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所以在古希腊文与近代德文中,美善只有一个字,在中文和其他近代语文中,“善”与“美”二字虽分开,仍可互相替用。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你必定先能设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诗和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在想象中领略它,玩索它,所以能扩大想象,培养同情。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如上所述。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儒家就认识到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
B.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有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C.儒家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但他们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经之路。
D.一个正直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并用儒家的诗、乐教育就是美感教育,以此完成情感教育来论证这一提法。
B.文章用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儒家和柏拉图对美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的不同。
C.文章以古希腊文和近代德文中美和善只有一个字为例论证“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的观点。
D.文章在最后强调美育和德育的基础,美育最终的价值就是为了德育服务,不然美育就没有任何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教育可以使仪表行为规范,养成生活的秩序,做的好也会具有美。
B.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认为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
C.因为不善和丑,行为上就会卑鄙龌龊,这会让我们嫌弃和厌恶。
D.儒家重视“仁”,“仁”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可以由诗教培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9 05: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儒学,中华民族不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在这一点上,儒学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主张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是中国各个兄弟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在儒学传向东亚的历史上,从未发生“一手拿经书,一手拿利剑”的情形。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儒学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罗素赞许中华民族是“骄傲得不愿意打仗的民族”,对儒学的维护和平意向表示充分的肯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如果能够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与人为善,一心向善,就能够超越自我从而成为圣人。
B.孔子把内在的“仁”看作人生价值的源头,所以,儒学的价值实现应该是依赖于自身力量的。
C.“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就是:人生来就是善的,人的本性之中存在着接受道德观念的基础。
D.孟子和孔子的儒学观念有一致性,他们认为人在修炼自身时不需要受外在力量的规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指出了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文章在对“仁”“性善论”的分析中论证了儒学价值观是“立足于内在性”的。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言论,是为了论述人是应该向善的。
D.文章分析了儒学价值观的内涵,层层推进,证明了儒学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宗教价值观和儒学价值观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了儒学价值观,否定了宗教价值观。
B.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儒学与人为善的观念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非常关键。
C.罗素赞许中华民族“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可见儒学的和平主义取向也被西方一些学者认可。
D.儒学主张各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在当今时代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 “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 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C.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名言的泛化

张颐武

在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段子的流行。这其实有规律性,历久弥新的名言正好适合自媒体的短小精悍的要求。此外人们生活压力大,事情繁多,而这些段子有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有的是反思,有的针砭时弊或发出追问,也有对纠结的宽解,对困扰的解惑。这些其实都很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思,大家不仅喜欢阅读,还往往用转发的方式加以传播。这是“微文化”的一个典型表征。

社会有需求,公众也喜闻乐见,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但现在也出现名言泛化现象,出现“鸡汤”和“鸡血”泛滥的现象。其中有两种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对名人名言的过度消费和利用。有些段子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感悟,但由于是名人所说,也平添一些魅力。但另外一种现象更值得注意,即打着名人的旗号给人打“鸡血”。有些偏激的言论或消极的表达,一旦有了名人背书,这些价值观本来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往往成了不易的“真理”。这些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启人思考,但若随意放大,片面性就凸显出来。如“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说法本来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把它极端化,变成年轻人可以莽撞,不顾具体情况不管客观环境做夸张离谱事情的辩护,就出现了负面含义。还有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当然在具体语境中有深刻哲理,但有些年轻人片面理解这个说法,把它变成自己走极端的借口。这些话语在网络流行,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一些“名人”,为博取更大名声,获得更多追捧而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致自己也把持不住理性态度和客观立场,编出更多非理性文字。

二是干脆编造名言,附会给一些名人。有些段子手和营销账号为引人注目,投一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之所好,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一些言论附会给名人。这些言论里“鸡汤”和“鸡血”都有,但“鸡血”更多。一些激烈的,甚至有些反社会的言论,被硬安在一些在主流社会中的活跃媒体和社会名人身上。这些言论有时一旦被附会给某个名人,就会一直发酵,即使本人辟谣否认,但互联网传播的弥散性使得这些话还会一再地冒出来,又被转发和传播。这些言论往往就是情绪宣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用短小文字渲染负面情绪。

这些“鸡汤”和“鸡血”往往在网络中流传极广。鸡汤如果货真价实,喝了起码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这鸡汤是用鸡精调制的有时也会有害,而打“鸡血”追求强刺激,就极有可能对个人乃至社会危害严重。而一旦造成这些结果,恐怕不应只是遭受道德谴责吧。

名人名言给我们正面启悟,但盲信名人名言,被“鸡汤”和“鸡血”牵着走,决非好事。如何理解名人名言,还需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更多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

(选自2014年08月15日《环球时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项对“名言的泛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言的泛化”指名人的名言依托合适的媒体以段子这样短小精悍的形式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B.“名言的泛化”指那些本没有深刻内涵的“名言”却因经名人之口说出而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现象。
C.“名言的泛化”指那些出自名人之口或被附会给名人等的某些言论在网络中广泛流传以致泛滥的现象。
D.“名言的泛化”指那些价值观错位、思想方法简单的言论被附会给某个名人,使得这些言论一再被转发和传播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那种对人生有感悟、反思,以及针砭时弊、对纠结宽解、对困扰解惑的段子喜闻乐见,还愿意和别人分享。
B.当今社会,名言泛化现象严重,以至于“青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等诸如此类的“伪名言”大行其道。
C.货真价实的“鸡汤”可以喝,但若为了追求强刺激而打“鸡血”则大可不必,因为那可能会对个人乃至给社会造成危害。
D.有些“名人”为了哗众取宠,把话说得越来越极端,以致把持不住理性态度和客观立场,编出更多偏激的文字,从而给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当一项是 ( )
A.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较传统方式而言更多样,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发表言论或获得资讯,“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对变弱,客观上使“名言泛化”有了可能。
B.面对名人名言,受众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有更多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做到不盲从,不传播,而要正确理解,使自己获得正面的启悟。
C.名人要自律,多传递“正能量”,不要一味迎合自媒体部分受众的不良需求;而受众也要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辨识能力。
D.法律要加强监管,对那些借名人之名发布一些思想内容过于激进甚至有些反社会的言论等类似往名人身上“泼脏水”的行为,应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