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今日乃至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西周社会崇尚道德,孔子赞之曰“郁郁乎文哉”。西周社会所崇尚的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与此同时,西周还视刑德为一体,以刑辅德,标准既高且严,这对于形成“郁郁乎文哉”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汲取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意,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礼记·乐记》曰:“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用之物;人而无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从本质上讲,西周刑罚并非只针对失行者而设,其首先约束的是失德行为,其以刑辅德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
西周金文是西周史研究的直接史料,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周人崇德之辞,这应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客观反映。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人民日报》2019年8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社会崇尚道德,重视诚信,孔子称赞周朝的礼仪制度丰富多彩而完备。 |
B.修德与刑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将刑与德的关系彼此对立,随意歪曲。 |
C.道德的丧失仅靠说教不能加以匡正,须借助刑罚,刑罚重点在于禁暴惩恶。 |
D.德行丧失、心灵污染的社会危害大,失德失信失行在西周都会受刑律惩罚。 |
A.文章第一段从西周社会崇尚道德谈起,用孔子的“郁郁乎文哉”引出本文的论点。 |
B.文章援引《论语·为政》和西周膡匜铭文,先立后破,论述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
C.文章多次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证明孔子重视诚信,主张以德行和礼制教化百姓。 |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灵活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说理深刻透彻。 |
A.西周社会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其刑德思想的根本是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 |
B.周人将刑德视为一体,主张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 |
C.对违背先前所立誓言的牧牛处以鞭刑和墨刑,体现西周对刑德关系的思考。 |
D.研究西周法制,汲取合理因素,对我国当前的法治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