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二十几年来,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

想象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飘渺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影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观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茗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砺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惟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选自《新散文周刊》,有改动)

【小题1】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为什么一直缭绕着这股意绪?这首诗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小题2】“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游览寒山寺,在哪些方面感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案文字不超过40字。)


【小题3】“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小题4】文章结尾又写到诗人张继,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在父亲与族人的注视之下,年轻的莫那鲁道,静静躺在自己家中的地面上。他不说一语,态度宛如岩石一般沉静,更像是和整个大地融为一体。他身上盖着苎麻编织成的白色毯子,一直覆盖到脖子的下方。那毯子上面如同晚霞一般美丽的红色图腾,正是母亲亲手编织而成的杰作。
在流动缓慢的时间里,莫那试着让自己的呼吸不要因纹面仪式到来而变得急促。但当他从仰视的视野看着满脸皱纹的老嬷嬷将纹面工具一一放在自己左耳附近时,他的心,仍像是大雨过后的溪流,有种难以抑止的澎湃。
对赛德克族而言,纹面,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每个赛德克族新出生的生命,不管男女,在年幼时都会在额头上刺上额纹。那是一种「生命」的表征,也代表着祖灵的眷顾,用以保护他们长大。但是只刺上额纹的人,并还不能获得成为一个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的资格。
要成为赛德克•巴莱,赛德克族的男子必须要有精湛的狩猎技巧,并且成功出草猎回人头之后,才能在头目的见证之下,于下巴纹上代表成年的颐纹。至于女子得以纹面的资格,则是必须努力学习有关编织的知识与技术,从采麻、搓麻、织布到缝衣都必须精通,等到有一天她织布的技巧获得部落长老的认同之后,才能于脸颊两侧刺上颊纹。
对赛德克族人而言,只有脸上有刺纹的人,才能结婚拥有后代;脸上没有刺纹的人,将永远被视为小孩,永远被讥笑,将来死后也不能通过彩虹桥去见祖灵。可以说,没有纹面对于一个赛德克族人而言,是一种最羞耻的堕落。
――改写自魏德圣《赛德克•巴莱》
【小题1】根据本文,莫那鲁道在接受纹面前,心情有种难以抑止的澎湃,其原因最不可能为下列何者?
A.通过种种考验之后的欣慰
B.即将成为勇士的兴奋感受
C.为即将执行出草任务而期待
D.将承担部落重任而觉得骄傲
【小题2】根据本文,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在赛德克族内,男女恋爱及婚嫁须经过头目的准许
B.赛德克族人的额纹,象征着生命的至高尊严与荣耀
C.已届婚龄却不结婚的赛德克•巴莱,被视为一种耻辱
D.女性想成为赛德克•巴莱,须精通编织的知识与技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迟行

蒋勋

⑴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⑵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⑶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⑷“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⑸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⑹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历史文化感)

⑺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⑻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⑼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⑽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⑾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小题1】文章第⑴段说“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的原因是
【小题2】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
【小题3】对第⑹、⑺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上古老的城市都是由人类的脚步走出来的。
B.欧洲适合步行的老城市易产生哲学家和音乐家。
C.步行利于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深化思想。
D.步行利于人类反思历史,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
【小题4】除句式外,第⑼、⑽、⑾段划线句有什么特征?请加以赏析。
【小题5】文章第⑾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    
【小题6】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向晚的玫瑰云

林贤治

①多少少年心事,都被纷纭的世事湮没无痕。但有一个夜晚是记得清楚的:我伏在床沿的木箱子上,凝望户外的一方水井般深邃的星空,没有丝毫睡意。那是何等热情善感的年龄呵,我被书中的一个意象深深吸引住了——

②在一色灰蒙蒙的天空中,涌现出一块巨大的、美丽得人间少有的玫瑰色的云彩,它独自浮现在天际,看起来像是一个微笑,像是来自陌生的远方的一个问候……

③看脚注,这段文字出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可是,翻遍了图书馆的卡片,哪里找得到原著啊?乡村中学的图书馆就像夏天的地窖一般匮乏。卢森堡的名字是知道的,历史教科书里介绍她是德国共产党的著名领袖,李卜克内西的同志和战友,多次被捕,在狱中写下政论名著《论俄国革命》,最后英勇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之下。仅此而已。

④20年后,在一家古旧书店,我终于买到了存念已久的《狱中书简》,一本70来页的薄薄的小书。读完这本小书,我才发现:没有了“玫瑰云”,卢森堡是不完整的

⑤书简共22封,收信人都是李卜克内西的夫人一个人,但它所通往的世界却是异常宽广。信中描绘了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又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黄醋栗树,黑桦树,蝴蝶梅,青雀,夜莺……揭开扉页,便恍如置身于自然旷野中。每一片叶子,每一支羽翎,在卢森堡笔下都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气息。每次听到青山雀的顽童嬉笑般的啼声,她总忍不住发笑,并且模仿那声音来回答它;当半死的孔雀蝶再也不能翔舞,她对它大声说话,饲以盛放的鲜花;甚至如同听一首悦耳的短歌一般,聆听狱卒走过潮湿的沙砾地所发出的低微的声响。她恳切地请求朋友,为她到植物园去一趟,然后把看到的景象告诉她。她说,这是她的一桩心事,是除了坎布莱战役的结果以外的地球上最重要的事情。她说过,听到一声情意绵绵的鸟叫,她会深受感动,如同接受朋友的甜蜜的慰安;而当一连几天听不到鸟声,就又会感到莫名的惊悸…… 她在信中说:“我这个人太柔弱,比我自己想象的还要柔弱。”

⑥卢森堡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竟从小动物的身上找到了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同一主题。她了解到德国鸣禽因科技的发达而渐次被消灭时,感到悲痛无比,由此想到了北美洲红色人种被有文化的人从本土排挤出去而渐渐沦亡的事实。有一次,她看到驾车的水牛被鞭打的情景,不禁流下了眼泪。“卸货的时候,那只淌血的水牛,筋疲力尽了,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茫然朝前望着,它柔顺的黑眼睛里流露出的神情如同一个眼泪汪汪的孩子一样……”她写道,“我站在它前面,那牲口望着我——没有比目睹这种默默的受难更为痛心的了。那罗马尼亚的广阔肥美的绿色草原已经失落在远方,再也回不去了……”此时,卢森堡似乎忘了自己也处于可怜的受难者的位置,完全失掉了反抗的自由。

⑦《狱中书简》每一页都是那么温暖,柔和,芳渥,如同母性的爱的手掌,但基于强权者与弱小者对立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爱就必须化为对抗强暴和邪恶的力量。柔弱文静的女性卢森堡因此被称作“嗜血的罗莎”。在她这里,铁腕和拳头的使用是不得已的。所以我能够理解她何以在每一个黄昏,都那么急切地寻找黑牢以外的那一片玫瑰云。

⑧卢森堡,不就是一片向晚的玫瑰云么?云可以撞击而迸电火,可以敛聚而降霖雨。水与火都生于云。云,是终极状态也是原初状态。向晚,倘有一片云,那是何等地发人遐思,何况作玫瑰色!当四周灰蒙蒙,白天已经远去,一切都无望地陷于黑暗的包围之中,这时候它才燃烧!它红着,热烈地红着,温柔地红着。它迅即消逝的存在,根本无法接续眼前的黑夜和另一个白天,但是,它坚持地红着,甚至红到最后也不期待被发现!

⑨我读《狱中书简》,就读到这一片玫瑰云,一个令我追念的意象,几十年后更加深深地感动着我,它不曾褪减最初的颜色,且愈来愈显示出璀璨的光辉。向晚的玫瑰云,最后的云,它孤独,然而超绝。像是一个微笑也像是一个问候,既是一种哲理也是一种情思,它使人生最美好的意义得以象征性的呈现,由是永远令人神往……

⑩“仅有这样一朵玫瑰色的云彩就能够使我心旷神怡,就能够弥补一切的损失。”书简中,卢森堡这么说。

〔注〕罗莎•卢森堡,德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以思想激进和“不妥协”著称,被列宁誉为“革命的鹰”。1919年1月,因组织德国共产党的示威活动,与战友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并遭杀害,年仅39岁。
【小题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引述卢森堡写“水牛被鞭打”的内容,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第⑧段的修辞手法。
【小题4】探究“玫瑰云”对于“我”与卢森堡的不同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难。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C.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C.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这一点。
D.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置。
C.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