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在祁连山等欠发达地区,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伴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是必然抉择、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从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发展的步伐,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业拓展延仲为突破口,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守生生态安金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新华社《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共生,伤害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这种惩罚不一定立即到来。
B.破坏生态环境案例的问题是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C.“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
D.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就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获得永续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概念性阐释,没有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
B.本文例证虽不丰富,但道理令人信服,原因之一是例子典型,之二是说理透辟。
C.全文为了论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中心论点,在论证中采用了引证法。
D.文章从生态和文明两个维度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祁连山生态安全底线要想转危为安,必须持此观念。
B.如果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模式能够改变,绿水青山才有可能成为群众致富靠山。
C.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D.人类发展活动如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伤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8 06: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年,勒索病毒袭击了10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用户。一款冒充某流行游戏辅助工具的勒索病毒,通过PC端或手机端的社交平台大肆扩散,设备一旦感染,病毒就会把手机里的照片、云盘等目录下的个人文件进行加密,继而向用户勒索赎金。

这几年,此类网络安全事件迭出,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是针对互联网应用安全的民意调查:

你对当下的互联网安全是否有信心

 

(摘编自《细数2017年网络安全事件调查》)

材料二 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网络雾霾”正逐渐形成危害网络健康肌体的毒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在网络平台上大肆扩散,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网络诈骗更是令人防不胜防,一些假冒交易网站的域名和正式的网站差别很小,此类假网站利用系统漏洞,在用户点击后,先在后台下载一些恶意代码,在用户访问此网站时,迅速跳转到骗子预先设计好的恶意交易网站上去,让用户不容易觉察,从而导致密码被窃、资金丢失等。

 (摘编自《警惕“网络雾霾”》)

材料三 以前的病毒时代,主要依靠防火墙和反病毒软件,靠的是对网络攻击行为和病毒进行识别的技术引擎。其核心是寄希望于建立一个攻击特征库,就像设立一个黑名单,进而据此能够识别病毒或者网络攻击。今天,很多网络攻击可以像化妆易容一样,特征被隐藏或伪装了,仅凭特征库很难识别;而且新的病毒或攻击就像犯罪分子每次都派出一个新手一样,很少在我们的黑名单上,这样就很难去识别和防御。

作为多年从事网络安全的企业家,我认为,不仅网络安全的威胁与挑战越来越大,而且各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网络问题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摘编自《360集团总裁关于网络问题的思考》)

下面是部分网友在这篇文章后的留言:

网友甲:防火墙,防火,防盗,不防病毒。

网友乙:那必须的啊。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安全防护是重中之重。

网友丙:网络安全很重要。

网友丁:净化网络环境人人有责。

材料四 网络环境的净化非一朝一日之功。广大网民要坚持依法上网,做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积极践行者。互联网企业要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发挥应有作用。各监管部门“应该像治理大气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及时解决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突出问题。

今后,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和壮大网上正能量,让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

 (摘编自《网络环境需净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网民对互联网安全的态度有喜有忧,更多的网民还是对网络安全持乐观态度。
B.“网络雾霾”像“大气雾霾”一样,笼罩了整个网络,治理起来并非易事。
C.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病毒的发展,网络病毒的更新增大了网络安全的隐患。
D.网友留言不尽相同,更多的网友希望能够及时预防网络病毒,保障网络安全。”
E.网民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不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净化网络环境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C.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D.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原载《书屋》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小题2】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4分)
【小题3】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贼

蔡测海

①家不是店,常有客来。

②湘鄂川黔交界地,无店,只些稀稀落落的人家。有路上人,恰好在谁家门前天黑路断,叫一声东家,摇一下柴扉,进去就算这家客了。鼎锅里添一瓢水,加一捧老玉米面,多双筷子多个碗,对客人说一声对不住,就这伙食。晚上在老玉米壳中扔一条被子,猫一夜,天亮开溜上路,房钱饭钱不计,一切是主人家的日常生活而已。

③记起岭上的月亮和坳口的太阳,那时光很静,又似很久远,我分明才从那日月里出来。母亲的节俭和父亲的辛劳营造了一栋木楼,座西朝东,天天最先迎接太阳。日头下,木楼金碧辉煌,木门常年敞开,屋内也四季金光灿烂。

④正月初四,刚过大年,门口站了一个很疲倦很褴楼的男人,他身后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小女孩穿得很干净,梳一对小羊角儿,很瘦,一双眼睛很大,但充满惶惑和敌意地望着我。我将这父女俩让进屋,对我娘喊:来客啦!

⑤娘拿出好吃的给他们父女俩吃。女儿只吃,不说话。那父亲眯着双眼,左脸上一道月牙形的伤疤,把络腮胡子断开,右脸只有浓密的络腮胡子,他一口川音,说是四川秀山人,那脸相不好看,那双眼睛又细又贼溜溜地转。

⑥那天晚上,我娘将那父女俩安排在草楼上睡,那儿算是客房。过路的木匠、篾匠、草药匠、算命的、补锅的都在那儿睡过。那儿有一条好看的被子,被面是有名的西 朗卡普,母亲的陪嫁,她自己亲手织的,五色真丝,被里是经常拆换的干净被里。许多客人都记得那西朗卡普上的花卉图案,那是一件界上人的艺术珍品。除了客人,我是不能享用那条被子的。

⑦正月初五早上,我娘做好早饭,油茶、炒米、糍杷、蜂蜜,人家一路上疲倦,让那父女俩睡一会儿,迟迟才叫我请客人吃早饭。我先在楼下叫,然后顺着木梯爬上草楼,一觑,客不见了,那条被子也不见了。

⑧报告父亲,父亲没去看,便说,吃早饭吧。我们一家便闷着头吃饭。

⑨父亲对母亲说,算了,就算我们先前欠了人家的,抵债了。再说,也该换床新被子,那被子老了。

⑩母亲噗哧一笑,说,你以为我心痛那条被子?我愁有客人再来没盖的。

⑪天黑,我舅舅和一个木匠把那做贼的父女扭到家里来了。原来,那人偷了我家的被子去换粮食,换到我舅舅家里。那人拿了一条被子对我舅舅说,这条被子换十斤包谷籽,我舅舅便换下了那条被子。正巧在我舅舅家做活的木匠认出了这条被子。他对我舅舅说,我认得这被子,这是你姐姐家客房的被子。一追问,便把那父女当贼子扭回来了。

⑫我舅舅对我爹说:“姑爷,他偷了你家的被盖。”我爹使劲咳嗽一声,说:“这被子是我送给这父女俩的,大冷天,怕路上不方便投宿。”那木匠摇摇头,舅舅很生气地走了。为此舅舅好久不理我父亲,觉得我父亲对不起他,是个很可恼和可耻的人。养贼比贼还可耻。

⑬父亲一直吟叨着要置一条新被子,但一直没能够。父亲年岁日渐大了,腰腿出了毛病,上坡下坡,一步一顿,一顿一吭声。

⑭父亲就是这样一步一顿,一顿一吭声地上坡下坡到三十里外的小镇上卖小猪仔,卖旱烟叶,支撑着让我念中学。这世界上有许多读书的和写书的,差我一人一定不算缺少。但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唯一的。像父亲种瓜,别的许多人也种。但他总是要让自己的瓜长得好,长得大个儿。

⑮到我大一些岁数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来了个络腮胡子左脸有个月牙形伤疤的人,那眯缝眼让我记起他是谁来,他带了一些糍耙和一只熏猪腿,身后跟着一个羞答答 的大姑娘,蓝花花衣青布白底鞋,长辫子。那女孩的爹对我爹说,把他的女儿送给我们家做儿媳妇,要和我爹认亲家。我娘说:“你那么娇嫩的女孩子,嫁到这界上连水都没的喝,哪行?”我觉得娶媳妇很好玩,要点花炮燃蜡烛,那只是别人做着好玩的事,而我去做就极羞耻,跑到姐姐家躲了几天,那父女俩终于走了。我娘对我说:“人家姑娘也不是老虎,你跑什么?”

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是怕虎的。我娘那床陪嫁被子,终是没换回那个漂亮的儿媳妇来。

⑰只是我娘再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便望一望我,望一望我就笑。

⑱我娘一笑,我心里就翻出一堆事来。

(选自《湖南文学》1992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日头下,木楼金碧辉煌,木门常年敞开,屋内也四季金光灿烂”的描写,充满了温馨的氛围,也暗示了一家人拥有质朴美好的人性。
B.“我”眼中的投宿者“眯着双眼,左脸上一道月牙形的伤疤,把络腮胡子断开,右脸只有浓密的络腮胡子”,体现出这个投宿者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C.小说中“我”舅舅很生气地离开,好久不理“我”父亲,其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本质上“我”舅舅没有理解“我”父亲这样做的真实原因。
D.被子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被面是有名的西朗卡普,被视为界上人的艺术珍品。被子被偷走,被子被木匠认出,它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