向,是民族认同感不断加深的体现。但是,文化遗产范围的扩大,不代表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就解决好了。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大同小异,大都是将原有厂房进行整饬改造、粉饰一新,然后引入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业态进行充实。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厂房改造仅仅把原有的工业遗产视为可利用的场所和空间,大规模的干预使得依附在上面的历史信息消失殆尽,新引进的业态则是商业复制时代下的产物。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它实际上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的困惑。

过去的遗产之被视为文化遗产,从客观上来讲,就是它和原生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分离,进而来到了当下的语境,成为一项有待保护和继承的文化资源。在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中,人们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等建筑就是在那时开始作为遗产对象来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尽管那时的保护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仍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所持有的敬畏和向往。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发现,人们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追寻过程中,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满足了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从一开始,过去的遗产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时,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认识到文化遗产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其实可以让我们在遗产范围扩大的今天,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给它们贴上某一个刻板标签或者套上某个雷同的利用模板。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计智慧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不少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农耕的转型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哈尼梯田的保护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原来保护的主体将不断流失。在现有的保护条例下,人们对哈尼梯田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美好想象尽管还能在物质的景观中寻得,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却看不见乡愁。在当代语境下,遗产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去留、新旧等讨论,直指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遗产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与前进的信念。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是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才会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编自杜晓帆《文化遗产首先应满足精神需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这与当前社会经济条件是分不开的。
B.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就是借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幌子进行的商业活动。
C.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向往,值得人们借鉴学习。
D.当前只有重视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工业厂房改造案例的分析引出了对文化遗产在当下的功能的思考。
B.文章第二段分析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阐明了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
C.文章在论证中多次采用了例证法,并选用古今中外的例子,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D.文章以文化遗产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上应尽量保护好依附在遗产上面的历史信息,过多的干预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过去的遗产只要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就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保护中。
C.理解了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明白文化遗产首要的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D.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而消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8 08: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
徐贲
①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之故。
②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③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④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⑤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⑥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文革”的时候,由于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那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⑦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在中国,“屁民”、“草民”……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所说的“自鄙变态”。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国社会的癌症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表现为物的被动的特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数字化制造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为“物”的特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何谓智能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资本会因而获得“生命”,因此在智能化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不仅取决于资本数量的多寡,更取决于资本具有何种类型的智能和何种质量的学习能力。

二是劳动者的地位出现新的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会表现为人力资本与智能机器人的竞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与机器的竟争,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其竞争性质产生根本变化,其竞争不仅体现在体力劳动上,而且还会出现在脑力劳动领域,机器不仅可以替代人的“手”,而且可以替代人的“脑”。

三是创新将呈现出多点、多处、多国、多层次的分布式创新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全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采摘果实类创新转向重组式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在采摘果实类创新模式下,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初期,因为技术不成熟、应用范围有限,收益只能是涓涓细流,当这项技术得到提升、扩散后,其收益将变成滔滔洪流,随着技术扩散潜力的消亡,收益又将复归为涓涓细流。重组式创新就好比育种时将现有植物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这些品种将作为新的品种进入原有品种库中,如此循环往复,植物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指数化的增长。以重组式方式进行的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着创新范式从采摘果实类创新向重组式创新转变。

资本、劳动以及技术创新的上述新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将是一种终身学习型经济,社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影响这种能力的因素虽然复杂,但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知识资本源泉,是扩大一国可利用的知识资本存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扩大开放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其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为“物”的特性。
B.经济增长的理论认为,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其增长的源泉仍只是资本、劳动、技术三大因素。
C.采摘果实类创新中的技术一般会经历不成熟、提升并扩散、潜力消亡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D.扩大开放能加快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为前提,论述了影响数字经济增长因素的新特点。
B.文章分析创新特征时,把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模式分成了采摘果实类和重组式创新两种。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资本”“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差异。
D.文章通过论述资本、劳动及技术创新的新特性,证明应扩大开放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与机器的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主要就在于智能机器人能替代人的“脑”。
B.重组式创新是可将新创新成果与原成果不断重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故其成果呈指数化增长。
C.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知识资本源泉,是扩大一国可利用的知识资本存量的最有效的办法。
D.智能化时代,一个国家资本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和学习能力比拥有的资本数量更重要,更值得关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在祁连山等欠发达地区,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伴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是必然抉择、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从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发展的步伐,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业拓展延仲为突破口,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守生生态安金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新华社《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共生,伤害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这种惩罚不一定立即到来。
B.破坏生态环境案例的问题是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C.“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
D.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就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获得永续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概念性阐释,没有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
B.本文例证虽不丰富,但道理令人信服,原因之一是例子典型,之二是说理透辟。
C.全文为了论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中心论点,在论证中采用了引证法。
D.文章从生态和文明两个维度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祁连山生态安全底线要想转危为安,必须持此观念。
B.如果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模式能够改变,绿水青山才有可能成为群众致富靠山。
C.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D.人类发展活动如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伤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闻笑有感
茅盾
①笑是人类所独特擅长。简直可以说,愈是思想情绪复杂且多矛盾而变态的人,笑之内容也愈为复杂而多变态;原始意味的笑——即天真的笑,差不多很难在这样人们的脸上找到了,通常我们见到的,倘不是虚伪的笑便是恶意的笑。
②但是也还有若干种类的笑,其动机似可索解却又未必竟能索解。譬如青年的疯女人,一丝不挂出现于大街,此时围观者如堵,笑声即错杂起落,如果再有一个无赖之徒对疯妇作猥亵之动作,旁观者就一定会哄然大笑。这样的笑,当然并不虚伪,确是“真情之流露”,远远听去,你会猜想这所笑者一定是一件可喜的事;那么,这是恶意的笑了,可又不尽然,当然说不上含有善意,但围而观者之群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与此疯妇确无丝毫的仇恨,既无仇恨,则看见她在那样悲惨的境地而犹受无赖子的欺侮,纵使不生同情亦何必投之以恶意的笑呢?这样看来,恐怕只能把这种变态的笑解释为并无意义的动作,这恐怕是神经受了不寻常的一刺骤然紧张而起的一种反应,这中间并无恶意,当然也未必带有幸灾乐祸的成份。但“一半是神,一半是兽”的万物之灵,在这当儿,却突然褪落了“神”的光圈,而呈现了赤裸裸的“兽”的本色,大概也是不能讳言的事罢?
③在街头遇到了这种的笑,并不比在雅致的客厅中遇到了虚伪的笑,更为舒服些,不过那不舒服的滋味应当是不相同罢?前者是悲哀而后者是憎恶。在前者,我们感到文化教育力之不足,在后者,我们看见了相反的作用——“人”非但未能净化,反倒被“教养”得更卑鄙龌龊了!我不得不承认:那种无意义的原始性的傻笑,虽使我听了战栗,可是比起客厅中高贵人们的虚伪的——可又十分有礼貌的笑,至少是“天真”些罢?
④不过在大街上那样笑的机会究竟不多,常见者乃在室内。在文雅的背景前,有“教养”的嘴巴绘声绘影地在叙述一些惨厉的故事的时候,听到了那样野性的放纵的笑声,迫使人毛骨悚然,当亦不下于在大街。这时的笑,当然决无虚伪,可也不见得如何“天真”,这里可以嗅出自私的气味,讲述者和听而笑者似乎都把这当作一种娱乐,一种享受,他们似乎习惯了要把血腥的人类灵魂被践踏的故事当作饱食以后的消化剂,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开心的资料。
⑤人们说近来有些话剧,偏重“噱头”,于是慨叹于“低级趣味”之盛行,但是,见“噱头”而笑,即使是“低级趣味”罢,亦不过趣味低级而已;事有甚于此者,即并非“噱头”而且简直是不应当笑的地方,也往往听到喷发的笑声,叫人突然觉得这就是疯女人出现在大街上所引起的同样的声音。
⑥到了还没看腻“噱头”的小市民群的钱袋也不大宽裕而不得不依靠那些连“噱头”都已看腻转而要从血腥与眼泪——别人的痛苦中找寻娱乐的人们作为基本观众时,我们的戏剧将怎样办呢?
⑦也许这是杞忧,现在这大时代有的是能使人痛快地一哭因而也就能健康地一笑的题材。但是看到那依然如故的“尺度”,我不能不担心我这个忧虑迟早要成为问题了。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小题2)文章批判了哪几种类型的笑?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忧虑”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