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的“危机论”一直没有消停。随着京东、当当等网上购书平台的日臻完善,实体书店一直备受冲击。而近七八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也让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进一步遭受蚕食。

“为什么要去书店?”就职于深圳一家本土高校的苏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五六年光景没有去过书店了:“我现在一年的购书数量不下50本,但全部是通过网络书店下单。首先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省了,自己喜欢的书到网上订购,第二天快递就可以送到家,资金成本也省了,网络书的折扣是实体书店很难比拟的;其次是现代都市生活习惯的问题,去一次实体书店,你要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在路上,一些书店的停车设施不完善,你还得头疼停车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在实体书店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整个人的心情也会不好了,而即使找到很多你很喜欢的书籍,你还得辛苦地把这一推书都搬回家。”

(摘编自《实体书店日渐式微 传统阅读如何突围》)

材料二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梁小建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转型和复苏可谓刚刚开始,要实现“华丽转身”,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梁小建指出,除了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外,更为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图书弹性定价机制、阅读推广促进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

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

(摘编自《实体书店创新成长的途径》)

材料三

有人评价,吴清友最重要的遗产是激活了书店文化。的确,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是充分挖掘出了书籍的商品属性,并且给其叠加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将书作为核心产品,铺排开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再配上温馨典雅的室内装修,辅之以韵律得当的背景音乐和缱绻的咖啡消费等,甚至实行24小时营业,来书店可以不买书,可以在此喝下午茶,在此谈公务,在此消磨碎片时间。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称得上开风气之先。

文化O2O的观念,指的是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其他物质需求的一种更为多元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才是抢夺市场的关键。实体书店更多的空间是用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开发。

(摘编自《数字阅读繁荣时代 实体书店能否靠文化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的危机于网上购书平台完善、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遭到蚕食。
B.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复苏需要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也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C.书店文化的核心产品是书、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D.书店文化体现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这些文化消费丰富着人们的都市文化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购书具有更大的便利,可以足不出户,节省更多时间,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折扣,不必担心搬运问题。
B.专家指出,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多种因素影响,非单一因素决定。
C.书籍的商品属性的挖掘,以及叠加的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这些是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
D.实体书店抢夺市场的关键是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因为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实体书店的现状,并分析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实体书店的危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2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文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1】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下列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面对生活的苦难,意志坚强,将磨砺转化为锲而不舍的忘我创作。
B.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踏踏实实做事。
C.有幸获得吴宗宪提供机会,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
D.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 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小题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POS机上刷银行卡也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的手机交易也好,对消费者而言这些不需要使用现金。轻而易举的消费举动,看似简单的原理却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腾讯和阿里巴巴为此做出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不断通过指引等方式带动人们习惯在手机、iPad等终端进行交易,这也让一部分人“刷”进了互联网的“无现金时代”。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另一方面,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关注。即便手机支付技术研发的公司能够在技术和安全方面严格把关,但手持终端被曝光出的各种安全隐患已经让人们感到互联网时代的恐惧。近年来,央视“3·15”晚会已经向人们介绍多种不安全的软件、不安全的WiFi、不安全的免费充电,储存用户大量信息的终端也将成为人们信息、资金、财产等方面的安全负担。

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一方面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要在货币和IT方面的经验、技术过硬,一方面要多方面协助来创造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如果网络环境无法保证交易安全,就如同我们在被安装信息窃取工具的POS机上刷银行卡一样,无论多么小心,都会被不法分子复制银行卡、盗取密码。在这样不安全的环境下,人们宁可用现金。

(摘编自宋清辉《“无现金时代”真的来临了吗》,《证券时报》2017年4月1日)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三:

媒体和互联网巨头都在歌颂“无现金时代”,普通人则在便利性面前用手机进行了投票。但“无现金时代”,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名词。美国人在信用卡时代,就用一张卡部分消除了现金,而今 天,手机只是比信用卡的应用场景更广泛一些而已。

不过,这不妨碍“无现金时代”被宣称为一种共识。移动支付和“无现金时代”的出现,从根本上一举改变了中国人谨慎而保守的消费习惯。过去信用卡没有实现的中国人的信贷梦想,被移动支付慢慢带进了现实。绑定一张银行卡,或者干脆用支付公司的小额信贷,很快,曾经喜欢赚一分花一分的中国人,就会被带进信用消费的未来之中。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支付方式,如今大至连锁超市,小到路边的水果摊,纷纷加入移动支付的行列,部分商家甚至拒绝接受现金支付。这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涉事商家或已违法。

尽管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两亿多,而这部分人中大多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一些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农村、山区等地的消费者在“无现金”面前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个人隐私安全”考虑,对移动支付存有顾虑。“第三方支付平台都要求绑定很多实名认证信息,一旦信息被窃取,有人可能利用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诈骗或者其他犯罪。”

(摘编自《“无现金社会”快步走来,你准备好了吗》,新华社2017年8月8日)

材料四: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10月9日报道,移动支付“攻占”中国,甚至改变其他国家和地区商业业态。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国际”(Analys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金额较上一年翻番,达到5万亿美元(约合33万亿元人民币)。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占领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54%,微信支付为40%。

中国人使用手机支付的习惯正在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2017年的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超过600万人次中国游客出境游玩。这让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日本和香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当地商家开始增加移动支付服务。

以香港为例,有很多大陆游客询问店员是否能够扫描手机上的二雏码付款,而当地人则在使用现金。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4月报道称,2017年日本支持支付宝的商家数量将会翻一番,达到4.5万个。

中国移动支付崛起的背后是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腾讯公司旗下微信软件的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9.63亿。在商业会晤等场合,添加他人微信账号已经开始慢慢取代交换名片。

(摘编自《美媒:移动支付开道,中国已进入“无现金时代”》,中国日报网2017年10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若提供互联网支付的单位拥有过硬的技术与经验,相关方面创造了高度安全的网络环境,“无现金社会”就可得以实现。
B.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据材料二的走势图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逐年递增,其中2018年的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2015年的两倍多。
D.材料四显示移动支付交易数额呈暴涨趋势,这种支付方式影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着当地的支付服务形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报道往往透露出一定的立场和态度,相较于材料四,材料一、三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程度的观望态度。
B.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在内容上可能存在共性,除却材料二,其余材料的共性是提及智能手机对中国无现金支付起助推作用。
C.从材料四关于中国游客出境游玩使当地商家增设移动支付服务的报道来看,中国人民对“无现金时代”的到来充满自信。
D.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指按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核心内容概括在前,材料四则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小题3】哪些现象表明“无现金时代”目前仍旧是一个乌托邦名词?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
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节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B.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D.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有“佩囊之俗”,主要是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而中国古人的大多衣服没有口袋,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C.汉代的“縢囊”,唐代的“鱼袋”反应了中国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
D.“算袋”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在古代官场、文人间很流行,其实在汉代就开始有了,宋明清也在使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将其命名为佩囊。佩囊实用方便,是中国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
B.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 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C.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要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厩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看要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钢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地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多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
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钢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钢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产影视剧最受关注的现象莫过于“妖魔”横行。电视剧《花千骨》以平均收视2.213%的骄人成绩,打破了由《古剑奇谭》所引领的仙侠剧的收视纪录。而电影《捉妖记》也刷新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纪录。无论是《花千骨》《古剑奇谭》,还是更早的《仙剑奇侠传》,这些明显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标识的影视剧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游戏元素的应用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
魔幻题材影视作品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中国自古就有神话志怪的文学传统,观众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尤其被一系列婆媳剧、家庭剧、抗日神剧轰炸后,观众急需新鲜的题材和类型。另外,随着观众的低龄化,影视剧制作者也越来越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虽然表面充满了妖魔鬼怪,但这类作品走的还是《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的路子——借妖魔鬼怪写人性。魔幻类影视作品在故事背景的设定上看似逃避现实的沉重,在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但在主题的处理上,无论是自我救赎的成长类主题设置,还是跨越族群的仙与人、鬼与人、妖与人的儿女情长的情感表达,抑或是舍小我,拯救众生的宏大概念的设定都以其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和情感处理来揭露人性。魔、妖夸张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处理,直指人内心不断膨胀扩张的欲念,而由妖、魔恢复成人需要的是爱的指引和人性的回归。无论是妖魔被刻意放大的“恶”的形象,还是神、仙所代表的至高的道德境界,人性的描绘在这些似人非人的形象中都被刻意放大了。在这里,虽是神是仙是妖是魔,但神、仙、妖、魔亦有人性人情,亦有七情六欲,人性的力量足以超越一切,也足以毁灭一切,善恶存在一念间,全在于心。
与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心理沉重和社会反思不同,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故事结局总是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观众在观看结束后得以完成其惩恶扬善的情绪释放。因此,好的魔幻类影视作品的内核,应该是“魔幻+现实”,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其异域氛围的营造、奇幻冒险情节的设定、武侠动作的设计、各种神秘元素的应用都应着眼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创作者让本该成为观众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这也是魔幻类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因此,一些魔幻题材的影视剧因其粗制滥造的视效制作、漂浮空泛的故事结构、脱离现实的情节设计、流于表面的角色表演以及对于原作的肆意篡改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叫座不叫好。
诚然,这样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以其天生的受众优势以及特有的类型优势,无论是在前期宣传上还是在对受众号召力上都占得先机,可以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及票房成绩。当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榨干了观众对这一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兴趣之后,其又该何去何从?无论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当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管收视率有多高,影视剧创作者都应当具有对于现实主义的清醒认识,而不是迷失在赶时髦的大潮中。须知,能够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千骨》《捉妖记》《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作品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他们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等鲜明特点。
B.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以揭露人性为主题,但是在故事背景设置上,他们都以在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来逃避现实的沉重。
C.《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是表面写妖魔鬼怪,实际是写人性;同样,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借鉴了这一创作手法。
D.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他们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观众接受神话志怪的难度小,对抗日神剧等的观赏疲劳以及影视剧制作者能够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等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风行的重要原因。
B.一般来说,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沉重感,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的反思。
C.一些魔幻题材影视作品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是因为观众把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
D.一部优秀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还应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有众多的神、仙、妖、魔,他们也有人性人情,也有七情六欲,但对人性的描绘在作品中被刻意放大了。
B.观众看完魔幻影视剧后能够释放惩恶扬善的情绪,与这类影视剧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的美好结局密不可分。
C.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虽然有天生的受众优势和特有的类型优势,但如果其创作这“竭泽而渔”,这类作品也会逐步失去市场。
D.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只有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不关注收视率及票房成绩的影视剧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