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道德

(法)古斯塔夫·勒庞

①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某些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过于多变和冲动的群体显然不能被认为是有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如舍己为人、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②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看到他们如此频繁地犯罪,心理学家们都认为他们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③这种情况当然经常存在。但为什么这样呢?这不过是因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个人独处时,要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而一旦加入了某个群体,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通常,我们不能向同类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只好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与凶残,有着同样的根源。群体慢慢杀死手无寸铁的受害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但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残忍,与几十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和杀死一只不幸的鹿时表现出的残忍,没有什么不同。

④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像十字军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多少群体为了信仰、主张和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只言片语而英勇就义!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惟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在群体的智力难以理解的那些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在这种战争中,他们甘愿献出生命,就像是被猎人施了催眠术的小鸟。

⑤ 即使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也如此,他们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便会严格遵守道德原则。1848年革命期间,在占领杜伊勒里宫时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而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意味着多日的面包。

⑥群体对个人的这种道德净化作用,当然不是一条永恒的规则,然而它却是一种常态。甚至在远没有我刚才提到的情形那样严重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我曾说过,在戏剧中,人们都希望主人公高、大、全,一般也可以看到,一场集会,即使其成员品质低劣,通常也会表现得一本正经。

⑦所以,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无私、顺从和绝对献身于或虚或实的理想,都可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经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他们这样做,也许是无意识的,然而这无碍大局,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眼前的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选自《乌合之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对“道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引出“群体的道德”这一论题,从而为全文论证奠定了基础。
B.第③段通过比喻论证,指出残忍与破坏的本能与生俱来,但是这种本能在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表现出来。
C.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崇高的境界和追求,常常使群体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
D.第⑦段得出结论,指出群体有时会服从低劣的本能,但更多的时候可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研究过群体的心理学家,只是从群体犯罪的角度去研究,与他们相比,作者研究的视角要更加宽广。
B.群体中的人有时在群体中放纵自己残忍与破坏的本能,有时又会在群体中表现出忠诚、勇于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C.激励群体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极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动机主要包括名誉、光荣等以及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利益。
D.群体为了或虚或实的理想所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常常让他们忽略自己眼前的利益,这有助于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
【小题3】具体分析群体对个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10:4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西班牙的婚礼

(法)梅里美

在昂迪雅尔市郊的一座美丽的小农庄里,一场隆重的结婚典礼正在进行着。小农庄里有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就设在树下。那丰盛的菜肴、交错的杯盏,几乎要把桌子压碎。来宾们向新郎、新娘祝贺以后,就来到桌前坐下。院内的茉莉花和柑树上开满的白花,混合着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浓郁的清香。

突然,一位持枪的男人从树丛中策马而出,马儿径直朝住宅方向驶来。到达住宅门前,来人勒住马匹,敏捷地跳下马,向桌前的客人们举手行礼,然后把马牵进了马棚。其实宾客早已到齐,但在西班牙有个风俗,凡有过路的人来参加庆典,都应热情接待,更何况此人衣着不凡,好像是个很有身份地位的人物。新郎急忙起身,热情地迎上去,邀请来客赴宴。

此时宾客们交头接耳,互相低声询问着这位陌生人的来历。只有坐在新娘旁边的昂迪雅尔农庄的公证人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苍白,如同死人一般。他想站起来,但双膝打弯,两腿根本无力支撑住自己的身体。

这时,一位来客走近新娘悄声说:“他叫诺斯•马里亚,听说不久前因为支持独立运动被政府通缉呢,今天大概是来这儿闹事的,他跟公证人有仇!”两个月前,公证人曾当着众人夸口,‘如果有朝一日让我碰到诺斯•马里亚,我要给他灌下一整杯放了砒霜的毒酒’。”

诺斯•马里亚先朝公证人扫了一眼,公证人立刻被那恶狠狠的目光吓得浑身瑟瑟发抖,如同得了疟疾一般。然后他径直朝新娘走去,非常文雅地向新娘行了个礼,并要求新娘在婚礼上能和他跳舞。新娘非但没有拒绝,而且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悦的表情。诺斯•马里亚拿起一个软木板凳,毫不客气地坐在新娘与公证人的中间。公证人此时紧张得几乎要晕倒了。

宴席开始之后,诺斯•马里亚一直警惕地注视着满桌的宾客们。当人们品尝着美味的陈年佳酿时,新娘端起一杯斟满西班牙名酒“蒙地拉”的酒杯,先凑到自己的唇边咂了一下,然后举到诺斯•马里亚的面前。

在西班牙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是酒宴上人们对自己所尊敬的人的一种礼节,被称为“特殊关照”。遗憾的是这种风俗早已在西班牙的上流社会消失了。这里当然也不例外,一切淳朴而真挚的民族习惯均被废弃了。

诺斯•马里亚非常感激地接过酒杯,连连向新娘致谢。而新娘却腼腆地凑到了他的耳边说:“请您看在我的面上,饶恕了他吧!”

“不行!”诺斯•马里亚嚷道。

“我求您忘记过去的事吧!您到此地来,可能是不怀好意的,但为了我的幸福,也为我的婚礼顺利进行,请您答应我!

诺斯•马里亚凝视着无助的新娘那双哀怨的双目很久,然后转身向浑身哆嗦成一团的公证人说:“你应该感谢新娘,公证人!要不是她的话,我马上就把你杀掉。”

诺斯•马里亚随后斟满了一杯酒,端到公证人的面前,脸上带着嘲讽的微笑,继续说道:“来!公证人,为我的健康干怀!这酒不坏,而且不是毒酒。”

此时,公证人可怜极了,颤抖着喝下那杯酒,犹如咽下一把钢针。

“来吧,朋友们!跳起舞来吧!新娘万岁!”诺斯边嚷边敏捷地站起身,跑去寻来一把吉他,即兴演奏了一曲,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晚宴即将结束,诺斯还继续跳着。他是如此热情奔放,以致使一些妇人都暂时忘却了他是个危险人物。他跳着、唱着,几乎满足了所有人的要求。午夜时分,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小姑娘出现了,她急匆匆地朝着诺斯•马里亚走去,急促地跟他说了几句耳语后,诺斯的脸上现出了惊慌的神色,他立即朝马棚跑去。然后牵着他那匹健壮的骏马出来了。他走到新娘跟前,诚恳地说:“我以我的生命向上帝发誓,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是我多年来最幸福的时刻。请您接受一个想把一座宝矿都献给您的、一个可怜的魔鬼送给您的小小礼物吧。”说着,他把一只漂亮的戒指捧到新娘面前。

“诺斯•马里亚,”新娘感激地说道,“只要我这里还有一块面包,那一半就属于你!”诺斯同所有的客人握手告别,包括公证人在内,然后飞身上马,转眼间就消失在黑暗里了。这时,只有公证人轻松地长舒了一口气。

半个小时之后,小农庄里来了一队保安士兵,但没有一个人说看到过他们要搜寻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于使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公证人一会儿脸色苍白双膝打弯,一会儿瑟瑟发抖,一会儿浑身哆嗦,衬托了诺斯•马里亚的强悍和厉害,从而凸显了人物形象。
B.诺斯•马里亚从一开始的警惕地注视着宾客到后来的又唱又跳,几乎满足了所有人的要求,表明他已经在众人的恐惧中放下了戒备,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C.这场婚礼向我们展示了西班牙热情好客的风俗。我们通过丰盛的菜肴、甘甜的美酒以及狂歌热舞感受到了西班牙人热情奔放、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
D.诺斯•马里亚最后变成了一个诚挚的祝福者和感谢者,其原因有新郎的热情欢迎,有新娘的真诚、包容和敬重,有大家与他热情舞蹈带给他热情和尊重几方面。他逐渐融化了内心的仇恨。
【小题2】小说开篇对小农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理解“这时,只有公证人轻松地长舒了一口气”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请分析诺斯•马里亚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5】小说为什么以士兵的搜寻和大家对诺斯的包庇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 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 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 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 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嗷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 ?”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 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 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 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 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 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扣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小说环境描写来看,“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 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从小说人物设计来看,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小说结构安排上,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情节设计上,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小题2】小说题为《报复》,开头却详细交代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精彩,请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岂是乡愁
罗兰
台北的雨季,湿漉漉、冷凄凄、灰暗暗的。
满街都裹着一层黄色的胶泥。马路上、车轮上、行人的鞋上、脚上、裤子上、雨伞上。
我屏住一口气,上了37路车。车上人不多,疏疏落落地坐了两排。所以,我可以看得见人们的脚下的泥泞——车里与车外一样的泥泞。
人们瑟缩地坐着,不只是因为冷,而是因为湿。这里冬季“湿”的感觉,比冷更令人瑟缩,这种冷,像是浸在凉水里,那样沉默专注而又豪不放松地浸透着人的身体。
这冷,不像北方的那种冷。北方的冷,是呼啸着扑来,鞭打着、撕裂着、呼喊着的那么一种冷。冷得你不只是瑟缩,而且冷得你打战,冷得你连思想都无法集中,像那呼啸着席卷荒原的北风,那么疾迅迷离而捉不住踪影。
对面坐着几个乡下来的。他们穿着尼龙夹克,脚下放着篮子,手边竖着扁担。他们穿的是胶鞋。胶鞋在北方是不行的。在北方,要穿“毡窝”。尼龙夹克,即使那时候有,也不能阻挡那西北风。他们是非要穿大棉袄或老羊皮袍子不可的,头上不能不戴一顶毡帽或棉风帽。旁边有一个人擤了一筒鼻涕在车板上,在北方,冬天里,人们是常常流鼻涕的,那是因为风太凛冽。那让人喘不过气来猛扑着的风,催出人们的鼻涕和眼泪。
车子一站一站地开着。外面是灰濛濛的阴天,覆盖着黄澄澄的泥地。北方的冬天不是这样的。它要么就是一片金闪闪的明朗,要么就是一片白晃晃的冰雪。这里冷,是最容易捱过去的,在这里,人们即使贫苦一点,也不妨事的,不像北方……
车子在平交道前刹住,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一上了车子,就一直在想着北方。
那已经不是乡愁,我早已没有那种近于诗意的乡愁,那只是一种很动心的回忆。回忆的不是那金色年代的种种苦乐,而是那茫茫的雪、猎猎的风,和那穿着老羊皮袍、戴旧毡帽、穿“老头乐毡窝”的乡下老人,躲着身子,对抗着呼啸猛扑的风雪,在“高处不胜寒”的小镇车站的天桥上。
那老人,我叫他“大爹”,他是父亲的堂兄。那年,他已经五十多了。晒黑的、风尘仆仆的脸,朴实的五官,光头上戴顶土黄色的老毡帽。在那五间的宅院里,他辛辛苦苦地支撑着那个老旧家庭的生计。对外,他要照管田庄;对内,他要照管四代同堂的三十多口家族的婚丧嫁娶和日常生活。而他,总是那么慢吞吞地,手揣在袖子里微躬着背,迈着一定大小的方步。他说话的时候,总是那么把声拖得长长的,仿佛字斟句酌,唯恐说走了嘴似的。其实,他只是习惯那么慢吞吞,好像任何重大的突发事件,都不会使他震惊似的。
那正是那样一个转变的时代,许多读“洋学堂”的青年都丢下那旧得霉腐的老家,去外面自立谋生。他们投入一种新的、工业化的生活里。他们用时钟代替了太阳。他们过着连吃一根葱也要去买的日子。他们按月领薪水,而薪水总是不够开支。但是,他们穿得一天比一天考究,妇女们慢慢地讲求时髦,而且学会了打牌。当我们隔几年回一次老家时,老家的人,都带着惊羡的眼光看我们,而我们也为自己能够自立谋生,和接触新的东西,学来新的“派头”而有点自豪。
但是,有一年,我们忽然不能自立谋生了!
那年战争爆发,父亲忽然失业。小家庭的生活,怕的就是失业,我们没有积蓄,兄弟姊妹又多。正在彷徨无主,忽然接到大爹的信。我们拆开那旧式的印着红框的中国信封,看见大爹那朴拙的毛笔字。他写道:“……小难逃城,大难逃乡。如在外生活不易,可随时返家团聚。家中虽清苦,然粗茶淡饭,尚可无缺。……”
不两日,大爹又来了回信,信中详细说明火车开到的时刻,让我们务必搭某日某班的火车。
火车在冰天雪地中奔驰。我们三人紧紧地挤在三等车厢里的一张椅子上坐着,茫然地望着外面的风雪。那平原真是荒凉,火车奔驰好几里,也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冻僵的寒天、冻僵的河水、冻僵的平原、冻僵的枯树和抖颤的电线。那火车窗棂上积着高高的一层雪。车中的暖气驱不走那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严寒。我们的手和脚都冻得发痛。
下了车,我们就见大爹爹跑过来。他跑的时候,那毡窝就陷在深深的雪里,使他举步维艰。他跑得那样吃力,而又那样快,使我们几乎不相信那就是大爹,我们从来也未见大爹跑过,他总是四平八稳地踱着方步的。而这次,他吃力跑到我们面前,嘴唇“哆嗦”地抖着,用他冻僵的手把两个妹妹搂在他怀里说:“好孩子!好孩子!冻坏了吧?孩子?”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画线的“台北的雨季,湿漉漉、冷凄凄、灰暗暗的”、“只有冻僵的寒天、冻僵的河水、冻僵的平原、冻僵的枯树和抖颤的电线”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简析
A.
【小题2】文章主体内容是回忆北方以及北方的“大爹”,但文章开篇却从台北的雨、从台北的市井和人物写起,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小题3】“那已经不是乡愁,我早已没有那种近于诗意的乡愁,那只是一种很动心的回忆”,文中“近于诗意的乡愁”与“很动心的回忆”分别指什么?
【小题4】文章后半部分聚焦在“大爹”的形象上,突现了“大爹”怎样的精神品质?从“大爹”身上,你看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情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退休的女人
(法)安妮·索蒙
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刚荣获一枚镀金的银质勋章,这是为了表彰她三十年来在经济学校教学上表现出的勤恳尽心的工作态度。隔着手提皮包柔软的羊皮(重大日子才用),她又一次抚摩着装着珍宝的小方匣子。她轻轻拍着已经松弛起皱的双颊(为了今天,她涂了一层厚粉),舌头猛地向上一抬就把戴歪的假牙舔正了。
这个星期一是个节日,也是阿尔贝特头一个自由的星期一。她刚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些辛苦操劳的日子对她来说将成为甜蜜的回忆。课堂上,她常常要维持秩序,斥责那些不服管的学生。从今以后,加尔班可以在做速记练习时放声大笑了,阿尔贝特·普吕沃不会再看见她了,也不会再见到毕业班的其他同学和六年级的小同学,不会再见到傻里傻气,但又不使人感到讨厌的女校长了。
三十年的劳役结束了!今天,一个晴朗而温暖的下午,她自由啦!今后她的生活将充满乐趣。她终于有了织毛衣的时间。
在织毛衣的工作中她觅到无限乐趣,她的柜上总是放着织针和绒线,她躺在床上织,吃饭时也织,她甚至会中断梳洗织上几针。以前,她只能偷摸仓促地从事她醉心的嗜好,她的乐趣被某种内疚给搅合了。现在,她可以无所顾忌地织毛衣了,就像是去吸食一种被允许的有益无害的麻醉品。天气真好,在这隆重的日子,她难道不能破费一下,去光顾“大街”咖啡馆吗?
咖啡馆里很安静,有好几张桌子空着。普吕沃小姐坐在角落一根柱子旁边。她要了咖啡和一份面包夹火腿。她吃着夹肉面包,将糖一块一块丢进已经凉了的咖啡中,把杯子端到唇边。
抬起头来,她发现一个脸色苍白的高个子男人,就在她近旁。他穿一套做工精细的西装,面目清秀,两髯灰白,身材瘦削。阿尔贝特认为他是个美男子,她惟一的一段恋爱史立刻在脑际再现,那是一个烟草专卖局的职员,因体格虚弱免服兵役,后来得猩红热死了。她哭了好久。然后就不想再恋爱了。
男人朝她的桌子走来。是的,他走近了;是的。他正好坐在阿尔贝特对面。他一言不发,抬起眼睛望着她,眼睛是蓝色的,温柔而庄重。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她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他很快就要说话了。
那么多桌子都空着,他单单坐在这张桌旁,目的不只是为了喝咖啡吧。他选择了普吕沃小姐,想博得她的好感。他将要向她吐露心情忧郁的原因。她感到她那颗充满怜悯和爱慕之情的心在激烈跳动,这是一位获得勋章的老处女的心,她失去了未婚夫,她为穷人织过毛衣,她为三十个年级的学生上过支付差额课,她桃李满天下。
男人再次抬起头来,阿尔贝特焦灼的目光直射那双明亮抑郁的眼睛,感到一阵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一种不断增长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泪水流进脸上的皱纹,一个哽咽使她猛然颤抖,她抓起滑向腰际的羊皮提包,喃喃地说:“请原谅,先生……再见,先生……”她向门口快步走去,向着她舒适的套间、退休的生活、成行成行的毛衣活走去。男人做了个吃惊的动作。然后,他轻轻地敲着桌子。
“先生,”侍者说,“您还像往常一样来半升啤酒吧?您放心,一会儿我扶您过马路,刚五点钟,车就这么多了……就是眼睛好的人也难免给撞上。哟,那位女士走啦?您坐在她桌旁,人家可能以为您是故意的。”
男人若有所思。
“她的声音好听极了。这位女士人怎么样?”
“又年轻,又漂亮。” 侍者答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普吕沃小姐面对自己心有好感的男子的窘态。
B.文章写普吕沃小姐告别学校生活时,连用了三个“不会”,表现了她告别过去时略显惆怅,想到将来又解脱轻松的微妙心情。
C.本文描写了一位女教师退休第一天的生活。她告别学校,回忆过去,畅想退休后种种惬意自由的生活,希望开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人生。
D.阿尔贝特认为男子坐在她身边是故意的,但其实男子是习惯使然。作者使用误会的手法为故事平平淡淡的情节增添了一丝波澜。
【小题2】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侍者说阿尔贝待•普吕沃“又年轻,又漂亮”,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