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C.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C.只有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1: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 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小题3】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希就是一部“人生传奇”
肖秋生
敬仰林希,是因为很早就爱读他写的小说,那种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养眼养心,特别有味道的小说。
后来当了记者,采访过两次林希,还冒昧地把自己胡乱涂抹的一个中篇请林先生指点。他多忙啊,不仅看了,还指点迷津,让晚辈获益匪浅。
林希不曾大红大紫,却是文坛上的常青树、不老松。他的小说,一经出生,就活得欢实、活得长远。30多年前的小说,还被人惦记着,再版的小说仍然受读者喜爱,不断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在文坛上形成令人瞩目的“天津现象”,为提升津味小说品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以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蛐蛐四爷》早已名噪全国,成为天津人艺经典的保留剧目。日前,由林希操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相士无非子》,被天津人艺搬上话剧舞台,观众反响热烈。
蒋子龙说,林希的创作瞄准了天津历史上很有味道的那个阶段,即北洋后期和抗战前那个特殊时期。不是天津味道培养了林希,而是林希给了天津味道以品位。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使津味小说具有了经典元素。
肖克凡说,津味小说是有传统的,传承至今,环环相连,林希先生发扬光大,是其间最为结实的一环。
1月17日,在林希家的书房里,我们整整聊了一个上午。78岁的林希,思维清晰、反应机敏、娓娓道来,犹如口述历史。已过中午时分,他毫无倦意,戏称自己心还不老,是“70后”小伙儿。
他出身于“买办之家”,曾祖父是中国第一代买办,祖上三代都是“吃洋饭”的。生活殷实,耕读传家。既遵从儒学,又吸纳西学。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大家庭中长大、酷爱文学的林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已经是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了。
得益于诗歌,也倒霉于诗歌。他被无端卷入“胡风案”,被此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所株连,受到不公平对待,在工厂、农村、农场从事体力劳动长达25年。他用“体力劳动”这个词儿,其实,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其实是“劳动改造”……
25年啊!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被耽搁了,他却说得很平淡。他不愿揭那痛苦的伤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25年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种过地、挖过河,在工厂里干勤杂工,蹬过三轮、扫过厕所……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不堪回首。他说,如果说那时还有一点儿心灵支撑的话,就是坚信自己没有做过伤天害理和对不起别人的事。读书写作,就算惹了祸,也是写作上惹的祸,没做过害人的事。所以,他内心坦然。
生活就是这样:看似无情却有情。大磨难,往往给人大智慧。林希从磨难中参悟出许多生活的哲学。
他说,艰苦岁月的磨难,不仅身体和精神蒙受折磨,实际也是灵魂的挣扎与洗礼。我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东西,对人性的理解、对文学的理解,比以往更深刻了。
“劳改”期间,他与广大的底层民众朝夕相处,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各种奇闻逸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认识社会的过程。使他对近百年来的天津社会和市景民俗,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看到了一些更接近人性本质的东西。当时是偶然得之,后来感到,这也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是生活的恩赐。
终于熬到1980年,林希得到“平反”。他重回文学队伍,先是在《新港》杂志做文学编辑,很快就从事专业写作了。不到5年时间,他就出版了4本诗集,还得了全国新诗奖,那是国家级的奖励。
就在他踌躇满志,诗如泉涌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诗坛发生了大裂变,一些新思潮涌上潮头,成为时尚。这让林希感到茫然,觉得自己一时难以适应。是迎合这种“时尚”,还是另辟蹊径?他面临着写作上的抉择。
最终,林希选择了放下诗歌,走一条新路。那年,他55岁。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年过半百,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改写小说,那行吗?
就在人们迟疑间,林希一篇又一篇的“津味小说”呱呱坠地,赢得读者的喜爱。1989年,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相士无非子》震响文坛,就是现在天津人艺正在上演的话剧。随后,中篇小说《小的儿》又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林希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30余部著作,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使他成为“津味小说”的代表作家。
受尽磨难,大器晚成,老来走红,年近耄耋仍笔耕不辍,如林希者,文坛有几人?这样的人生,难道还不够“传奇”么?
节选自《天津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者非常喜欢读林希的小说,他常常拿起来就放不下,因为他觉得林希的小说养身养眼,是有味道的小说。
B.林希不曾大红大紫过,但是他却被所有的专家学者们称为文坛上的常青树和不老松。他的小说不仅活得欢实、长远,而且还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天津现象”。
C.林希出身于“买办之家”,年轻时他不仅生活殷实,而且还为他学习中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由于这样的身份,他也遭受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劳动改造”之苦。
D.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林希能生活得非常坦然,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伤天害理和对不起别人的事。
E. “劳改”期间让林希有机会去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物,让他看到了更接近人性本质的东西,这些偶然所得,成为他后来创作时主要的生活元素。
【小题2】林希为津味小说做出了哪些贡献?
【小题3】林希的创作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变?
【小题4】林希的一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写出其中的两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也休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立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
C.文章第四、五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小题3】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小题2】小说塑造了“裱画徐”什么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