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连 枷

李 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学。

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同学们,下午劳动课还打豆子,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没有应声

“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还是没人应声。

他把眼睛转到刘开放身上。刘开放低下头,搓着两只乌黑的手,说:“王老师,我爸叫我甭来学校劳动,我爸说,功课都考不及格,再来就拧断我胳膊……”

王光荣很寒心。他心想:我真是名誉扫地呀。可他脸上却放出爽朗的笑容:“哈哈,行呀!那就算了吧。我还说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就不用啦。反正联校校长来考过试了,反正咱们一到四年级没一个及格的,反正咱们青石涧羊圈小学过了今天就正式解散了,我这个民办教师就下岗啦,最后一课不上就不上吧!我往后再想种黑豆,回家种去啦。同学们,放学吧!”

说着,他一阵一阵心酸,就使劲拍手,使劲碱,“行啦行啦,放学吧!放学吧!”

一至四年级一共十五个学生,大学纷纷背上书包站起来。然后,纷纷仰起脸规规矩矩喊“老——师——再——见!”

王光荣说了两声再见,忽然觉得眼泪要下来了,赶紧转身擦黑板,其实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等他转身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一个人。

他问:“馍妮儿,你为啥还不走?没见同学们都放学了?”

馍妮儿从座位底下抽出一把连枷来,说:“老师,我带连枷了,我想和你打豆子,上最后一课。”

他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

看见老师哭,馍妮儿也哭,说:“老师,你别哭,他们都走了,他们都没良心!我不走,我跟你打豆子……”

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

这么说着,他眼泪又下来了。

师生二人在教室里哭了一阵,鼻子里都是呛人的膻腥味儿。馍妮儿固执地拿起连枷,说:“老师,打豆子吧。”

于是,二人来到羊圈前空场上。馍妮儿把场上新鲜的羊粪蛋扫干净,王光荣从教室后面把晒干的黑豆秧抱出摊在平地上。然后,两人就挥起连枷。劈劈啪啪的敲打,紧闭的豆荚爆裂开来,豆子像黑珠子一样蹦来蹦去。

他边打边问:“馍妮儿,你知道老师为啥种黑豆吗?”

馍妮儿挥着连枷不抬头:“知道。城里人现在要吃绿色食品,黑豆营养高,能卖高价,卖了高价老师就能多挣钱。”

他木然地笑笑。这个问题他给学生讲过无数次了。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工资,另外六十块村里补。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乡政府给了政策: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事实证明,这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扩大之后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学生和自己增加了劳动课时,二是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乃至联校统考他的学生没一个及格。最终导致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

翻来覆去敲打一阵之后,他们把打过的豆秧抖一抖抱到一边,再把落地上的豆子和豆荚扫成一堆,把豆荚和豆梗簸干净。很快装满半袋子,看着收获的果实,他来了兴致,替学生抹抹额上的汗珠,说:“馍妮儿,我教你背首古诗吧,课本上没有的。”

“啥古诗?”

“写连枷的。”

“老师,干活儿的家具也能写诗?”

“能写。馍妮儿,你听,‘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声歌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老师,这都说的是啥呀?”

“新做成的场院镜一样平,家家都趁下霜的晴天打稻子,一边劳动一边又笑又唱,天边响起打雷声,大家就用连枷赶紧打,直到天亮。可惜,题目我忘了,作者好像是宋朝一个姓范的人……”说到这儿,他愧疚地笑起来,“咳,馍妮儿,老师到底是个半吊子,到底是个民办教师,啥都记不住。”

馍妮儿笑笑,说:“老师,他胡说。”

“谁胡说?”

“就是你说的这个姓范的。”

“咋胡说啦?”

她又笑笑,“老师,我跟我爸打过一宿连枷,胳膊都肿了,把人累死!我就没唱歌儿!”

王光荣笑着收起连枷,说;“馍妮儿,咱们今天就下课吧,我可不想把你的胳膊累肿喽!”

老师笑,学生也笑,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

吕梁山干冷的暮色又透彻,又凝重,清晰地勾勒出西山高耸的山顶。

(有删改)

(注)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叙写天气、人物心情、教室环境,突出青石涧小学的破落,渲染了黯淡、阴郁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小说反复使用“反正”“使劲”等词语,写出王光荣面临学校解散和自己被解雇的际遇时心寒、不舍、无奈、痛苦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C.馍妮儿对老师教背的古诗直言不讳的质疑,显示了现实的苦涩与诗人笔下的美丽的巨大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段写吕梁山的暮色、山顶,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
【小题2】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改用“最后一课”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7 01: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原始楚文化以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及神巫性、浪漫性的总体特征,不断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处尚未开发的荒僻的江汉之滨的楚民族,其创业的历史是十分艰苦的。他们的先祖经历了举步维艰的创业艰辛,又长期遭受中原诸夏的歧视和侵伐,甚至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还称其为“南蛮鴃舌之人”,把它划在中国之外。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就导致了楚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定向趋势:一是“僻陋在夷”的屈辱感,一是别于中原诸夏的独立感。前者激发了楚民族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后者促使其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从不把自己与中原诸夏混同起来。基于以上两点,形成了楚文化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屈原和庄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在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宗国感情,对理想与美政的深情呼唤和九死不悔的韧性追求,以及他那峻洁纯美、砥砺不懈、傲岸不屈的人格,正是楚文化这一精神的完美写照和突出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把代表楚文化的屈原作品和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加以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屈原作品与《诗经》的差异,并对其“异乎经典”表示不满。但这一点恰恰是屈原的贡献,是与儒家礼法文化的相异之处。屈原以“诡异之词”“谲怪之谈”来表现“狷狭之志”,这构成了其作品的基调,使他的作品不仅“惊采绝艳”,而且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这一切恰是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
楚辞文化是这样,庄子的散文也是如此。他对现世的功名利禄视之如敝屣,他笑傲权贵,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世俗处的自由逍遥生活,这一切都显示了楚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屈原和庄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们那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守独立人格的节操,可以说垂范中国历史士林,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并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楚文化形成以后,一直对中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
汉朝统一天下以后,采取熔北南文化于一炉而治之的文化政策,以楚文化为表率的南方文化,终于同北方中原文化融合,成为层次比它们更高、范围比它们更广的汉文化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楚文化的个性从此消失,实际情况是楚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转化成为全国的共性凌驾于区域的个性之上的汉文化了。
(摘编自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楚文学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原始楚文化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不断进行渗透的结果。
B.刘勰认为屈原的作品突出显现了楚文化的精神,但他对其“异乎经典”表示不满。
C.楚民族文化心理的定向趋势,最终使楚文化形成了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
D.楚文化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守独立人格的节操影响了屈原与庄子,丰富了中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孟子对楚民族的说法,证明了中原诸夏长期以来对其存在歧视的事实。
B.文章逐层递进,论述了楚文化的产生基础、独特风格、文化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C.作者概述屈原、庄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以论述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D.结尾谈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意在说明并入汉文化的楚文化其个性并没有消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各有精彩之处,互相融合形成汉文化,可见文化进步需要兼容。
B.庄子的态度让我们明白,过于重视功名利禄,就会失去自由的生活和独立的人格。
C.楚民族长期存有“僻陋在夷”的屈辱感是由其特珠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造成的。
D.本文启示我们,要想充分认识一种文化,应追溯其源头,认清其个性,分析其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丈化区、南亚丈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国的办法,在对话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些刺激,让他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比如,西方长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们不主张主客二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两者可以互补。

(选自汤一介《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B.在前一个轴心时代,各个国家对自己以外的国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国的文化也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影响。
C.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轴心时代强调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让新的轴心时代真正到来,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办法,因为中国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新轴心时代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概念。
B.本文的论点是新轴心时代各国要有全球意识,不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解决全球问题。
C.实现新轴心时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否则就不能迎来新轴心时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的关系引出关于当代我国文化应怎样发展的讨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预示着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B.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因为各国在经济发限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识,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
D.新轴心时代到来后,世界文化一定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各国文化将达成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
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在看到其外表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摘编自《庄子与生活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是非判断没有定准,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断是非,是百家争鸣的根源。
B.在生活中,要学会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懂得取舍,才会理解彼此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
C.有用、无用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有用可转化为无用,无用则能转化为大用。
D.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勉励自己,顺随自己的内心,应该抛弃所获得的名利、荣誉、地位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据此,拘泥于私我、执着于物论是因为没有认识并保全自然。
B.文章认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人应该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和痛苦不堪的枷锁。
C.文章以“彼”与“此”的相对性作为议论的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由繁化简地阐述了在生活中的哲学。
D.文章先从“万物的本源是自然”切入,接着分析人应该学会积极应对自然,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有所收获。
B.人应该顺从内心,不要被名利所累。如果被“外物”所驱使,就会被俗物所“牵累”。
C.庄子认为,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应该是积极自然的心态。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累。
D.人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曹雪芹死于何时?过去都只依胡适《考证》的“结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得年四十五岁。胡适依据的是《石头记》甲戌本卷一正文开始时一条脂砚斋①的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壬午,便是乾隆二十七年。这似乎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敦敏②的《懋斋诗钞》里,有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天作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已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问题来了。曹雪芹真在二十七年除夕死了,敦敏如何还能在二十八年上巳(农历三月三日)前三天约他去赏花饮酒?再看这本诗集排到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敦敏才有《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一诗。再把这一点与敦诚《四松堂集》的《挽曹雪芹》诗,下面注明“甲申”而且是甲申开年的第一首诗这个事实合起来看,则可推断,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次年敦教兄弟才挽吊他。
我初次得见的《懋斋诗钞》,是个清钞本,年月次序,清楚明白,诗是编年顺录的。按诗集编序和本诗内容,可推知这首《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是作于癸未年春天。而其前二首的题下也正注明“癸未”二字;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一首诗,又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自丁丑越七年,正是癸未。困此敢说癸未年并无错误。
迨后我又见到了原底稿本——圈选以备付刻的底本,事情更清楚了。底稿本是随作诗的顺序陆续抄上去,本来就是按年照月,连“编”都用不着的。这更不会错。这个底本因付刊前要删割有避忌的诗,遗有空白处,后来收藏者“燕野顽民”得到此本,见有脱粘等处,怕有零落,因此略为粘缀修整,并为此写下识语。未想这却引起有些研究者的误会,说诗集的编序不可靠了,被他搞乱了。其实全非如此。一些研究者作了些论证,想证明此本并非编年的,但都难成立。
再说,癸未年的“上巳前三日”,正是敦诚的三十岁整寿,敦敏“代简”的含意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又敦诚在甲申开年作挽雪芹诗,自注说:“前数月,伊(他,指曹雪芹)子殇,因感伤成疾。”从作诗人说这话时往前推“数月”,当然是前一年癸未年的某月里。如果曹雪芹旱在“壬午除夕”死去了,那么就成了先死的父亲因“感伤”后死的殇儿而“成疾”的怪事了,断不可通。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亦正合榫。
不执着孤立的一点,综合地看证据和所关联的事情,我认为曹雪芹确是卒于癸未年的除夕,即公元1764年2月1日。
至于脂批的话,也许是记错了。史书、碑版、文章,误记干支的例子,多得不可胜举,不是什么稀奇事。为什么脂砚斋“壬午除夕”四个字中“除夕”二字还可信呢?这很好理解,一个人在大年除夕逝世,这样一个时间点,人们一般不会记错。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注释)①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②敦敏、敦诚兄弟:清宗室,努尔哈赤十二子英王阿济格之后。自小结识曹雪芹,是其最好最熟的朋友。
【小题1】本文作者认为: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作于癸未年即乾隆二十八年。以下对其依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懋斋诗钞》是编年顺录的,年月次序清楚。《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被编在癸未年作品范围内。
B.在《懋斋诗钞》的底稿本和清钞本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的前二首诗的题下,注明有“癸未”二字。
C.在《懋斋诗钞》中,与《小诗代简寄曹雪芹》同年的一首诗,有自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
D.《懋斋诗钞》的底本付刊时有所删割,且经收藏者粘缀修整,这才导致一些研究者认为它并非编年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死去后的次年,挚友敦敏、敦诚分别作了诗来挽吊他。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录于《懋斋诗钞》;敦诚作《挽曹雪芹》,录于《四松堂集》。
B.《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中的“上巳前三日”指敦诚的三十岁生日。敦敏此诗的用意,除表达对曹雪芹的思念和夸赞外,主要是邀请雪芹来给敦诚过生日,一同赏花饮酒。
C.曹雪芹本系癸未除夕死去的。脂砚斋之所以误为“壬午除夕”,大概是记错了干支。这种因误记干支而弄错某人生卒时间的情形,在史书、碑版、文章中不足为奇。
D.根据敦诚在甲申年首作的《挽曹雪芹》一诗的自注内容,可以推知:若曹雪芹死于壬午年,那么就会出现先死的曹雪芹为其后死的儿子感伤的荒谬事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敦敏、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亲密朋友,所以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关曹雪芹的信息更显真实,据这些信息来判断曹雪芹的卒年也更可信。
B.周汝昌能否定胡适成说,确立“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是因为他利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确作于癸未年春。
C.根据敦诚所说“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推测曹雪芹的死因:他极可能是因怀丧子之痛,感伤成疾,不治身亡。
D.虽然“乾隆癸未年北京曾发生严重痘灾,幼儿死亡殆尽”是史实,但若仅凭此就断定雪芹之子夭折于癸未年,则显武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马铃薯的文学缘

王干

①似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它在什么地方生长,就和那个地方的气息融到了一起,然后变异,因而马铃薯的品种之多,让植物学家们为之挠头。

②山东叫地蛋,云贵称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安徽又叫地瓜,东北各省多称土豆,广东人叫薯仔。我的家乡在苏北泰州,和上海人一样叫它洋山芋,我们把红薯叫山芋,马铃薯是舶来品,加“洋”前缀,自然。国外怎么称呼它,我现在无力去考证,但按照马铃薯随性生长的适应能力,它在国外也会有其它的叫法。

③1978年我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史,知道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一个是山药蛋派,一个是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 为代表,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农民形象,尤其是赵树理的一系列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些欢乐的喜剧农民形象,比如小二黑,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是不一样的。赵树理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的生态,原先在启蒙者笔下被启蒙的农民,有了喜悦的表情,有了正面的时刻。很喜欢山药蛋派的质朴和诙谐,但不知山药蛋是什么样的植物,满以为山药蛋也与荷花一样招人怜爱,等有人告诉我山药蛋就是土里土气的土豆,就是长相笨笨的马铃薯,还是有些失望的,但现在想来,当年为山药蛋派命名的人真是有才,山药蛋的质朴、深厚、皮实、实用,和赵树理的小说太吻合了。

④后来又在汪曾祺的文章里读到了马铃薯,他在一篇题为《马铃薯》的散文里,写到他与马铃薯的故事,老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农科所,居然画成了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汪先生对马铃薯充满感情,他说:“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这就是汪曾祺,对生活的爱意不放过一个角落。

⑤我对马铃薯的好感和关注也由此产生,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一个人影响一个地方的名声,是常有的事情。我后来有机会吃到各个地方的马铃薯,有意识地品出各个地方马铃薯味道的差异,也知道好几处都说自己是马铃薯之乡。我印象是这样的,山东的宜做成土豆丝,东北的适合乱炖,西北的烤着吃,香。评论家阎晶明带我到大同吃过那里的山药蛋,烤炒炖煮,都有嚼头,让我对山药蛋派增加了更直观的认识

⑥这一次来到西吉,作家季栋梁告诉我们:西吉有三宝,我好奇问:哪三宝?他说,洋芋、土豆、马铃薯。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笑,我觉得这貌似笑话的民谣里,混杂着西吉人的自豪和苦涩。西吉就是张承志笔下西海固的“西”(海是海原,“固”是固原),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贫瘠而强悍,血性而坚韧。西吉县甚至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县的特产,让我对马铃薯这个普通植物肃然起敬。有学者研究证明,马铃薯从南美引入中国,对中国西部人口尤其是西北高寒地带人口的繁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明代以前,西海固这里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因为没有食物,不能种植农作物,人难以果腹,生存和繁衍自然是困难的。而马铃薯的出现,让西北部山区寒带的人们有了生存的可能。西北被称为“苦甲天下”,是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人的三宝,可见对他们生存的重要之重要。

⑦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吉还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文学之乡称号的县,这里的文学创作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气候的作家群,西吉籍的作家获过鲁迅文学奖、骏马奖、春天文学奖、冰心文学奖。

这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为什么?只是贫穷吗?贫穷不是出作家的理由,很多贫穷的地方没有文学,很多富庶的城市作家辈出。

⑨我隐隐地想起了那个山药蛋派,西吉的作家是马铃薯派吗?记得2004年评春天文学奖时,王蒙听说青年作家了一容是东乡族,来自西海固,他顿生敬意,他说,在那样的环境写小说,难得。了一容肯定是吃土豆长大的,果然,我在一篇文章看到他对马铃薯心存感恩。

【小题1】荷花淀派以__________为代表。(横线处填入作家名)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大意。
【小题3】作者引用汪曾祺的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更直观的认识”是指 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关于马铃薯与西吉关系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马铃薯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吉的主要特产。
B.马铃薯对西吉人口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决定作用。
C.马铃薯铸就了西吉人强悍、血性而坚韧的品质。
D.马铃薯与西吉的文学创作及作家群有密切关系。
【小题6】依据文意推断,“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