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⑵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⑶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⑷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⑸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⑹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于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猫的规律,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⑺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在校园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⑻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兰开花的时候,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⑽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婉如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加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⑿到了今天,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⒁我年届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是我成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成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

(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小题2】文中两次描绘了二月兰“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5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两个亲人和两只猫,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2 05: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追思
吴国荣
千百年来,清明节从哀思的叙发,到形态的形成,又幻化成民族精神价值。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两岸,不断地匡正,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弘扬。她是一幅热烈的世俗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她是一首悠长的抒情诗,像徐志摩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神情恬然,心花绽放,仰慕着久远,追寻着缅想。她是一曲奔放的通俗歌,像无名氏的《黄土高坡》,气象生动、神情豪迈,思恋着远古,憧憬着未来。
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不仅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多的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那时,草木吐绿,山花烂漫,菜花引蝶,桃花泛红,杏花斗艳,柳叶戏风,炊烟袅袅。小孩们戏耍着跟着族人,年轻的抬着祭品,大人们扛着铁锨,先祭已经弄不清多少辈份的祖坟,再祭曾祖、祖父母的坟。祭祀完毕,已经是大半上午,吃祭品是早已垂涎的事了。你争我抢,欢愉喜乐弥漫着整个全过程,珍藏为美好的记忆。
人生如白驹过隙。长大后离开家乡,每当清明临近的时候,总有一缕浓浓的渴望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乡愁慢慢袭上心头,耳畔又仿佛有一种熟悉的乡音在远方轻轻地呼唤,让人无法拒绝而又欲罢不能。儿时的记忆不是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了。并渐渐地使我有所顿悟,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本意是要后人谨慎地为先人送终,并且长远地追思先人的恩德。鲁迅把自己的旧文汇编成册,命名为《坟》,并曾说过,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方面是为了埋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恋。埋葬的是过去,留恋的是过去,但它们都属于生者的情感范畴。在我的感觉里,清明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既是对儿时的乡情的一种重复,也是对生命或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无论在哪里,清明时节,我总是要在心里进行默默的遥祭。
现在,几十年工作的熏陶,使我在“知天命”之年,总愿对一些事情做文化的思考。毋须置疑,清明节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也是召唤云游在外的人们归乡的情感源头和动力。在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儒家学派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学,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国人所期望延续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而且还是包括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子孙在纪念先祖时,不仅是要追思其生物性的音容笑貌,还要缅怀其慈爱之心、善良之行和功德美名。并试图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或弥补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人生遗憾。清明节为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搭建了共同的伦理情感的诉求平台,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奔忙田间;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住曲陋小巷。于是,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人文情怀、社会和谐、敦亲睦族及敬老行孝的品德风范。
每逢清明之际,总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来衡量?人生旅途无论多么遥远,每个人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面对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正是在生存中才有了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进而才有了上善与否的区别。正是清明节弥合了这种分野,缩小了这种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以及我们自己的遗憾。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明的精神价值。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叙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明的感受,讨论了清明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C.作者认为清明是祭奠祖先,追忆先人功过得失的重要节日,它能弥合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缩小上善与否的区别。
D.作者文章对清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揭示了清明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意义,富于思想性、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小题2】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对清明的态度和感受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文本分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7分 59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 年 9 月 19 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将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任务。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摘自《百度百科•探月工程》)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法和新材料。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像钛和铀这样的稀有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括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香港《南华早报》,2019 年1月3日)

材料三:

1 月 3 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 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 21 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 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人民网 2019 年 1 月 7 日)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前瞻网 2019 年 1 月 9 日)

【小题1】下列对太空探索工程相关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月成功,引起了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在战略上的关注,并明确指出:“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B.探月行动成本高昂,需要专业知识,这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 到“嫦娥五号”,都得到了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等国家的协助。
C.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时的空前盛况,国外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有关评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是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的体现,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D.材料四图表显示,2012 年至 2017 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由 3022 亿美元增长至 3835 亿美元, 市场收入持续上涨,全球太空经济及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已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的嫦娥一号,作为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
B.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能源和一些稀有元素。嫦娥五号主要的工作是需要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对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参与探月工作的国家都将受益。
C.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使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D.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并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小题3】此次“嫦娥四号”登陆成功,意义重大,请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辞学史上,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构建起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完成了楚辞学研究模式的转变。
朱熹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朱熹认为,以往楚辞研究注解穿凿附会,不符文义而强为之说;注释重复繁琐,只见训诂字义而湮没了文章大义。朱熹批判的就是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宋前的楚辞研究受汉代解经习气的影响,在注解时,为注释而注释,正文湮没在繁杂的注疏中,读者难晓文章本义;在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与六经比附,牵强附会,扦格难通。针对这些不足,朱熹在自己的研究中注重对作品义理的揭示,以阐明“大义”为宗旨,注释简洁明了,训诂为义理服务,能宏观把握作家作品,无论是字词注解还是文义阐发都更为通透。朱熹这种摆脱注疏、直寻文义、不以注害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宋学研究法,扭转了自汉以来的楚辞研究模式,解放了长期以来被章句之学束缚的手脚。
朱熹楚辞学在研究体例上也有新的开创。朱熹在注解楚辞时,以章为单位,先解释字词,再通讲全章义理,避免了以半句为断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这样便于串通义理,同时也消除了注解重复繁琐的毛病,使注释变得简洁明了。此外,朱熹在《楚辞集注》之外又创《楚辞辩证》体例,使两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正文注解时的简洁和大义的明了,又能对重要名物以及论题作深入考辨,使研究既能充分揭示义理,又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之外,又作《楚辞后语》,对楚辞进行历史的观照。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朱熹楚辞学的体例“大厦”,保障其研究目的的充分实现。
朱熹对众多楚辞论题的创造性论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深远影响着后世楚辞研究的走向。比如,关于“摄提”与屈原生辰的问题,朱熹认为,“摄提”为星名,而非岁名,“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只能说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未必是寅年。此论打破了王逸以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主流观点的思维定式,为屈原的生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在《九歌》的主旨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将作品分作表里两层来解读,使其对《九歌》主旨的理解更为通透合理。这是朱熹对《九歌》研究的具体推动之功。
(摘自谢君《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至朱熹之前,楚辞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字和音韵的诠释,而朱熹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旨义理的阐发上。
B.朱熹楚辞学并不拘泥于对文字和音韵的注解,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清朝学者早已得出定论。
C.朱熹指出以往楚辞的研究在注解方面穿凿附会且重复繁琐,并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
D.汉代解经习气,往往是为注释而注释,致使读者难以通晓文章本义;在对经典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牵强附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对楚辞的注解,先从解释字词入手,再对全章义理进行概括串通,使得解释具有整体性,且简洁明了。
B.《楚辞辩证》体例更是朱熹的创造,它保证了正文注解的简明,又为深入探究楚辞义理提供扎实的考据支撑。
C.在朱熹之前,王逸的很多看法成为楚辞学的主流观点,但王逸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D.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对作品进行了表里两层的立体解读,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通透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以来楚辞经学研究往往注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发脱节,甚至以注害义,读者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家和作品。
B.尽管朱熹指出了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他也没有完全摆脱文字注解而去进行单纯的文义阐发。
C.只有通晓朱熹开创的楚辞学研究的三种体例,才能充分揭示《楚辞》义理,从而保障研究目的的最终实现。
D.朱熹对楚辞论题的很多创造性论述,并没有解决楚辞研究的所有问题,但它们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面对丰富、纷繁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显得相对滞后和弱化,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表面看文艺批评一片繁荣,各类文章不计其数,但影响力与实际效能日益式微,信任度和亲和力逐渐萎缩。重塑文艺批评形象,倡导有态度的文艺批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大量贩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这种西化倾向,看似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上是“水土不服”,无法对中国的文艺创作进行有效阐释、描述和理论概括。此类批评不是从实践和文本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现成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背离了文本的原意,有的甚至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③有态度的文艺批评要从中国文艺现实出发。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有态度的文艺批评需要激活传统,征用西方,在贯通中创新批评话语。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在激活传统时,坚持“古为今用”,不可“食古不化”;在征用西方时,坚持“洋为中用”,避免“挟洋自重”。
④文艺批评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评论,洞烛幽微,评价得失。其作用表现为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真诚合理的分析评价,帮助作者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批评阐释,传递真善美,帮助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下迷失了方向。为了朋友之谊,对粗劣的作品吹捧;为了一己之愤,无中生有;为了市场需要,穿凿附会。作为审美“导师”的文艺评论家“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⑤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泛化倾向,进行“坐而论道”式的概念演绎和空洞的术语堆砌;从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还有先入为主,背离作品主旨,得出一些可疑甚至错误的判断。以上这些不及物的空泛化文艺批评对作者创作无益,对读者接受有害。
⑥文艺批评应该是清朗的,有着亲切而敦厚的品相;文艺批评更应该是有态度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真正成为成为文艺百花园良好生态的建设者与守护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缺乏有态度的文艺批评显得相对滞后和弱化,这种滞后和弱化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B.文艺批评坚决不能离开对象本体,而坐而论道,否则对作者和读者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C.运用创新思维,可以使传统与西方的理论为中国文艺批评带来积极作用,避免隔靴搔痒。
D.有价值意义、真诚合理的文艺批评,可以帮助作者认识不足,从而提高其创作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前中国文艺批评方面出现的问题为立论前提,逐层展开论述,结构严谨有序。
B.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既指出了当前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又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C.根据第三、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有态度的文艺批评要立足中国现实和文艺作品。
D.文章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实、文艺作品与情操修养多个维度展开,使分析深刻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批评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出正确评论。
B.如果中国当前的文艺批评能避免不良倾向,则可以使文艺创作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C.中国文艺有其自身的特点,西方的文艺概念与方法,无法对中国文艺做出有效指导。
D.有态度的文艺批评,不仅要立足中国文艺现实和文艺作品本体,更要讲道理修养。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11)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12)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 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13) 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14)“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小题1】理清选文思路,概括情节。
【小题2】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小题3】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5】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小题6】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小题7】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小题8】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