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那座山,老家那个园
谭谈
①早先,公路只能通到山那边,每次从外面回家,汽车只能开到山那边的一个叫大塘的地方。然后,沿着那条挂山而上的石板山径拾级而上。拐一个弯,又一个弯,上一个坡,又一个坡。不知出过多少身热汗之后,山顶上那座古亭,才立在你面前,那穿亭而过,迎面而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饮下守亭大娘免费提供的一杯凉茶,一种家的温馨就弥漫在全身了……
②于是又下山了。下了一个石坡,又一个石坡,面前,就看见一个盖着黑色瓦片的屋顶了,那就是自己的家。那年那月,自己就是从这里拱到这个世界里来的。
③那时候,我心里总纳闷:这山上,满山遍野全是石头,树长不高,花开不多,水流不远。我们的先祖,为什么要为它取一个如此美丽动听的名字:花山岭呢?
④小时候,我经常在这山上山下跑。春天,上山捡雷公果(地皮菇)做菜;夏日,上山摘榈子树叶,回家包麦子粑粑;冬季,则到山上割茅草,给家里烧火做饭。这山间的每块石板,都印下过我的脚印啊!
⑤那时候,心里时不时在想:什么时候,如果这山上真的有花常开不败,那该多好啊!
⑥近些日子,一群花山岭人,突发奇想,要把这山好好打捡一番,在这里建一个农民公园。平日里那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平平常常的石挪梆,突然间升华了,亮堂了,有些,如天狗咬月;有些,如卧佛赏山;有些,似蛟龙入海;有些,像山鹰展翅;有些……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石头,顿时变得妙不可言。这不就是千年不败的奇石之花吗?山的西南坡,前年建起了大型太阳能发电厂,整坡整坡的山,规规整整地覆盖着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它们面向蓝天,造福人类……无疑,这也是我们花山岭上的花,现代科技之花,文明生活之花!
⑦千百年来,无花可赏的花山岭啊,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你已“华丽转身”了!
⑧那么,接我未到人世间的、山脚下的那个家园呢,又是一番什么模样了呢?
⑨伟大的时代,织密了乡间公路的网络。我那老屋的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纷纷搬出老屋,到老屋对曲新修的公路边盖起了红砖新屋,一年一年,那栋老屋,就成了一片废墟。
⑩而老屋,对于我,它永远在我心里,它在我心中是一栋不倒的精神之屋!
⑪老屋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听老辈人讲,它是我的高祖領着他的六个儿子,在一座荒山上建起来的,从屋的北头到屋的南头,十几个厅堂,两百多间房子,屋有半里多路长。屋场有南北两个槽门。南槽门上,悬挂着一块雕刻有“进士”两个大字的木。不知是我们的先人里曾经出过一个进士,还是先祖们为了装门面而私自制作的。
⑫老屋里,曾先后接来了八代人,他们中或求学,或从军,或经商,走南闯北。有些,已定居于整华都市:有些,已落户在异域他乡,但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这老屋,都深深地藏在他们的心里。这幢屋是有灵魂的。这是一个家的灵魂,一个家族的灵魂!
⑬这些年来,许多城里都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那是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爱。这,引起了老屋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子孙的联想:自己的村里,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更值得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应该有一个休闲、阅读、健身、娱乐的场所啊!于是,他和一群老屋的子孙,聚在一起合计,一个美丽的设想产生了:在这老屋的废墟上建个村里的老农活动中心。中心里,有供老人们阅读的“晚睛书屋”,有供孩子们学习的“小天使阅览室”,有健身广场,有棋牌娱乐室。想到就做。他首先在微信里向文友们发出呼吁一下子,南南北北的作家朋友,就捐寄来了六千多册精美的图书。接着,他又带头捐资、筹资百余万元,用于活动中心的建设。如今,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和老屋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美丽的梦想,正在落地,正在变为现实……
⑭老屋焕然一新,在新时代用新的生命为后人服务了!于是,它被人们取名为:还童园。
⑮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
(摘编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过去花山岭并不,,但这留下了作者儿时的记忆。经过花山岭人的不断努力如今的花山岭果真有了“常开不败”的花朵。 |
B.作者对花山岭和老屋的今昔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结尾处所写“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与题目相照应, |
C.本文语言平实自然,如“那穿亭而过、迎面面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表现作者对故乡细腻真挚的情感。 |
D.作者笔下的故乡,古老而又鲜活,既富饶美丽又远离喧嚣,理想化的故乡源于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同时源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小题2】本篇散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选取了故乡的“山”和“园”作为描写对象,结合全文,说说它们和生活于此的人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