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全文共20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请根据下面表格,填写出相应内容。
层次
起止段
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3段

第三部分
第14~19段

第四部分
第20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2 09: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北方有盛宴
吴惠子
1直到十一岁,我才吃到这辈子第一个汉堡包。
2这都归功于我妈,她年轻的时候卖烟,天南海北基本都去过,那几年分管东北三省,常驻北京办事处,卖烟卖得风生水起,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一直走在时尚前沿,逛赛特,烫卷毛,穿短裙,背LV。有一回她出差回来,突然觉得我很土,便二话不说买了两张火车票,让我跟她去北京见见大世面。
3我捧着软软的汉堡认真地咬了一口,又认真地咬了第二口。崩溃。又黑又黏的胡椒酱,滋味奇怪,难以下咽。我抬头看看我妈,再看看周围,大家明明都吃得比我香。由于担心我妈再次嫌我土,我勇敢地把汉堡吃完了,心情非常复杂。
4可谁知道这种被全世界背叛的感觉,竟接踵而至。第一次喝到固体状的酸奶,第一次吃到从水里捞出来的不仅不带汤还要蘸醋的饺子,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尖椒肉丝还有甜甜腻腻的京酱肉丝,第一次端起撒了葱花和香菜的咸豆腐脑.......我狭隘的味觉突然就慌了,心里也慌了。
5我妈带着我吃遍了北京,那个寒假,我的每顿饭都像盛宴,我鼓励自己在带着冰碴的生拌牛肉里振作,也纵容自己在晶莹剔透的锅包肉里沉沦,彻底明白了我妈为什么说我土。
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横扫地球,吃遍天下所有的飞禽走兽。回家的火车上,我妈给我买了一包真空包装的卤鹌鹑,啃起来奇香。
6我回味着北方才有的盛宴,胃口大开,青春期长身体,无肉不欢。念高中时,我妈跟单位申请,出差的时间缩减了一半,保证总能在家里给我做饭。可是由于我妈做饭实在太好吃,以至于我每天吃饱了就困,根本没办法好好上课,经常因为中午吃得太饱,下午的数学课上大脑缺氧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有一回我一口气吃了半个电饭锅的饭,我妈忍不住大发雷霆。她说我成绩不好,饭都白吃了。
7可是饭,怎么会是白吃的呢!我胖了,真胖了。我妈给我买了一种非常甜的进口减肥食品,我吃了半个月,一点效果都没有,抑制食欲对我来说就是胡扯。我妈只好勒令我每顿最多吃一碗饭,还不让我压得太实,并没收了我的全部零食。那一阵儿,每当我端起碗,我妈就会问我,你要吃,胖是一种无法呼吸的痛。
8但是一想到没肉吃,我便更加心痛。思忖再三,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便毅然决然离开小县城,到北京念大学。
9北方虽有盛宴,我和同学经常跨越半个北京,去西四北大街排队买煎饼,或是开着车从望京跑到南小街吃卤煮,夏天晚上的据点,通常都在对外经贸大学对面的车棚烧烤,冬天沿着东河沿,去南门涮肉喝啤酒,清新脱俗。铜锅咕嘟咕嘟冒着泡,窗户上雾气蒙蒙,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影影绰绰。
10朋友问我如果一顿没肉还能不能吃下饭,我光是听就急了,说不能,绝对不能没肉吃。我外婆总说,人有多大胃,就吃多少饭,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讲,世事无常,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
11外婆说得对。
12我妈得了癌症,整整十八个月,我一口肉都没吃过,也照样把每顿饭都吃下去了。那时候病急乱投医,束手无策跑到雍和宫跪了三个小时,发愿说只要我妈身体健康,我愿意吃素不杀生。我妈知道后气急败坏,说我书都白读了,太愚昧。
13问我,人如果不吃肉,身体还能好吗?女人不喝猪脚汤,皮肤还能好吗?如果吃素就能治病,还要医生干吗?但是我固执,觉得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我说我在雍和宫见佛就跪,跪一次就说一遍心愿,绝对不能食言。最后我妈还是没拗过我,接受了我不吃肉的决心。
14刚开始吃素很痛苦,因为没有动物脂肪,饿得很快,经常刚吃完饭马上就饿,半夜有时候还会饿得睡不着,人一下子变得很焦虑,瘦了好多。有一回我馋得不行,做梦吃饭,夹了一块蒜香排骨,结果又在梦里清楚地告诉自己不能吃,于是放进嘴里的排骨,又被我吐了出去。早晨饿醒后我坐在床上大哭一场。
15医生妙手回春,首先我妈的病彻底好了,她的精神甚至好过从前,其次我在朋友和我妈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开了荤。但因为太久不吃肉,第一口老鸭汤,确实腥了一把。
16现在跟客户吃饭,山珍海味满满一桌,大家你来我往把酒言欢,但我的食欲却大不如从前,味同嚼蜡,经常走神。奇怪,这不就是我曾经心心念念的北方盛宴吗,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但盘子里的菜,味道怎么像是变了。
17心口仿佛有一束光,沿着喉咙撞过来,把舌头上的麻辣鲜香都冲淡了。才明白:
18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要吃遍地球,可眼下,走到北京,已经是我能从家里走出来的最远的距离。风风光光的北方盛宴,恐怕再使劲也推不到高潮了吧,因为生命里真正的高潮早就出现了:
19我妈撸起袖子,在厨房三下五除二露一手,凉拌木耳,白灼芥兰,丝瓜炒蛋,清蒸老虎斑,配一碗干贝白菜汤,添一碗喷香的白米饭。
20四菜一汤,尽是滋味,千金不换。
【小题1】第4段加点字“慌”用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小题2】第9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铜锅咕嘟咕嘟冒泡烘托出“我”内心的惬意和愉悦。
B.用雾气蒙蒙和人影绰绰反衬出南门盛宴的清新脱俗。
C.铜锅记叙、描写、抒情表现“我”对北方盛宴的怀念。
D.这句描写与后文下决心不吃肉食形成对比,升华主旨。
【小题3】分析第11段的作用。
【小题4】根据文章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在第17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小题5】任选角度,赏析第19.20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陈玉兰
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当时年方二八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的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12岁。父亲年龄大些尚可,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母亲整天挂嘴边的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说这句话时,母亲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恨,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这时,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了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父亲的欢喜自不必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父亲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母亲的“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咧嘴笑得甜甜的。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要了父亲的命。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我的幸福。”与排长依依惜别。
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父亲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父亲听见母亲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哺,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早累弯了腰。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儿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一般。
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给父亲烙白面饼。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眼睛便湿润起来,轻声问父亲:“你说如果有来生,咱俩还能做夫妻吗?”
父亲愣愣地反应了半天,才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神秘笑笑:“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托生个有钱人,就去找你,让你好好地跟我享清福。如果还是这么穷,我就帮你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我呢,就在你家附近,远远的看着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母亲不解地问:“你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父亲认真地说:“不干什么,就……就是想当那个排长。”
母亲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眼泪如泉涌般汩汩涌出,母亲说:“咱俩来生还做夫妻,好吗?”
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楼在怀里。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因父亲的五块大洋,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
B.“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一句正面描写母亲的出众,为后文写母亲心中委屈进而反抗做了铺垫。
C.排长回来找母亲,母亲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留下,隐忍度日,这显示出母亲的伟大。
D.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等,与人物身份相符,也反映出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E. 文章的结尾处通过母亲的心理“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突出父亲高大形象的同时,也道出了父亲心中多年的委屈。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次说这句话的心情都有所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
【小题2】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国家旅游局自2015年启动并强力推动的厕所革命,按照《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各地的扎实努力,已经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基本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  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家旅游局共牵头完成新建改建厕所6.8万座,超过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19.3%。厕所革命不但唤起了全社会对厕所建设的高度关注,显著提升了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等厕所的数量和质量,也推动了更多社会厕所资源对外开放,创新了以商养厕等厕所管理模式,带动了生态环保厕所等技术创新,尤其是全方位提升了游客和居民文明如厕的意识。

为进一步提升厕所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从2018至2020年,全国计划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其中新建4.7万座以上,改扩建1.7万座以上;未来将按照“全域发展、质量提升、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基本思路,重点开展涉及厕所革命建设、厕所革命管理服务、厕所革命科技、厕所革命文明的四大提升行动;此外,国家旅游局将采取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强化考核督导、强化宣传引导等四大保障措施,推进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

(摘编自国家旅游局网《“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发布》)

材料二: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一项权威报告指出,即便是最为普通但能保障基本卫生的厕所,目前全世界仍然有13%(约9.46亿)的人口用不上,而这一比例在1990年是24%(约13亿)。

(摘编自财新网《世界厕所日:还有9亿人没厕所用》)

材料三:

美国纽约大概是世界上最难找到公厕的大都市之一了。为了满足如厕需求,近日美国一家厕纸公司提供一项“网约移动公厕”服务。只要登录预约网站填写预约信息,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房车公厕就会开到你附近的街道上。为什么市政府不多建点公厕。原来纽约治安太差了。2015年,纽约警察就在公厕抓获了17744名违法犯罪的人。加上许多厕所需要付费,所以人们还是习惯去商场、咖啡店排队等免费厕所。没有经济效益当然没有公司愿意来建新公厕,政府也没动力推进。

(摘编自豆豆网《全球锋报》)

【小题1】下列对中国厕所革命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革命虽然是从旅游厕所建设抓起的,却唤起了全社会对厕所建设的高度关注。
B.厕所革命自启动以来历时三年,已全面并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C.国家旅游局在完成三年计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三年计划,重点开展四大提升行动。
D.新三年计划不同于过去的是增加了组织保障、资金支持、考核督导和宣传引导等措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球无厕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约13亿下降到2015年的约9.46亿,下降幅度达11%,说明厕所建设在这20多年中已有明显进步。
B.1990年到2015年,欠发达国家无厕人口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厕所建设方面基本没有进展。
C.1990年到2015年,南亚地区无厕人口比例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下降幅度最大,但仍是厕所普及率最低的地区,无厕人口比例高达34%。
D.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们如厕难的问题上大有可为,网约移动公厕将成为今后城市公厕的主要形式。
E.治安状况差和没有经济效益是一些公司没有动力推进纽约市公厕建设的两个重要原因,纽约也因此成为公厕问题严重的城市。
【小题3】你认为厕所革命的意义在哪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