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城拳王

起明宇

在元城,敢在大门口挂“元城拳王"这块牌子的,只有陈子轩。

陈子轩,元城沙圪塔人,住在城内文庙街。坐北朝南黑漆大门,门上一块金字匾,上书“元城拳王”。门前一对张牙舞爪的石狮子,还有个小广场,是陈子轩帶领徒弟们习武的地方。广场中间坚一旗杆,镶红边的舂黄旗猎猎飘舞。

陈子轩的霹雳拳是家传的,动作快,疾风闪电,几个招式即可击败对方,到了陈子轩这一代,凭着自身的聪颗和悟性,加上蛛功刻苦,拳术愈加炉火纯青。

所谓拳王,与人相搏赤手空拳,不用器械,否则就是枪王、刀王,而非拳王。

曾有个江湖游士手持两把砍刀,与陈子轩较量。你来我往,刀光闪烁,那游士找个蚍漏,恶很眼地剁下去,却砍在大青石上,火星四射,继而又是双刀飞,打在一起。再看陈子轩,左转右跳,上下腾挪,只有躲闪之功,哪有还手之力?

江湖游士咬牙切齿,两把刀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繚乱。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心提到了嗓子眼。

少顷,双手持刀的江湖游士惨叫一声,两把刀当啷哪落地。再看,江湖游士泥塑一样,四肢动弹不得。众人还没回过味来,只见陈子轩在江湖游士后背上拍了一下,江湖游士才恢复前状,惊讶万分地跪在陈子轩面前,面色赤红。

大家后来才知道,陈子轩练的是“白功”,趁对手不备,可使对手美节脱自。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民国八年,陈子轩早晨出门,却见大门口的石翻子少了一只,顿生疑窦。再看,千斤重的石子被扯在了门前旗杆的顶梢!

陈子杆大惊失色,心说,遇上踢场子的高人了!放眼望去,=个农彩槛的乞丐蹲在小广场中间,正解开棉衣捉虱子,不时地用目光扫枧一下陈子轩,陈子轩径直来到乞丐面前,躬身施礼,那皂丐故作淡定,慢慢站起来,呵笑着,目如鹰隼,阴莺地说,我想学学陈大师的脱臼功,可否赐教?

未等陈子轩回答,乞丐从口袋里面取出来一块黑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挥拳便打。

呀!这乞丐,不仅力大无比,而能听风人!纵然是蒙上了眼睛,亦能分辨出对方的一招一式陈子轩倒吸一口凉气,却并不急于还手,纵身退到乞丐十几米开外,双臂一較力,蹿来跳去的乞丐竟然衣服脱落,只剩腰间一件逃羞的裤头。蒙眼睛的黑布也不见了。

乞丐臊得满面逋红,知道陈子轩已经给自己留面子了。

环顾四周,不见陈子轩身影,便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元城闹起了红枪会,一连儿天把县城围得岛飞不进、水泄不通。元城和大名是一个县城,同城办公,所以就有人給镇守大名和元城的地方官谢玉国举荐了陈子轩,让他卓领弟子出城大战红枪会。

陈子轩看不惯这些军阀,可是也想到了红枪会的弟兄们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多数还是自己的徒弟,仅凭着红缨枪焉能斗得过官府的枪炮?陈子轩便答应下来。谢玉田很高兴,为陈子轩设宴,酒杯高举,款款说道,陈师傅,需要多少弟兄、多少枪支,随你调遣。

陈子轩手捋胡须,呵呵一笑,我一个人足矣。说罢,径直上了城楼。

望着城下黑压压的人群,陈子轩欲开口,却有几个头目喊道,陈师傅,您在这儿一站,我们退了。但是,你也给谢玉田捎个话,官府今年必须给我们减租减息,否则我们还会回来。

紅枪会兵退十里,元城解围。谢玉田大喜,给陈子轩摆宴致谢。谢玉田端起一杯酒说,陈师傅不战而屈人之兵,高!

陈子轩一饮而尽,旋即感到天旋地转,倒在地上。

谢玉田冷笑道,城头退兵暴露了你私通红枪会的身份。

陈子轩的死讯传来,红枪会愤恨不已,加大了攻城力度。不久,城破,谢玉田退往河南。

元城再无拳王。

选自2017年第5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元城拳王”牌匾、陈子轩其人及住处环境,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并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B.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不仅表现出江湖游士刀法精湛、攻势凌厉,也从侧面衬托陈子轩
C.小说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写陈子轩与江湖游士、乞丐的比武,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
D.当谢玉田询问他需要什么时,陈子轩捋须而笑,说“我一个人足矣”,可见他胸有成竹,也暗示他私通红枪会
【小题2】陈子轩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1 10: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侧重实践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择“双元制”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双元制”教学体制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培训后就业的能力,有利于为劳动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二:

职业教育主要关注点分布

(摘自环球网《大数据透视两会教育热点─2019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分析报告》)

材料三:

最近,湖北潜江一所职业教育学院设立了“小龙虾专业”,该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销售一空”,薪酬也着实可观。细品“小龙虾学院”这道“菜”,不难咂摸出这样的“味道”:接地气、把握市场脉搏的职业教育其实有很广阔的前景。

一直以来,就业市场存在结构矛盾:一边是大学生面临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成为社会共识。能力是最好的学历,本事是最大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在劳动观、价值观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消除偏见和误解的坚冰,让广大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拥有尊严与荣光,创新、创业、创造的无穷活力必然会竞相迸发。

(摘编自《“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有删改)

材料四:

3月15日,2019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人报考”“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等,这些重要举措迅速抬升了职业教育舆情热度,使之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B.职业教育学院设立“小龙虾专业”的事情说明,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握市场脉搏的专业前景广阔。
C.两会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发热议,使职业教育成为今年两会期间教育主题。
D.今后,我国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的学生和企业有更多交流机会,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较其他大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B.从材料二看,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舆论关注度最高,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C.随着人们劳动观、价值观的转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培训,而不是去上大学,市场将越来越重能力而轻学历。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决定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来自海外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中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进口超过73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37亿美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这其中就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

我国进口“洋垃圾”问题屡禁不止,而这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专家表示:“走私‘洋垃圾’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存在暴利。国外一包数百件的旧衣物,可能不值几个钱,但偷运到中国后,经过分拣整理,每件能以几十甚至数百元价格出售。”。非法倒卖“洋垃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2018年1月3日《新财富杂志》)
材料二
新年伊始,随着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对环境污风险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西方不少国家的废品回收行业受到冲击。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但中国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国环保事业,而且放眼长远,对这些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高级主管阿迪·阿德勒指出,中国的高标准、严要求对美国企业而言也不都是坏事,一场垃圾回收革命的号角或许已经吹响。为达到中国设定的进口标准,一些美国废品回放企业不惜高价启用人工智能完成垃圾分拣。不过这套系统价格昂贵,并非每家企业都用得起。对于多数废品回收企业来说,细化垃圾分类、从源头控制可回收垃圾的“清洁性”或许是最实际的选择。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中国禁令生效后,澳大利亚会有61.9万吨材料受影响,市值5,2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澳大利亚废品管理联盟首席执行官盖尔·斯隆对新华社记者说:“业界理解中国的做法,明白中国希望在国内发展循环经济。这对澳大利亚来说也是发展本国循环经济,为该行业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我们得与欧洲一样转变消费者和政府的意识,摒弃“投入、生产、丢弃”的传统概念,转而力求将自然资源尽可能多次地循环利用。”
不同于澳大利亚,日本已经有先进的“再回收、再利用、再生产”方法,但受价格等因素影响,依然向中国出口大量“洋垃圾”。
(摘编自2018年1月16日“新华社新煤体专线”)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垃圾废料曾帮助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繁荣,但近年来北京把焦点放在改善环境上。业内人士说,新措施激励国内废品回收产业,使其变得更有效率,“环保更严苛了”。或许几年前,如果你不符合标准,只是会被罚款。但过去两年来,情况完全不同了,若不符合标准,你会被关停。
中国传统废品回收公司规模小、管理乱、技术低,缺少资金或设施正确处理废气和其他残渣。盈创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冯娟说,洋垃圾禁令会提高标准,淘汰效率低的的回收方式,“这将把中国回收产业带入一个新方向,加速产业转型。”
环保人士欢迎环境友好型大公司参与进来,但表示当前数量不足以满足中国对废品回收的需要。“中国自身正产生越来越多垃圾”,马军说,“2/3城市被垃圾山包围,垃圾质量比来自国外的还低,大部分被掩埋或焚烧。”禁令赋予地方政府开发更好系统的额外动力,但这不会一蹴而就。
(摘编自2018年2月5日《环球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5-2014年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数量同比虽然有升有降,但总量一直在不断持续增长
B.从材料一可以看到, 2017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有了减少的趋势。
C.暴利使得非法倒卖“洋垃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
D.国内垃圾量大且质量低,目前我国拥有的废品回收公司数量远未满足市场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废料不仅毫无作用,还会污染环境,给人民健康带来隐患,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B.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使得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都在思考垃圾再利用的问题。
C.随着“洋垃圾”禁令的出台及更严苛的环保要求的提出,我国对国内废品处理问题将会更重视。
D.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进口垃圾的现状以及废固垃圾进口禁令实施后产生的影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实施洋垃圾禁令有何重要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D.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
【小题2】请从内容和形式丙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小题3】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请根据文分析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说来,一个词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问,不仅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而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的《诗显而词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所说的诗与词的形式差别,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C.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流行的诗,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杜甫的《春望》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停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后者则是一四或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和四三、二二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诗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绘画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多姿多彩的彩陶花纹、威重神秘的青铜器花纹,可以看做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绘画形式。
B.“书画同源”“书出于画”等说法似是而非,我国的书与画实分属不同系统,画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而书则属于实用系统。
C.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原始文字追求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而彩陶、青铜器花纹带有抽象性质,并不象形,这是由二者的不同功用决定的。
D.作为造字之法,指事的起源并不晚于象形,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并代替记忆,这有力地驳斥了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说法。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书作为“书”的一种,有其实用性,但因其书写特点而带有了艺术性,后世书画间有了密切关联可能与草书的出现及其艺术化有关。
B.杜度的章草盛极一时,却也受到非难,被赵一认为是“示简易之旨”,但其引发的草书热潮对草书的艺术化功不可没。
C.“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产生既与书画在艺术性格上有相同之处有关,同时也与书画使用共同的工具有关。
D.书与画的线条均需要功力,但由于二者形态不同,所用技巧也不同。因此,书的好坏与画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用在衣服器物上的花纹,可以代表服用者的不同身份,但其归根结底仍是装饰性的。
B.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大抵出于实用这一要求。无论是造字之初的追求事物之形,还是后来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莫不如此。
C.吴道子“学书不成,因工画”,倪云林“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书法对绘画并无帮助,绘画的基础需独立发展。
D.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过分强调,虽有借书法以伸张绘画之意,但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