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支持各国共同发展,由各国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对沿线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贏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③“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应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为深化地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深入推进,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要素集聚、技术整合、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潮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积极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使“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摘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社会反响热烈,各领域合作有序推进,进展和成果均超出国内外各方预期。
B.“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形式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C.“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D.“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包容而巨大的发展平台,发展中国家都将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功能和结构性缺陷,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呼吁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B.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C.“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中国智慧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D.中国助力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有利于扭转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出积极态势,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完善,保证“一带一路”建设走的更稳,走的更长远。
B.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
C.当前,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一股逆全球化暗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带来了负面影响。
D.当前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可能会发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3:4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10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经济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如何推动?

苗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日益凸显,5G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特点,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5G将构筑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要想方设法解决好5G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5G芯片、终端的研发进程正在全力加速,力争5G终端尽快与用户见面,部分企业有望2019年中推出供用户测试使用的手机。加快网络建设进程。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5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下一步将开展5G规模试验,着力打造城市级的高质量5G精品网络。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基于C-V2X的车联网标准体系、产业协同和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5G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集各方力量共促5G应用发展。

(摘自《中央发布未来动向 城市级5G网络成为发展重点》,《人民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二: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5G商用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以后

    5G技术研发试验

 

5G产品研发试验

★5G商用

 

 

 

Verizon固定宽带无线接入

 

★5G商用

 

 

 

 

 

5G技术试验

★5G商用

 

 

 

5G技术试验

 

★5G商用

 

 

 

KT应用演示

★5G商用

 

 

 

(资料: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美国三大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正对华为展开调查,调查后者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制裁令,向伊朗出口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华为已经收到来自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的行政传票。如果找到华为违法出口的不利证据,美国政府可能会对华为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不断进行打压,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美国为什么要在科技领域制裁中国?无非就是因为中国在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用不了10年就将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意识到按这种速度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开始借贸易战打击中国的科技产业。与过去相比,中国在5G技术中已经获得国际领先地位,和美国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然而,美国的制裁没有让中国停步。据媒体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已批准联通、电信、移动在北京等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从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实验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5G网络的商业布局已经展开,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布网测试。

(摘自《美国制裁也没用,中国的5G即将到来!》,2018年4月网络新闻)

材料四:

5G的未来很美好,但在具体应用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网络实施方面,4G从标准提出到完成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而5G标准的完成到真正商用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看,网络实施任务艰巨,需要大家一起携手克服困难。投资效益也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挑战。5G投资需要大规模投资,未来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5G网络建设对运营商的投资要求至少是4G的1.5倍。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也是难题。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但是垂直行业和2G市场完全不一样,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完全定制化,用户认同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尤其是我们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这和4G以及过去的3G完全不一样。范式变革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无论是运营商公司内部,还是合作伙伴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可能都需要发生变革,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C的发展。

(摘自《5G商用四重门:美好的未来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1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以其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的优点,能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各类创新应用,从而改变社会。
B.从材料二可知,所列国家和欧盟在启动5G商用的时间安排上比较接近,在全球运营商加快5G布局的情况下,中国将在2020年年初正式启动。
C.继制裁中兴之后,美国政府机构司法部、财政部和商务部对中国科技行业巨头华为开展调查,企图进行行政处罚和商业制裁,可一直拿不出证据。
D.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向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放了SG试验频率使用许可,5G精品网络打造、5G终端使用、5G融合发展都处于大规模试验阶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到各行各业,构筑起万物互联,必将成为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B.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就能发现,中国5G发展路线图为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商用三个阶段,而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均没有产品研发试验阶段。
C.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在5G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
D.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已在部分城市试点建设5G网络,5G网络的商业布局竞争全面展开,布网测试已经开始,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小题3】5G在具体应用时将遇到哪些困难?破解这些困难有怎样的举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 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

②日本是不少游客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除了各种旅游资源和服务软环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③比如,不少人童年时代都看过的动漫作品《灌篮高手》,画面多以日本镰仓为背景。去江之岛电铁停靠的“镰仓高校前”站拍照,“打卡”幕府时代神社和寺院,成了很多动漫迷的必选旅游地。此外,《夏日友人帐》中的熊本,《名侦探柯南》中的京都,也吸引着游客前来探索、游览。据报道,日本动画协会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动漫观光协会,为动漫迷提供定制旅游服务。事实上,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并不是日本的专利,从迪士尼动画到宝莱坞电影,其中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④“影视旅游”“取景地观光”只是彰显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反过来也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动画片《大鱼海棠》就描绘了在任一方位结构模式、大小面积、通风采光都相同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与自然为一的思想。电影《邪不压正》中,白墙灰瓦的全景镜头,还原了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将四方四正的规划设计、老北京的民情风貌呈现得干净伶俐。随着电影的热映,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成为提升文化浓度的增味剂,也随着影像的脉脉流转而播撒。

⑤今年,《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为中国原创节目模式走向海外迈出一大步。然而,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仍然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文化库存还有待发掘,很多人对本国文化并不“知根知底”。中国文化的“出海”状况与“内生”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仍存在差距。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仍然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⑥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润物无声的经营。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在传播中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成为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利器。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是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正如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多元的地域作品展示出文化的影响力。

⑦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创造具体的每一部作品时,都应当把接续文脉作为自己的责任。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符号、美学观念乃至国民的生活形态作为汤底和食材,加上鲜活的人物和圆融的故事文火慢炖,方能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

(摘编自康岩《文化传播何分荧幕内外》,《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2日09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影视文化作品中,创作者把带有地域特色的一方山水或者城市作为叙事的背景,让观众感受其中的魅力,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方法。
B.不少游客把日本作为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C.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作为日本的专利,使得日本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D.动画片《大鱼海棠》描绘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通过列举《灌篮高手》《夏目友人帐》《名侦探柯南》的例子,说明被搬上荧屏的地域风物会成为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B.文章第④段通过对动画片《大鱼海棠》和电影《邪不压正》的举例分析,认为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
C.文章第⑤段介绍了《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说明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之差距也越来越小。
D.文章第⑥段用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的例子,来说明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
B.虽然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已经走向海外,但还有中国文化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这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C.在传播中,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有力地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
D.只要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就能讲好“中国故事”,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