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元代大画家钱选有《秋江待波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画面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情绪张力。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钱选于图上题诗道:“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波舟。”

②钱选少时即有高才,为南宋进士,和赵子昂同列著名的“吴兴八俊”之中。入元后,朝廷征召前朝遗逸,赵子昂被招进京,成赫赫功名,而钱选则龃龉不合,绝然隐居山林。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元代统治者将当时的人分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汉人,四等人是南方汉人。钱选就是这样的四等人。对前朝的眷恋眷忍,不正当的文化歧视,肮脏的社会现实,使得有很高修养的钱选痛苦而压抑。但在这时,山林陪伴着他,艺术暗伴着他。他的画中渗透了灵魂拯救的意味。

③这幅《秋江待渡图》,就是他隐逸后的作品。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常见的题材,凭舟而渡,是古代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南方的水乡泽国,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画家喜欢画的内容。在钱选之前,就有许多人画过待渡的场景!王雄有《雪景待波图》,董源有《夏景山待波图》,李成有《密雪待波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等等。在钱选的同时代,盏懋也有同名“待渡图”,也是山水画杰作。但钱选画来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画的是现实世界的渡,其实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与盛懋的《秋江待渡图》有明显区别。盛懋的那幅名作画的是秋风萧瑟下,陂岸上高树当风而立,树下两人席地而坐,等待渡河,笔致老辣,风味清幽,它与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意境是一致的,在于静谧、空灵、悠远。而钱选的这幅作品除此之外,却寄寓更深的生命体验、画家极力构造一种空灵迥异的世界,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④近景处画红树一簇,尤其耀眼,它从整个画面中突出出来,虽不在画面的中心,却是这幅画最重要的“点醒处”。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说,这并非是红树,而是如血的晚霞所映照的。而当我们联系到红树下的人,联系到这人在红树下“久立”,他盼着离开这红树,离开这个狭窄的空间;同时,我们再考虑到一江相隔的此岸和彼岸,我们就知道,画家在这里显然别有寓意,他是以红树来象征莽莽红尘,以等待来象征性灵的腾迁,以待渡的过程来象征人的精神期盼。

⑤渡,就是度。在外者为渡,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生的争斗,人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等等,总是缠绕着人。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哪怕是短暂的、虚幻的,这样的期望其实是人人皆有的。人是在对彼岸世界的期望中活着。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庄稼人有自己“守望的麦田,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就是一种性灵的约会。生命短暂,希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人生喧嚣,希望那宁静的空间……没有人不是“待渡人”,期望被“渡”,等待机缘来“渡”。

它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期待同一机杼。

⑦此画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森宇宙的匆匆过客,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人在路上,独客苍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荡,而就渡人者来说秋风吹白波,江上犹有未归客。则欲波者的希望才不会绝灭,即使是在萧瑟秋风下,即使是苍苍落日时,即使是水漫漫、路长长,只要有那欲渡者,摆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有道是,浩然赋归去,利济吾当任。“利济”,才是-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口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A.,;;,,B.,;;;,C.。。,,。D.,;;;。
【小题2】第②段说“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扭曲”在文中指的是____
【小题3】第③段中写到王维、董源、李成、关仝等人的画作,更详细描绘了盛懋的同题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的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画家将这样的精神期许放到夕阳下的空阔江面来处理,诗意的气息氤氲其中。
②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③钱选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种性灵的约会。   
④而最妙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飘渺,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
⑤久立的待渡人,缓缓地来渡舟,无限空阔的江面,将人们的期许放大,拉长。
A.③⑤④①②B.②④①⑤③
C.③①⑤④②D.②①⑤④③
【小题5】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描绘体现了钱选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B.待渡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而运用色彩象征寓意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
C.“点醒处”能引发读者联想、想象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
D.彼岸世界也许短暂,也许虚幻而渺不可及,但肯定是美丽而令人向往的。
【小题6】本文认为钱选《秋江待渡图》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蒹葭》的期待相同,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1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缙云的古风

鲍尔吉·原野

(1)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这里多山,朵朵白云围绕山峰,缠绵不走。虽然我知道缙云的地名不关云的事,它是轩辕黄帝的号。史记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当年黄帝氏族从西北高原迁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唐武周时代,即公元696年,县名改为缙云。但是地名有云,来客难免要往天空张望。这几天雨歇,天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个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个好字,恐怕只有缙云。水利万物而莫争,当然好。

(2)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缙云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库,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最早的山区水利工程。你没法想象,在那么高的地方,人们穿过陡峭的山路去修一个水库。

(3)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乡间秋收,农民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筑路造屋,开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云人认为,山上的鸟兽草木是山娘的子孙,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毁伤。这真是可爱的传统,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环保,实为共生。在这里,哪家人屋里如果爬进了蛇,当地人不会把蛇打死,而要点上熏香把它熏跑。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4)说到缙云的山,自然要说鼎湖峰。传说轩辕黄帝当年来此地,相中的就是这座鼎湖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这座山命名为缙云山,也就是黄帝山。黄帝在鼎湖峰顶上铸鼎炼丹,最后驾龙升天去也。之后,缙云成为古时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5)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圆。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苍翠的山峦之中,在好溪的喧哗声里,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觉人类的渺小,只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环绕此峰观察一下该有多好。再一想,飞鸟幸福啊,它们可以围着鼎湖峰飞无数圈,累了在上面栖息。

(6)期望环峰飞翔的人,不光我一个。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留下一首诗:“独出诸峰表,周围百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摩天。湖浪动星际,莲花生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群仙。”他想象自己骑着云中的仙鹤,到达鼎湖峰绝顶,去拜会群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为鼎湖峰所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他赴任路上经过缙云,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归途赋》中叹曰:“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常在,经盛衰而不易。”在《游名山志》中,谢灵运再度写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好风景经过谢灵运的夸赞,传播士林,咏叹缙云的诗篇越来越多。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开篇写道“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诗人还有白居易。唐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缙云一游。他听说鼎湖峰顶有黄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湖,湖上生莲。他想,倘若劲风吹过,峰顶的湖水会不会随风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观呢?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

(7)鼎湖峰边上的苍龙峡口,东晋时即建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它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最早祭祀黄帝的建筑。唐乾元间,经缙云县第一任太守李阳冰奏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李阳冰题写篆额。李阳冰的篆书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这些年,逢清明节与重阳节,当地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重阳节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节则是民祭黄帝的节日。

(8)我喜欢考究方言,尽管并没有语言学的基础。我十分崇拜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他同时又是音乐家与作家。他写的自述,让人百读不厌。赵元任通33种汉语方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周游全国,从东北返回的经历,用各地方言表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特产。方言实为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云人聊天,发现这里的方言遗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语,或许还有古越国的语言。比如他们把“人”称之为“丁”,一如汉代的称呼。小伙子,他们称“后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称“女孩子”为“婉转尼”,过门的新媳妇叫“新妇”,与《陌上桑》的称谓一样。唐宋时期的词语也保留在当地农民的言谈中。“走过去”这句话,当地人发音“往过克”。“去”的读音为“克”,这是明代以前的发音。明清之后的汉语,名词后面爱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云只叫桌、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读法。从他们语言的古朴,想到缙云的百姓把山称之为山娘,认为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的道场;而他们的语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这就是文化,文化应该源远流长,有山水和人的血脉气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7月06日第11版)

【小题1】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
【小题2】简析文中第六段的写法。
【小题3】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征。
【小题4】分析标题中“古风”的具体内涵及作为标题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宋代朱敦儒的《东方智士说》,完成小题。
东方有人自号智士,才多而心狂。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然地寒力薄,终岁不免饥冻。
里有富人,连第宅,甲其国中。车马奴婢,钟鼓帷帐物物皆备。一旦,富人召智士语之日:“吾将远游,今以居第贷子。凡室中金玉资生之具,皆听子用,不计。期年还,则归我。”
富人登车而出,智士杖策而入。奴仆妓妾,罗拜堂下,各效其所典簿籍以听命,号智士曰“假公”。智士因遍观居第,富实伟丽过王者,喜甚。忽更衣东走圊,仰视其室卑狭,俯阅其基湫隘,心郁然不乐,召纲纪仆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仆曰:“惟假公教。”
智士因令撤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曰如此以当寒暑如此以蔽风雨既藻其税又丹其楹至于聚筹积灰扇蝇攘蛆皆有法度。事或未当,朝营夕改,必善必奇。智士躬执斤帚,与役夫杂作,手足疮茧,头蓬面垢,昼夜废眠食,忉忉焉唯恐圊之未美也。不觉阅岁,成未落也。忽阍者奔告曰:“阿郎至矣!”智士仓皇弃帚而趋迎富人于堂下。富人劳之曰:“子居吾第乐乎?”智士恍然自失曰:“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初不知堂中之温密,别馆之虚凉。北榭之风,南楼之月,西园花竹之盛,吾未尝经目;后房歌舞之妙,吾未尝举触。虫网琴瑟,尘栖钟鼎,不知岁月之及子复归而吾当去也。”富人揖而出之。
智土还于故庐,且悲且叹,悒悒而死。市南宜僚闻而笑之,以告北山愚公。愚公曰:“子奚笑哉?世之治固者多矣!子奚笑哉?”
【注释】①圊(qīng):厕所。②揪(jiǎo):低。⑧棁(zhuō):屋梁上的短柱。④忉忉(dāo):忧心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以居第贷子     贷:借给
B. 期年还,则归我   还:还给
C. 召纲纪仆让之曰   让:责备
D. 不觉阅岁 阅:经过,过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智士有才华而心狂傲,但是家境贫寒,因此而受到当时的圣贤及公卿士人的耻笑。
B.里中富翁远游,把宅第交给智士,任凭他处置、使用,约定一年后回来,再收回宅第。
C.富翁家里条件优越,高堂别馆、歌楼舞榭都超过了王侯之家,只是厕所稍嫌狭窄逼仄。
D.东方智士在富家日夜奔忙,未享乐趣,富翁归来重回陋室,懊悔不己,不久悒郁而死。
【小题3】文中口里的文字,读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在这一点上,风格与之接近的一项是(   )
A.《国语》之《勾践灭吴》B.司马迁之《游侠列传》
C.苏轼之《石钟山记》D.王维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小题4】对本文的主题,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不要让自己追求不恰当的目标。B.人要在艰苦的奋斗中历练自己。
C.做事要分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D.人要及时惜取当下事物的美好。
【小题5】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智士因令撤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日如此以当寒暑如此
以蔽风雨既藻其棁又丹其楹至于聚筹积灰扇蝇攘蛆皆有法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被切割的宁静
叶静
这个下午,有两样东西让我宁静,宁静得犹如一尊石狮,在时光之流里沉淀那些曾经躁动的心思:一是阳光,短暂停留在窗户外边菜地里的冬日的暖阳;二是椅子,一把在身子下面微微发出声响的竹藤椅。
我把椅子安置在离菜地两米的水泥甬路上,背倚阳光,像史铁生当年在地坛里阅读一棵树或是或是一个行人,微微转动着轮椅--我转动着思想的轮子,将一个午后悠闲的大块时间以空间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狗吠、车鸣和人声里,装出打盹的模样,聆听冬日里菠菜的私语,嗅见竹篱下芫荽的心香。我知道阳光一会儿就要从屋脊上爬过去,她要照耀一些因为渴望而有些抱怨的人,那也是一些宁静地享受冬日温暖的凡夫俗子,尽管更多的是些老人或是罽开发征集而失去土地的城市边缘人。
我首先关注的是一只猫静睡得安详姿态。这里,“安详”一词比用在任何地方都要妥帖,它的安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出世的超脱。它紧闭双目,以微微鼾声证明它已经完全取消了所有的诉求,也不是法国作家列那尔所说的“它在念经”--尽管它更多的时候可能在祈祷。
有一棵树,正对着我的视线,但我记不起来它叫什么树。房东曾经告诉过我,很生僻的一个植物术语,我忘记了。然而,它没有忘记我,它对着我招手,或者微笑。一棵树以落叶纷纷的情态向我微笑,这在我看来尚属第一次。在菜园那边,就只有这么一棵孤零零的树,10多米的身躯,枝叶稀疏,有可能是一位从未开过花的鳏夫,于是让我想起乡下大路上上游来逛去的呆子,以及城里街边窗篷下裸睡的傻子。
这棵丢了名字的野树还记得按时落叶,显然它既不是呆子也不是傻子。
突然间,狗声大作。我发现我的宁静的空间正以玻璃破碎的形式下落,就连那只猫也悚得睁开了眼睛,定定地瞧着我,似乎觉得是我破坏了它的安眠,眼里尽是不满的迷惘。接着听到一个门洞外边传来一个女人邀约另一个女人去超市摸奖的声音,另一个女人答应并且内请稍稍等候她换件衣服的回应。两个女人的声音被那条狗渲染得左右邻居都听得见,这时候,太阳决意扭过脖子去。
狗吠停下来,猫接着睡。
这情景很有些像清人林嗣环《口技》中的记述,闹嚷刚刚平静,另一片喧嚣又跟着起来。这回是东侧那一栋楼道口传来的咚咚敲门声,急迫,激烈,混合着金属被推拉发出的尖利的啸叫。我平日的忌讳是,铁锨铲稻子的啸叫,金属摩擦的呻吟。我一直认为这是我神经感应不正常的表现,今天得到了更正,完全不是。我从这只猫惊恐万状的神态得知一切正常且敏感的神经都是这样,经不起金属强烈的摩擦啸叫的刺激,尤其是冷金属。奇怪的是,被刺激过变得有些神经质的听觉里,竟然清晰地分辨出敲打金属防盗门的原因:一个年轻人(从声音辨出)送给另一个年轻人(从递表格得知)一张教师选调报考表。
一个冬日的下午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册页,这是其中的两页。打破宁静的时间不过几秒钟,而猫的酣睡,我与一棵树的对视,阳光翻过屋脊再停留一段时间,都写满宁静的空间。这样的下午也许可以复制出很多很多--宁静被喧闹切割,庸常被新鲜粘合。时光流去,像一组硬件在运行着,人们不时插入一两个即插即用型软件,插入改变命运的序列号或颠覆人生的拷盘。
而猫继续睡下去,因为冷,我把椅子搬回到屋里去。
那里,有我一个人的宁静。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有人说,本文表达的是对新鲜生活的喜爱,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倒,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的错误,总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有删节)

【小题1】钱钟书先生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本文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濠上观鱼的情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小题2】本文多次提到庄子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阅读全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题3】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4】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作者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目光
李汉荣
①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③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 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 你又让谁受到伤害。
④几十年里,我见过的人少说也有几百万了,而能留在记忆里的,不过是那些欣赏、 柔软、关切、智慧或恶意、冷漠的目光。它们像流星雨或火山灰,都存贮在你内心的岩层里了。几十年下来,我见过了多少生灵?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我曾与大槐树上的花喜鹊交换过问候的目光。我制止了上树捉鹊的猫和捣鹊窝的人。它们与我交流,总是温热 的目光和喜悦的语言,让我的心充满喜悦。
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
⑥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⑦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雨如棉,如黑夜的灯、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深沉而博大,如闪电穿透长夜又无声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⑧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⑨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于是,你重新确认,备受欺凌的大地并没有掉头远去,她仍在这里,她用伤口做眼睛,辨认着那些再次向她走来的人们,向她投来怎样的目光?
⑩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⑪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⑫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
【小题2】李汉荣的散文“意气贯通,浑然天成”。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章选取“目光”这一具体表情来阐释人生感悟,这一思维视角的妙处何在?
【小题4】本文语言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小题5】最后两段文字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