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的历史文物浩如烟海,这当然是独特的优势,但也有着“甜蜜的烦恼”——有限的文保资金和技术管理力量简直是杯水车薪。跟意大利等文物大国相比,我国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技术和管理力度都差距明显。那些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具有经济效益的文物建筑尚能得到较好保护,至于那些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无法开发成景点收门票的文物建筑,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以弥补政府部门文保资金和技术管理力量的不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文物保护绝非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应该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在美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公园制度中,其经费既有联邦政府拨款,也通过税费减免鼓励社会各界的投资和捐赠。另一个文物大国英国,其保护资金也有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捐赠和个人捐款。反观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主要靠政府,目前还没有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资的机制。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在文保领域的应有作用还没有释放出来。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这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教育和文物知识普及的过程。文物保护不应该是“死的保护”,而应该是“活的保护”。不应该是把一座文物建筑围起来、封起来,使它徒留一个死的躯壳,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毫无关联。应该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文物建筑得到多方面利用,比如教学、参观、研究,使其成为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的载体。参与的社会力量越广泛,文物知识和历史文化的传播也就越广泛。在各种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文物建筑得以以“活的形式”存在,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是一件新生事物,在保持宽容态度的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首先,对于哪些文物可以交给社会,哪些文物必须由文保部门严格管理保护,要有科学论证和明确界定。在意大利,文物保护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的保护规范。其次,要确保参与认养的社会力量,具备从事文物保护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条件,防止保护文物变成毁坏文物。再次,对于社会力量保护、利用文物建筑的行为,要实施全面全程监督,严禁对文物建筑进行竭泽而渔的商业开发,防止不当利用危及文物安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最后,相关信息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私相授受,一旦出现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文物知识,以及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走进社会,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文化的力量抵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塑造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由文保部门、文保机构唱独角戏的“小文保”模式,要逐步转型为政府部门牵头,专业机构发挥主力作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大文保”模式。当然,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符合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符合文物保护客观规律的轨道上推进运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文物浩如烟海,需要保护的文物太多,这是造成当下历史文物保护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
B.目前我国那些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无法开发成景点来创收的文物建筑基本都没有得到有效得保护。
C.弥补我国历史文物保护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的最有效方式是像英、美等国家那样主要靠非政府组织。
D.我国目前的历史文物保护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有益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
B.文章在论述完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意义后,进一步论述如何做的问题。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中外对比论证,突出了美国、英国做法的科学。
D.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文章先指出当前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后逐层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文物保护技术和策略体现了文物“活的保护”理念,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B.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如果没有科学论证,明确界定,保护资金、技术和合理条件,容易适得其反。
C.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不仅要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还要防止暗箱操作,小心被不当利用。
D.只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避免政府唱独角戏,就能让文物知识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走进社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6 02:52: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鲁迅《拿来主义》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齐“出售存骨,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下列对《拿来主义》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糟粕和有益成分并存的部分,化抽象为形象。
B.选段中的“烟枪和烟灯”,代表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它们之所以没有被彻底销毁,是因为有些烟具样式精美,有观赏价值。
C.选段提出的“沉着”“勇猛”等精神品格,是实行“拿来”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孱头”等三类人在面对文化遗产时所缺乏的。
D.选段语言辛辣幽默,富有讽刺意味,“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等,形象描画出对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的丑态。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上面选段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②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③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④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⑤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⑥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
【小题1】属于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学术语言“离家出走”就是为了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耐不住寂寞,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
C.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D.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小题2】下面不属于学术中的“恶搞”的一项是(  )
A.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纪连海“百家讲坛” )
B.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
C.我是天才我怕谁: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
D.“三国”戏里,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大,且大摇鹅毛扇。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C.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讲学者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①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②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作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③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④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⑤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⑥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⑦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支持各国共同发展,由各国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③“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为深化地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深入推进,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要素集聚、技术整合、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潮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积极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使“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摘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B.“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形式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C.“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D.“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发展中国家都将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呼吁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B.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C.“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D.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扭转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出积极态势,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保证“一带一路”建设走的更稳,走的更长远。
B.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
C.当前,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一股逆全球化暗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带来了负面影响。
D.当前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可能会发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批评拿什么唤回尊严
彭 程
举目当今文坛艺苑,与作家艺术家频频亮相占尽风头相比,有几个批评家能够进入读者的视野?我们看到的批评家连同他们的文字,更多是以一种被动的、谦卑的、仰望的姿态,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评点,而这种批评通常会充分考虑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并顺应其期望。他们被遮挡或者主动躲藏在作家艺术家的背后,仿佛一道浅淡的影子。
而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有尊严的。他们凭借自身深刻丰厚的历史美学造诣、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为文学艺术把脉,不独引领了彼时的文艺发展,其影响力也往往绵延至后世。明代思想家李贽面对当时一味师古法古的流弊,力倡“童心说”,扬“真情”贬“假理”,为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十九世纪三位杰出的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车杜”的大量观点鲜明的文章,成为当时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支柱,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成就如此辉煌,厥功至伟。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批评曾经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有不少妙喻,生动揭示了批评的本质以及价值之所存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鲁迅则将创作和批评形容为厨师和食客,食客有权对厨师的菜肴进行评论,要求更合乎口味。比喻不同,但都醒豁地揭示出二者间是平等且互动的关系。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要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文艺的进步。
当下呈现于人们视野中的批评是什么样子?四平八稳的应景之论、言不由衷的人情批评、缺乏创见的人云亦云正在成为普遍的景观。批评者需要时刻坚守勿失的职业操守、价值关怀等,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文艺批评被人讥讽为“文艺表扬”,而在本应该义正词严地质疑诘问的地方,却每每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仿佛一片羽毛轻抚过面颊。批评者主体性的藏匿和丧失,也使自己和“傀儡”的角色越走越近。人一旦不自重,也就不能指望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真正的作家不会买账,认真的读者也不满意。批评如此,又怎能不走向边缘化?
比赛失利的拳击手,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能在拳击台上赢得下一次搏击的胜利。批评要寻回尊严,出发点也只能在失去尊严的地方,也就是批评行为本身。通过严肃、真诚、独立而专业的批评,表达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文化立场,宣示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说千道万,至为关键的一点,是批评要秉持自己的标准。批评者眼中只有作品,他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此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尺度。源于职业尊严的支撑,他真挚坦诚,有勇气有血性,赞美发自肺腑,批评尖锐犀利。谦和忍让宽宏大量是做人的优点,却不应成为批评家的职业准则。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才是他们应该永远遵循的准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