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在祁连山等欠发达地区,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伴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是必然抉择、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从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发展的步伐,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业拓展延仲为突破口,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守生生态安金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新华社《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共生,伤害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但这种惩罚不一定立即到来。
B.破坏生态环境案例的问题是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C.“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导致了祁连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
D.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就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获得永续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概念性阐释,没有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
B.本文例证虽不丰富,但道理令人信服,原因之一是例子典型,之二是说理透辟。
C.全文为了论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中心论点,在论证中采用了引证法。
D.文章从生态和文明两个维度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祁连山生态安全底线要想转危为安,必须持此观念。
B.如果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模式能够改变,绿水青山才有可能成为群众致富靠山。
C.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D.人类发展活动如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伤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8 06:0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气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小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张  璐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在其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写下了众多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著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元任在学术上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天资聪颖、工作勤奋固然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极为深厚的知识背景。
赵元任从幼年起就诵习四书五经,对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烂熟于心,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这一点看他在著作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足以证明了。赵元任的六世祖赵翼是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这位大师对赵元任有很大影响。清代朴学家们提倡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轻主观而重客观,轻演绎而重归纳。赵先生的名言“没有准备好‘例如’,别先发议论”,可以说就于注重事实,重视归纳的经学传统。另外,他的一些学术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如赵元任制定的《方音调查表格》,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知识。
赵元任是融会中西文化的典范。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用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赵先生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历时四五年把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翻译过来,这对濒临危机的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再例如汉语语法学方面,中国传统语文学一直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语法学体系,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虽然奠定和创立了中国汉语语法学,但这两部著作都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赵元任第一个使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虽然借鉴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但并没有拘泥于这一派的做法,他以汉语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重视汉语的语言事实,发现了不少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现象。所以赵元任在讨论汉语语法问题时,不仅从形式入手,还结合语义进行分析,这就弥补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多重视形式而轻意义的不足。
在赵元任身上,还体现出横跨文理、精通音乐的特色,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赵元任在上大学时专修数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攻读的是哲学,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物理,对声学方面特别感兴趣。良好的数理修养着实为赵先生从事语音方面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利器,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上,利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物理基础,用生物学的知识解释语音的生理机制,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的性质。这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语音研究趋于科学化、精确化,避免了清代朴学家们在语音分析上带有很大主观性的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使赵先生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形成新型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一些语言问题或现象有深入的剖析。如他在《说清浊》中阐述清浊这对概念时,就吸收了丹麦原子物理学玻尔的对补原则。
赵元任是个多才多能的学者,他在音乐方面的精湛造诣为他精确的听音、辨音和声调、语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帮助。关于赵元任的听音记音的本领,胡适和罗常培都曾有过赞叹。这种高超的辨音能力和他熟通音理是分不开的。另外,赵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一些成就也直接得益于他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如他创制的“五度标音法”,为记录和描写各种声调提供了实用简便的方法,已经被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广泛使用。而这套五度标音法的得来,就是动用了赵先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赵先生曾经周七弦琴作实验,得出九种汉语方言的声调曲线。作出声调曲线后,再用画格子临贴的方法,照样改画在一般的五线谱上,这就是五度标音法的雏形。
赵元任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而他这样的成就正是于他渊厚广博的知识背景,他尽量地多去吸取周围各科各派的学术精华,从而使他的许多成就都居于学术界的前沿。这应当是我们后学者所最要学习的地方。
(摘编自张璐《浅谈赵元任的学术思想背景》)
【相关连接】
①赵元任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反响热烈,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赵元任在翻译中无不渗透着他对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他甚至还运用如“依声调作曲”等音乐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不可译”问题。
(节选自胡泽红《音乐与翻译的愉快联姻》)
②他的《国语入门》和在此基础上扩充并出版的《中国话的文法》“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奠定了国内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的基础”,其后丁声树、吕叔湘等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在整个体系上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节选自胡明扬《赵元任小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元任积极引进西方有关汉学的研究成果,与罗常培、李方桂两位先生共同翻译了《中国音韵学研究》,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
B.赵元任在《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创立了结构主义的汉语语法体系。
C.赵元任能及时汲取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对语言学进行研究。为了弄清语音的清浊,就利用原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进行试验。
D.《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被赞为国内“最好的一本语法书”,这部语法书在理论、方法和体系方面都受到了《国语入门》的影响。
E. 赵元任在学术研究上既博又专,广博的知识为他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成就了他“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美誉。
【小题2】中国传统文化对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
【小题3】赵元任的求学、工作经历,体现出横跨文理的特点,这使他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棵树的承诺

冉小江

①老家打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在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听到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声音,说的是老家那座高山上的事。那片山林一直耸立到云层里,一到秋天的末尾,日子还没有来得及喊冷,上面就已经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那雪大半年化不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让山里人进进出出,最健走的人到镇里面往返也得花四个多小时,一路荆棘一路颠簸,说不完的穷山恶水。父亲说的事,是一家姓练的给我们留了一棵树,因为要修路进山,得把田坎上那棵树给砍了,说是上一辈承诺给我们家的,让我们家自己拿主意,父亲年迈,打电话来问我意见。

②这个故事还得从我过世的母亲说起。

③当年,我的母亲在镇上的中学,负责给全校的学生煮饭,俗称大师傅,其实也就是一个烧饭的工人。母亲仁慈,看见哪个孩子可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带到家来,管吃管住。我们家楼上楼下常年住的学生就有五六个,还有时不时来改善生活的。

④有个姓练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弟俩,哥哥因为家里穷,小学没念完就在家帮着干活了。母亲把他从学校喊回家的时候,他的脚趾头已经冻得像一个个胡萝卜,母亲给他换上父亲的鞋,发现他连袜子都没的穿,马上又从屋子里拿出一套衣服给他。叫他到火炉边的时候,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因为实在冻得厉害,端起的饭碗都险些落在了地上。就这样,他开始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住,一住就是三年。

⑤不久后,他母亲知道了这事,老太太择了一个赶场天到我们家来,带了一口袋的洋芋,特意感谢了一番。农村人不会说话,嘟囔着给我母亲承诺,说在他们家的耕地上有三棵碗口那么粗的柏香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送给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给我们家看护,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我们家拿来盖大房子。母亲当时也没有任何言语,当是一句玩笑话,只是告诫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⑥这事好像就这么过了,记得有一年春天,山上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常年用来拴牛绳,恰巧被一头发飙的牛给弄断了。又过了几年,山上又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长得茂盛的缘故,季节里烟雨频繁,不巧被雷劈成了两半。

⑦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从山上带话来的是老太太的长孙子,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多年,不幸的是,那个曾经在我们家寄宿的二儿子也因为一场大病被带走了。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好像一直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上面补了很多补丁,两手环抱着自己蜷缩成一团,冷得瑟瑟发抖。母亲就这样把他带到了我们生活里,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们每年有衣服,他就有衣服。小时候我们三弟兄总是不理解,白吃白喝还不说,连衣服裤子都要买,这样下去,我们免不了横眉冷眼对他们,每次都被母亲训斥一顿才收场。母亲常给我们说起这些孩子的苦,并一再告诫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勤劳,还要懂得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尤其是这些孩子中成绩优越者,母亲让我们不仅要向他们虚心学习,还要懂得尊重、敬佩这种人,这样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向你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这就是母亲一直教导给我们兄弟的。

⑧晚些时候,我给老家的父亲去了电话,说树我们不要了,让他们家自己把树卖了,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的。当初母亲的目的也不是要得到那几棵树。

⑨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了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叫三棵树的承诺。说有这么一家人,为了报答一个人的一点小恩,三辈人守着、看护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了参天大树,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选自201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蕴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