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长

老藤

师长是个远近闻名的英雄。他的部队驻防赤峰,离克什克腾旗草原不远。克什克腾草原是雄鹰的天堂,师长喜欢鹰,把师侦察连命名山鹰连。他玩鹰也玩出了名堂,养了一只很厉害的雀鹰,取名贝勒。

师长不忙的时候,喜欢擎着贝勒,骑马到克什克腾旗草原上抓地羊。勤奋的贝勒每次都能抓上几只。地羊是一种草原鼠,个头肥大,肉味鲜美。师长吃地羊肉,把皮毛给警卫排做护膝,地羊骨用坛子泡酒、地羊骨泡酒赛虎骨,用军用水壶装上两斤高粱烧泡的地羊酒送人,是他待客的最高礼遇。

一次下连队,小战士看到了师长的鹰,便和战友咬起耳朵。说首长的贝勒和司务长家的鹰差远了,首长的贝勒充其量叫老鹞子,不叫鹰。战士的话音不大,却让师长听了个真切。他叫住小战士问,你们司务长是谁?小战士吓坏了,结结巴巴报告说司务长姓金,听司务长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猎鹰熬鹰,他家玩的是大个头的青鹰。

这个司务长就是金兆天的儿子。

师长找来金司务长,说我要去会会你爹。这句话把小小的连司务长吓得尿了一个星期黄尿。

师长请了一周探亲假,带着司机、贝勒和几坛地羊酒,几箱牛肉罐头,走了两百多公里路,去金花山找金兆天,临走时他问金司务长给家里捎点什么东西,司务长说托首长捎封信吧。

见到金兆天,师长一句寒喧没有,盯着金兆天的络腮胡子看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儿子说你玩鹰,我也喜欢鹰,我想见识见识你的鹰。”说完,把那封信交给金兆天。

老金打开儿子的信,信里千嘱咐万叮咛,叫老爹看在他前途的分上,别折了师长的面子。

老金让老伴张罗饭莱,安顿师长到西屋坐下。师长走进西屋,看到小秋千上站着一只鹰。鹰见有生人进来,警惕地忽闪几下翅膀。

杀气腾腾的师长见到老金的这只鹰,底气有些下泄。老金养的是只岩鹰,体大凶猛,鹰的头部黑白分明,羽毛像漆过一样油光发亮。鹰眼过处,仿佛有阵阵冷风掠过,王者霸气不鸣自威。看着秋千上的岩鹰,身经百战的师长连咽三口唾沫。

司机捅了捅师长,小声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师长立起眼睛吼道:“妈了个巴子,先别灭自己的威风,是好是孬放出去遛遛才知道。”

老金把自己的鹰擎到柴房里,几个人简单吃了午饭,吃饭时师长不说话,但咀嚼的动静很大,甚至能听到他牙齿的切磨声。

师长和老金说定,一起带鹰上金花山,谁的鹰先捕到猎物算谁胜出。临上山前,老金对师长说,我一个草民和你这么大首长赛鹰,不合适吧。师长倒爽快:“是鹰和鹰比,又不是我俩打架,你怕什么?”

贝勒翅膀上的羽毛是黄褐色的,像秋天草原上的枯草,这是贝勒的保护色。见老金从柴房里擎鹰出来,师长大喝一声:“出发!”

人们来到金花山最高处的棋磐岩。棋磐岩是一块大且平的岩石,传说两个道士在这里对弈,连杀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最后两个互不相让的道士化成两尊山石,各居棋磐岩一侧。从山下望上去,真就像两个人在对弈。棋磐岩景色颇佳,站在岩石上,整个金花山大小峰峦尽收眼底。恰好午后时间,山谷沟壑雾气散尽,阳光照射下,连绵的金花山像一群揭开了面纱的少女,尽显万种风情。

师长手擎鹰,环视一下层峦叠翠的群山,对老金说,开始吧。老金点点头,两人同时摘掉鹰的头罩。

贝勒不愧是大草原上的天之骄子,在师长的手臂上显得跃跃欲试,喉咙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这声音在山间尤其清晰刺耳,让人毛发竖立。

老金手臂上的岩鹰显得稳健沉着,它不时转头俯看山谷,翅膀已经抖过两次了,但主人没有放鹰的意思,它也就依然在捕捉着目标。突然,师长手臂一抖,贝勒腾空而起,与此同时,老金也放飞了臂上的岩鹰。岩鹰在天空盘旋一圈,又飞回到老金的手臂上。贝勒则一个俯冲扑向山下开阔地,眼看着一只正要起飞的鹌鹑被它踩到利爪之下。众人一片欢呼

胜负已定,打道回府。

老金备了酒席,特意请看热闹的乡亲陪师长一起喝酒。师长和老金你一碗我一碗,喝得满院子酒香

师长在西屋坑上住了五天,天天和金兆天上山遛鹰,形影不离。走时给金兆天留下一坛羊骨泡的酒。作为回报,金兆天要把岩鹰送给师长,师长坚决不收。金兆天用蜡封上地羊骨酒的坛口,放在粮仓里。

两入肩靠肩在西屋窗下照了墙上那张合影。回到部队,师长把山鹰连的名字改了,还是叫侦察连。

听金老爷子讲完故事,郑小毛不明白,老爷子的岩鹰怎么会输给师长的贝勒?若鹰熟悉当地环境,捕猎应该更高一筹才对。老爷子若无其事地说,我在柴房里把鹰喂过了。当然师长就是师长,这能骗过别人,骗不过师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长喜欢鹰,也会玩鹰,“贝勒”矫健的身手就是明证;他为此骄傲并愿意与人赛鹰。这些可以看出师长是性情直率、豪爽的人。
B.司务长是个胆小怕事、自私狭隘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前程,嘱咐父亲故意输掉比赛,这与金老爷子淳朴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看着秋千上的岩鹰,身经百战的师长连咽三日唾沫”表现了师长对岩鹰的羡慕;吃饭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不服气。
D.“棋磐岩”的传说暗合了即将开始的赛鹰的激烈;对连绵的金花山风情万种的描写,营造轻松气氛,下文紧张的比赛。
【小题2】这篇小说伏笔照应运用得很有特色,请举出三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小题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01: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那只手

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加剧着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而我的判断似乎还没错过。

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维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着车内吹着空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的眼神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在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

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先抑后扬,正是“我”对老头的怀疑与误会,凸显了老头善良、慈祥的品格。
B.在缺乏信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诚与善良最易遭遇尴尬与误会。而这种尴尬与误会很大程度上是助人者的鲁莽或直率造成的。
C.小说运用误会法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人生的路上,只要解除误会,就会迎来美好的旅途。
D.老头一直以父辈的身份照顾素昧平生的“我”,因为我长得太像他的儿子了。照顾“我”,让他获得了亲情的满足。
E.人间真情总是能够逾越误会与偏见筑成的篱笆。当老头沧桑的手拉紧我身上的外套,“我”在内心里已经把他当成两年未谋面的慈父了。
【小题2】小说的描写手法有很多,而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手法?请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它的作用?
【小题3】小说以“等待那只手”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全文,完成文后问题。
验钞机
加贝
淇河市副市长梁醒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保卫科那头传来陌生的声音:“小梁,
知道你很忙,不得已才来找你,不会耽搁你多少时间的。”
梁醒没有猜出叫他“小梁“的人是谁,便问“你是?”“我是赵德法啊!”来人小声说。“赵……你是赵老师?“梁醒终于听出来了,对方是他的初中班主任,也是淇河市下属县的前任财政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了8年。
面前的赵德法老师几年不见,头发全白了,没有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梁醒给他倒了杯水,问有什么事。对方局促不安,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于是,他主动说:“赵老师,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背原则,学生能办的,尽量安排。“梁醒可怜他的处境,但又怕他真给自己出难题,特意加了句“只要不违背原则”。 最后才明白赵德法想让他帮着找事做。
他小心翼翼地红着脸说,“我被判了刑,开除了公职,老婆孩子跟我断绝了关系,亲戚朋友也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我现在……”他哽咽地说不下去了。
梁醒心中一软,但口气强硬:“但是你能干啥呢?”他怯怯地说:“体力活是干不了,能不能把我安排到市政府大门口的保卫科。我不要钱,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见梁醒没说话,他坐不住了:“小梁,难为你了。当财政局长这些年,我阅人无数,坏人的花花肠子一眼能看出来。你是副市长,圈子比我大,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替你把关。”
梁醒心动了但不放心:“你只能帮我阅人,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事,否则咱师生也会翻脸。”他喜形于色:“放心,我一定当好你的‘验钞机’!”
他甄别的人都一一得到了验证。特别是梁醒的大学的铁哥们借故出差来玩,赵德法提醒他此人不可深交。没多久他就求梁醒办事,说有批货被海关查了,让梁醒出面打个招呼,并递了个厚厚的红包。梁醒最终没有答应这个铁哥们的要求。后来海关汇报从此人包中搜出了录音笔和微型拍摄器。梁醒惊出了一身冷汗。
梁醒的妻弟在一个区里当副局长,工作干得好,因竞争局长过来找他。赵德法当即制止道:“工作真干得好就不用找人,找了人反而说不清了;干不好,打了招呼,组织也为难,群众意见也大。”听了建议,梁醒就没再过问。后来,妻弟当了局长,但他的竞争对手举报到省里,说梁醒给区里递了条子。省里一查,不但还了他一个清白,更提高了了他的威信。有了赵德法这个“验钞机”,梁醒顺风顺水,被省组织部列为市长人选。
后来梁醒用合法方式让赵德法的恩人的儿子取得中标手续后,赵德法忙碌起来了。有天早晨,梁醒看到赵德法又黑又瘦,叫他去医院看看。赵德法眼圈一红:“没事。谢谢关心。”第二天保卫科说赵德法病重住院。梁醒大惊,直奔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找到了浑身上下插满管子的他。
赵德法眼角滚出了一滴清泪,哆嗦着掏出一个纸包递给梁醒:“这是那小子的工程财务复印件,我仔细查看了,有问题,要马上停工。” 喘了一口气,又说“我的病是肝癌晚期,时间不多了。我给家乡抹了黑,不能在死前再对不起政府和良心,更不能对不起你,不想背着‘贪官’这个骂名……唉,还不知族人肯不肯原谅我,让我进入祖坟啊!”
两天后,梁醒站在殡仪馆赵德法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哽咽着说:“赵老师,谢谢你这个无私的验钞机,替我验出了假币,让我避免了犯错。你放心,我一定亲自把你送回老家,说服你本家族人把你葬进祖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多亏了赵德法的提醒,否则梁醒就会因收受他大学的铁哥们儿的红包而被抓住把柄,干出令人痛心的违法乱纪的事情。 
B.“梁醒”谐音“良心”,体现了正直官员的良心:他不计嫌疑,为判过刑的老师找生活出路;不徇私情,拒绝帮助问题同学。 
C.文中三次提到“验钞机”,不但点了题,而且前后照应,表明了“验钞机”是保证官员清正廉明、官场风清气正的关键性因素。 
D.小说用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政府官员梁醒的立体形象,他为人可亲可敬,工作可圈可点,很有人情味。
E.赵德法在医院临终前的忏悔正应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的古训,话语沉重,给现实中的官员一个深刻的警示。 
(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验钞机”做题目?
(3)小说对梁醒和赵德法的塑造都很成功,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 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小题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小题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 字  勋  章
(法)巴比塞
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只有几个漆黑的人影儿在墙上警戒着。
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在我前面,有两个黑人坐在一条长凳上,背靠着墙,默默无声,一动也不动地紧偎着。我瞄准了右边那一个,暗自思忖道:他们两人没完没了地在谈些什么呢……
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有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
我却记得很清楚:两个黑人,在我前面,我举起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这两人后来我又见到了:因为我几乎绊倒在他们身上。就在前不一会儿,他俩还不言不语,模样真够滑稽,现在却变成了尸体,倒在长凳下。这是两个小黑人,一男一女,身子蜷缩,相互紧抱着,酷似两只紧握住的手……是一对恋人!这件事总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萦绕在我的脑际,以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我不禁有好几次以此来说笑逗趣。
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
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
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来的敌人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
“那么我呢?”我问。
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拉着我的两腿,把我拖了出来。
……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
没多久,我伤愈了:我迫不及待地想佩戴着我荣获的勋章回到故乡去。盼望已久的日子来到了: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我穿上了我原来的那件军大衣,挂上了我的新勋章,昂着头,迈着方步。
天啊!多么了不起的欢迎会!车站,乐声响连天,列着队的少女,年幼的和年轻的,全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摇着旗子,挥着花束。
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席前,席后,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称我:“塞内加尔的英雄”。
大家散了席,外面还有陪送的人群,他们一直排到村镇的尽头,言之无物的演说,巴尔贝大爷的敬酒,最后是一场令人受不了的拥抱,这样,大家才散了……我终于在朦胧的夜色中,独自来到了工厂区附近。
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临,我不时地眨着眼睛,两眼还在冒金星,难道是他们的香槟酒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吗?我多少有点像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忘却了自身的一段经历: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
……这时,在一个拐角上,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仿佛全神贯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
“哎呀!”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
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
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但我确是发现了。人们酒喝得过量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天真,头脑也简单起来,我一定是相当醉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
【注】《十字勋章》是巴比塞的以描写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名篇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我”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
B.“我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是由于战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C.小说择取一个普通的战争场景,反映了极为深刻的历史问题,我既是害人者,也是被害者,理应受到军事法庭和道德法庭的双重审判。
D.小说笔触深沉严肃,语言凝练干净,构思精巧,篇幅短小精悍, 全篇对战争及勋章着墨不多,但读后让人深深感到战争的罪恶。
E. 通过参加这场战争的“我”的经历见闻及心理变化,揭露了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非洲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小题2】“我”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单概括。
【小题3】“战争”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因为“战争”使得文学作品内涵显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像天使一样死去
周海亮
从进入集中营那天,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
甚至,从被赶上列车,她就知道她必将死去。她无数次听过集中营的故事:魔鬼般的士兵,黑暗的毒气室,堆积如山的尸骨,臭气熏天的焚尸炉……世界像墓地般寂静,天空飘落着死人的灰烬……列车像拴在一起的棺材,咣当,咣当,坚定地奔赴死亡。外面冰天雪地,车厢里却热得发狂。不断有人死去,闷死,热死,病死,吓死,死去了,尸体或被焚烧,或被抛上铁轨,任列车碾成肉酱。
她们本该被处死,可是突然,她们有了生的机会。集中营里多出一个工厂,制造前线吃紧的钢盔。她们站在院子,任士兵像牲口那样挑拣。士兵将看似虚弱或者生病的女人赶到墙角,然后,当着她们的面,一个一个射杀。她们那般温顺,温顺到枪声响起,立即听话地倒下,没有哀嚎,没有挣扎,没有抽搐。那里有她的姐姐,她看着姐姐,看着,看着,看着,姐姐就消失了。然后她们来到车间,她看到骷髅般的钢盔堆成了山。每天都会有人死去。闷死,热死,冻死,病死,吓死,被士兵杀死。每天,早晨,她们都会站到院子,任士兵挑选。她们的身体逐渐变成一样的枯瘦虚弱,她们的脸色逐渐变成一样的苍白灰暗。被射杀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那般虚弱,那般苍白——士兵们绝不会让她们多浪费一粒粮食——那么多年轻健康的女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
她们制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钢盔。她们保证子弹不能将任何一只钢盔射穿。这是她们得以活下来的唯一保障。
钢盔被送上前线,助士兵打胜仗。士兵打了胜仗,更多的同胞被杀害,更多的女人被送来。送来的女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钢盔。更多更坚固的钢盔再一次抵达前线。很多时,她想,她其实,她们其实,正做着不可饶恕的罪恶事情。可是她想活。她们都想活。哪怕多活一天。哪怕多活一时。她和她们,说服不了自己。
与她同时进入集中营的女人越来越少。她们无奈地将自己透支,然后被枪杀,焚烧,一把灰撒得到处都是。她们太过虚弱,虚弱到抱不动一只钢盔。她也虚弱。但是,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一些。最起码,她有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其他女人更健康一些。
因为每一天,她都要偷偷化妆。
用了自己的鲜血。
她咬破手指,将鲜血抹上嘴唇,抹上脸颊。她有了虚假的血色,有了健康的色彩。士兵的目光无数次划过她的脸,却每一次都没有停留——只要士兵的目光在哪个女人的脸上停留超过一秒钟,那个女人就必将死去。那是来自地狱的目光。
战争是罪恶的。士兵是罪恶的。她也是罪恶的。她知道。
似乎她的血越来越少。一开始,她咬手指。后来,她咬手腕。再后来,她咬所有可以放出鲜血的地方。有女人发现她的作法,开始效仿,于是,第二天,很多女人的脸,便有了红艳艳的色彩。可是仍有人被射杀。——前线的士兵势不可挡,被送来的女人越来越多。车间里,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工人。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年。终于,与她一起前来的女人,只剩下她和一个女孩。焚尸炉每天都在焚烧尸体,她想那些皮肉烧焦的臭味,会在这里弥漫一百年。
终于战争要结束了。她们得到消息,明天,盟军就会打到这里。当然,盟军到达以前,她们将会被集体射杀。
这结果,其实,她早就预料到。
她熬过两年,终于熬到了死。她放光身体里所有的血,终于熬到了死。她说服自己不要恐惧,然而,她说服不了自己。
她躺在光光的床板上,旁边,睡着那位年轻的女孩。女孩身患重病,即使不被射杀,她也将很快死去。突然女孩笑了。她愣住。这是她第一次听见女孩的笑声。
她摇醒女孩。她问她笑什么。女孩说,我梦见自己变成新娘。我穿着雪白的婚纱,我的嘴唇红得就像刚刚采摘的樱桃。我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呵,我是天使……梦里的女孩成为新娘,成为天使,可是她呢?每天她也在努力打扮自己,却只为生产出更多更坚固的头盔,然后将她的同胞,推向死亡。
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
突然她想漂亮地死去。像梦中的女孩那样漂亮地死去。既然她靠血色多活了两年,为什么,她不能靠血色死去一次呢?
清晨,她唤醒所有的姐妹。她说让我们漂亮地死去一次。像新娘那样死去。像天使那样死去。
她活了下来。尽管她们被赶到院子,周围布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枪没有响,士兵们匆匆逃离。然后,朝阳里,她看到一辆辆装甲车从天而降。
……
放过她们的,是集中营里的最高长官。他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可是那一刻,他说,当看到她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他害怕极了。他必须留她们一条生路,他不能够射杀从地狱里逃出来的天使。
他是站在绞刑架上说出这句话的。尽管他罪恶滔天,但那天,他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集中营的语言颇有特色,大量的短句,比喻、反复等修辞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沉重压抑,和小说的情节紧紧契合。
B.在同伴们不断被射杀时,“她”却靠用鲜血化妆的办法活了下来,这一悬念的设置使情节顿生波澜,震撼人心。
C.小说开头女人们温顺地被射杀和结尾女人们用鲜血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她们反抗意识的觉醒。
D.“她”听年轻女孩说梦见自己变成天使,使“她”开始意识到两年来助纣为虐的罪恶,并毅然做出像天使那样死去的选择。
E. 小说结尾,集中营最高长官在绞刑前努力将自己打扮得英俊,反映出人性的光辉最终战胜了邪恶,成为小说情节的高潮。
【小题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这可耻。这不可耻。这可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4】有人说小说中用鲜血化妆的情节不合情理,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