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 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小题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小题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杀 羊

雁戈

村主任家的院子里围了一圈人。

他们当中,有腰里系着围裙、手上拿着锅铲的;有一手戴着手套,一手提着烘笼的;有头上顶着帽子,鞋里光着脚的……看上去,他们来得都很匆忙。

都腊八节了,又有谁不忙呢?

村主任也很忙。一大早起来,他便去麦老汉的羊圈里挑了两头在肥羊。一头纯白,另一头也是纯白。趁还没立春,得把羊送出去,一头给书记,一头给乡长。毛色一样,轻重也得一样。都是做得了主的人,让谁吃亏都不好。村主任把整个羊圈几乎翻了个遍才挑出这两头羊来。

麦老汉打包票说两头羊的重量相差不会超过半斤。结果他却看走了眼,一头羊比另一头羊重了一斤八两。麦老汉半天都没把秤放下,冲村主任直眨眼。意思非常明了,就是问村主任该如何是好。村主任不眨眼,只皱了一下眉,笑呵呵地说:“把一斤八两抹了,两头羊给一样多的钱,不就平了?”

确实平了!麦老汉左手摊着书记那头羊的钱,右手摊着乡长那头羊的钱,像被点了穴道,嘴巴半天都没合拢。麦老汉的老伴儿也不说话,只顾拿拌食的木棒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给羊喂食的木桶。羊被套上了草绳,却不肯跟村主任走,蹬直了腿往木桶那边挪,直把草绳拉成了一根笔直的棍子。麦老汉蹲下身子,把老伴儿的手和木棒一起摁住,两头羊才跌跌撞撞地跟在村主任身后上了路。

村主任一走,麦老汉的老伴儿甩开麦老汉的手,“价钱这样便宜,还要短斤少两,本都够不了!”抱怨过后,老伴儿的眼里便有些潮湿。

麦老汉叹口气,安慰老伴儿说:“你也别恼。村主任刚才在羊圈里说了,上回开的证明乡里已经盖了章,等他把羊杀了,就让我去拿。”

 “你不会是哄我吧?”老伴儿半信半疑地斜了麦老汉一眼,提着木桶怏怏地进了羊圈。麦老汉没有哄老伴儿,村主任也没有哄麦老汉,村主任院子里的那一圈人围住的正是麦老汉的两头羊,杀羊的胡屠夫和指挥杀羊的村主任也被围在中间。

两头羊都是公羊,脾气暴,性子烈,见不得胡屠夫眼里的那股子气焰,挣断草绳把胡屠夫撞了个四仰八叉。那些拿着锅铲的、提着烘笼的、戴着帽子的……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羊站住了,腿直愣愣地撑在地上,耳朵直愣愣地竖在空中。村主任朝其中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书记的!”又冲另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乡长的!千万别让它们跑了。”于是,拿锅铲的扬起了锅铲,提烘笼的举起了烘笼,戴帽子的摘下了帽子……可是谁都不敢近前。人和羊就这样对峙着,连时间都像凝固了一般。

是麦老汉的到来打破了院子里的僵局。两头羊先是机警地竖起耳朵,紧接着就撒起欢来,用羊角在麦老汉的腿上蹭来蹭去。麦老汉顾不上跟羊亲热,给村主任敬了根烟,接着又给胡屠夫散了一根,本想依次散下去,却发觉烟盒里的烟不够。他只好把烟盒攥进手心,冲大伙儿抱歉地笑笑,回头对村主任说:“我想把我的证明拿回去。”

村主任愣了愣神,从裤兜里扯出一张纸,展开打量了一眼。麦老汉忙伸手去拿,村主任却捏在手里,往后扬了扬,说:“等把羊杀了,就给你。”

麦老汉瞅瞅胡屠夫,又看看村主任,叹息一声,从地上捡起挣断的草绳,一手搂着一头羊的脖子,在它们耳边说了几句什么,两头羊便乖乖地躺下,任由麦老汉绑了它们的腿,再也动弹不得。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麦老汉摸摸一头羊的角,又摸摸另一头羊的角,缓缓站起身背过脸去。那场面,他不敢看!

全场先是一片肃然,接着很快便沸腾起来,掌声、跺脚声、锅铲击打衣服的节拍声……此起彼伏。麦老汉背心一凉,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痛。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 麦老汉揉揉发涩的眼睛,跌跌撞撞地挤出了人群。

刚要走,一阵北风刮过,村主任手里的那张纸忽然传来奇异的颤声,麦老汉把团在嘴里的一口痰硬咽了回去,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抹去斤两时,麦老汉嘴巴半天没合拢,老伴儿用木棒敲打木桶,表现出他们难以置信、无奈难言等复杂心理。
B.小说写村主任为在年底给领导送礼,以一纸证明胁迫麦老汉卖羊,并不顾主人意愿擅自抹去零头,刻画出了村主任欺上瞒下的丑恶嘴脸。
C.小说先写村主任买羊、杀羊,后写麦老汉为拿证明而妥协,两者联系紧密,一明一暗,互为补充,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使作品内涵更厚重丰实。
D.小说多处描写形形色色的“一圈人”,他们对村主任的所作所为和麦老汉的遭遇显得漠然,是一群在忙也不错过凑热闹的旁观者。
【小题2】“谁叫你们要变羊呢?”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此话话中有话,蕴含着此时老汉多种心情和态度。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麦老汉“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有人说删除表达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文化人士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能与山水画在成就突出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B.欧西人士喜爱中国园林的“自然”特色,但由于造园艺术的地位被人为地夸大,因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
C.在中国人看来,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它们不只代表了不同的环境,还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
D.真实的自然环境和想象中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审视自然的视角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笔下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精神化的自然,它们和谐美好,平易近人,不会给人以压迫与威胁。
B.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
C.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但在臆造的自然中,却能“悠然见南山”,能像他这样融入自然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D.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所以,比起真实的高山、深林,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既希望摆脱俗世的约束、生活的劳累,但又不用抛开俗世,到大自然中生活的心理需求。
B.达官贵人不选择在城外的山水之间筑舍建园,并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迷恋现实的文明生活。
C.汉魏以来达官贵人建造贵族意味浓厚的园林,使中国园林艺术从注重自然情趣演变成注重奇特富丽,最后走向宫廷园林。
D.把水、石、花、木这些自然中的素材和“自然”本身混淆等同,重在对这些素材的考察、组织安排上,是没有自然情趣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 (甲) 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 (乙) 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材料三

罗伯特·索耶,这位加拿大“科幻教父”,曾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与此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和《自然》杂志撰写专栏,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听起来,这些工作都和科幻创作不沾边。有一次,他为加拿大政府做法律方面的顾问,“未来医学可以通过DNA的读取来预测人们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这涉及个人隐私。假如这个隐私触及到有基因疾病的人的丈夫、孩子们的知情权时,哪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呢?这就是他们邀请我们帮忙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索耶看来,“科幻是现实的镜子”,科幻作家不应只是空想,而应该担负起批判现实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科幻界的传统。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关于生物科学的小说,第一次提及生物伦理学。如今,生物伦理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索耶的话来说,“这个学科就是由科幻小说创造的”。见证科幻作家的远见卓识最终变为现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包括凡尔纳描写的月球之旅、潜水艇;英国作家威尔斯描写的立体空战、坦克等。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逼真地描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细节,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密。阿瑟•克拉克1945年就详细描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今天卫星所在的轨道因此被称为“克拉克轨道”。还有阿西莫夫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天的实验室中越来越常见。

在索耶看来,科幻小说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公众不被社会阴暗面俘虏,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科幻小说培养公众长远的眼光,让人们学会思考未来。科幻不仅预测未来,亦可预防未来。科幻小说不仅关乎科学技术,也关乎理性和价值观。核武器、环境危机等诸多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头顶,许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也渲染末日降临的场景,其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在我们周围悄然发生……但是,尽管人类在前进过程中有曲折和失误,我们还是希望未来会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终将获得胜利。”

(取材于张渺、张莹《政治家都该读科幻小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小题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就B.即使    也
C.无论    还D.于是    就
【小题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宇宙/人类
B.地球/大机器
C.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小题5】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前沿科技
B.幻想中的自然
C.面对未来的人
D.不可理解的现实
【小题6】根据“材料三”,没有体现罗伯特·索耶“科幻是现实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罗伯特·索耶通过DNA来预测人类疾病
B.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提及生物伦理学
C.卡特·米尔《生死界线》描述原子弹的技术细节
D.阿瑟·克拉克描述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网络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亦可预防未来”中的“未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DNA读取技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②人形机器人在研究实验中越来越多
③核武战争毁灭地球
④环境危机导致人类末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小题8】请结合三则材料,写出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有什么关联。
【小题9】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①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小说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在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篇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
②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电影的“科幻元年”。请从上面三个材料中任选一种对于“科幻小说”特征的理论描述,分析这部电影获得如此盛誉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闭微信赞赏功能,苹果在怕什么?

贾敬华

4月19日晚,微信发表了一则官方声明: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另据透露,除了i0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外,微信表情平台的赞赏功能也将被关闭。也就是说,未来腾讯基于微信支付的一些应用场景,均会被苹果所谓的规则无情地封杀掉,微信官方的解释是苹果规则变更。

查阅资料会发现,苹果在2016年6月13日更新了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苹果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的赞赏功能为何现在才宣布关闭?对此,腾讯官方的解释是,经过与苹果长近10个月的谈判、沟通与协调,最终只能遗憾地关闭赞赏功能。

跳出这一事件,仅就产业链布局来看,关闭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和微信表情赞赏功能,是苹果对微信支付的防守,因为苹果现在有了自己的支付Apple Pay。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新睡!作为苹果最具创新的一项功能,Apple Pay可以说是苹果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与其他的支付产品一样,苹果也在试困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植入支付产品,进入商超和一些餐饮场所。未来。苹果势必将支付拓展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寄生在iOS平台上的微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苹果对微信支付进行限制亦是必然。

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可以说是苹果最强动的对手。背倚腾讯的资源,微信短短几年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并坐拥数亿用户。坦白说,苹果和腾讯尽管不是劲敌,但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与苹果已经构成了竞争关系。尽管苹果并非仅仅针对腾讯一家,但针对性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有风险,为何安卓平台没有封杀这一功能呢?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价值上涨三倍至38万亿人民币,微信和支付宝主导了市场,苹果的Apple pay全面受阻,市场份额与微信和支付宝更是相差甚远。在这样的不利格局之下,苹果用规则约束所有APP内的支付行为,也是在为Apple Pay做铺垫。

归根结底,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关闭,这并非而单的一个规则更新导致的限制,而是一场关于支付场景的博弈,这或意味着苹果与第三方支付博弃将就此拉开序幕,也许苹果下架了微信,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结局两败俱伤。

(节选自2017年04月20日《新京报》,有改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对题中“苹果在怕什么”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担心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违背公司相关规则,会影响公司声誉。
B.微信与苹果在支付领域已构成竞争关系,苹果感觉到难以超越微信。
C.苹果认为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存在风险。
D.苹果意识到微信平台赞赏功能使苹果支付产品Apple Pay全面受阻。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受苹果新规影响,所有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和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将关闭。
B.腾讯对经与苹果长时间的谈判、沟通与协调而最终不得不关闭赞赏功能表示遗憾。
C.Apple Pay 堪称苹果历史上里程碑式产品,但其市场份额远不及微信和支付宝。
D.关闭微信平台赞赏功能,对于微信和苹果而言,或许将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或思想。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反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B.文章“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C.在论证方法上,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D.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C.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否有效果。
D.一些强权国家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