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材料二:

图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图(%)

图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图(%)

图3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图(%)

图4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图(%)

——摘自《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摘选自2019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D.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20%。
B.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
C.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
D.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
【小题3】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5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刷下降,直至2014平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较2014年增加3万人。
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学龄学生人口的下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中国的出生人口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2500万人,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量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从2001年至2014年,新生儿教量进入个平稳期,长期徘徊在每年1600万左右。根据适龄人口统计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截至目前(5月28日),包活北京、江苏、湖北、浙江等22个省(自治区)公布了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13个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河南、江西、新疆等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则有不同程度上涨。然而,无论是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还是上涨,各地高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同比增加6.39万人,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撼媒体报道,已有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数十所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域学校。随着国外高校强有力的竞争,中国高校内外交困,提高自身质量与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几年,际底和国际学校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从《2015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得知,中国目前己有597所国际学校。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国际班录取线已超过校本部。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材料三:
3月31日,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阻会并对外宣布,并对外宣布,从2017年起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将整合为16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能源类、计算机类等,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将会按照专业类来填报。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都在尝试推进大类招生。部分985、211高校将不得不面临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情况,而高校中社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甚至会遭受无人报考的境遇。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7年高招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为出国积极准备,而美国仍旧是最受我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
B.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部分国外大,是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创出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
C.材料二图表中9所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连续4年上升,可见北京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和决心。
D.材料二的九所学校中,北京四中国际班录取分数线连续四年最高,而人大附中和八一中学则垫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与人口出生率紧密相关,无论报名人数达到峰值、急剧下降或是止跌趋稳,都是如此。
B.2016年各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有升有降,但总体呈现大规模下降趋势,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不容乐观。
C.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校本部录取分,因此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
D.从2017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模式,这势必会让每一个专业都暴露于激烈竞争的舞台之上。
E. 大类招生对同一高校的各专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吸引力,获得优质生源。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等学校出现招生难现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心“筑梦”变“毁梦”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获得该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清华大学也启动了“自强计划”,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随后,一批名牌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筑梦计划(或称“高校专项计划”)”。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人类美妙的构想足够多,但就是因为失去了好办法,美妙的构想一经实践,就结出了丑陋的果实。如果好想法与好办法相统一,好想法制约着好办法,好办法服务于好想法,好想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好办法就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这种机制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但机会平等的机制不等于过程平等,更不等于结果平等。对于上大学的考生来说,只要给人以人人平等的机会即可,无论什么样的考试结果都是公平的结果,至少不是最坏的结果。对于考生来说,这种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对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是想从考试的结果来纠正考试的不公平,但这种纠正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有时候,公平再前进一 步,量变就转化为质变,本来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有人会说,美国也有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照顾政策,但这种政策,是建立在维护生源的多样性和平权政策的前提下,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并没有因此破坏机会平等和考试平等。那些有权人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那些有钱人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有权人和有钱人在招生的问题上没有法外特权,美国的制度机制、法制机制、考试机制、招生机制在各个层面都把权力和金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
由于中国建设法治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考试制度比较健全,在招生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的结果,就是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北大清华,有权有钱的人可能进入了北大清华。无论是有权人还是有钱人,他们都会通过看不见的招数,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权之人有钱之人都会对上面的政策进行肢解,使之符合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变相成为招收有权和有钱人的大学生计划,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
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如果认为考上北大清华之后就前途无忧,那是懒汉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那就是变相的准血统论在作怪。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筑梦计划”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的“筑梦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B.获得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入选考生在一定条件下最高可降65分。
C.清华大学启动“自强计划”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高校专项计划”,而在本省的高校(如江苏的第一师范,江西的东华理工、浙江的温州大学)则制定了地方专项计划。
D.“筑梦计划”目的是纠正考试的不公平,但相反这计划的提出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筑梦计划”是一个好想法,只要有好办法,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成为好想法,同时也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B.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将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的原因是中国考试制度比较健全,招生制度不是很健全。
C.未来中国的有权人将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在招生的问题上他们没有法外特权。
D.作者并不歧视农村学生,而是认为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就可能让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高校,有权有钱的人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高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
B.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表明农村大学生因为考试无能才需要被照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只要给以人人平等的考试即可。
C.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对于农村学生,“筑梦”就是个机遇。
D.我们不能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入取高校后学生不应有懒惰思想,要知道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意味前途无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产业类别

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金额

比重

比重变动

增长额

增长速度

增长贡献率

图书出版

832.31

3.53

-0.27

9.76

1.19

0.50

期刊出版

193.70

0.82

-0.11

-7.29

-3.63

-0.38

报纸出版

578.50

2.45

-0.44

-47.65

-7.61

-2.46

音像制品出版

27.51

0.12

0.00

1.26

4.80

0.06

电子出版物出版

13.20

0.06

0.00

0.79

6.37

0.04

数字出版

5720.85

24.24

3.90

1317.00

29.91

67.89

印刷复制

12711.59

53.87

-2.66

466.08

3.81

24.03

出版物发行

3426.62

14.52

-0.41

192.60

5.96

9.93

出版物进口

91.52

0.39

0.00

7.32

8.69

0.38

 

 

(摘编自《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7年7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到一些问题,包括外部环境、观念、制、人才、资金、技术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多可能、比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器在这一行业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小题1】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最多。
B.数字出版、印剧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持领先。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的严峻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小题3】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石头宫殿

宋词

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的小院子而今已荒凉;那排当年高大的土坯房而今已破败;那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婉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

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但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父亲心里,除了我就是牛。

父亲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也像牛一样执拗刚烈不通融。而我属羊,我出生的时候,祖国这艘大船正在转舵。我的童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有了拖拉机,也有了白面馒头。而父亲那时候,牛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父亲把牛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农忙早晨喂麦糠,夏天晚上打蚊烟。让牛住个石头宫殿,在父亲心里不算啥。

说干就干,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正是黄河口汉子最精壮的时候。他抱起一块又一块椅子大小的石头,把它们垒成石头墙,垒成石头房子。路过的乡亲们看到刚刚卸任的生产队长的惊人之举,都不禁停住了脚步。

父亲从十三岁务农,十六岁就干生产队长。那时候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父亲就和他的队员们一铁锨一抬筐地改天换地,深入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在蒿草没人的百里荒原修水利、开荒田。领导看中了他的实在肯干,问他“吃公家饭咋样?”父亲闷着头吭哧半天,回说还是想回村里。“你不是说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嘛"!

领导被问住了,只好随他。

生产队改村委会了,父亲又回头继续当农民。他牵着心爱的黄牛,一垄一垄地流下辛勤的汗水,换来孩子们的衣食。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他从不过问。“树大自直”,他说。收罢了秋,他也会把我扛到脖子上去看马戏。我一直记得那年的马戏,狗熊、魔术、杂技、奔驰的骏马,那是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忘记了是整整一上午还是一下午,我始终在攒动的人头上空看着。

父亲的石头宫殿落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参观。逢到赶集,邻村人也都停下车子,指指点点。后来,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说“在石头屋哪里哪里”。毕竟,这里是大平原嘛,方圆千里无山无石。

老牛住得倒很坦然。干活归来,它便急切地奔进石屋歇乏。我放牛回来,缰绳随意搭在牛背上,它也能穿过村街,经过院子,直接走进石屋里去。牛在这里生儿育女,步入晚年。我接父亲离开的时候,牛已经很老了。牙口也像父亲一样已经不行了。父亲把它送给了邻村的老光棍。那天是我陪他去的,父亲又给牛顺一遍身上的毛,嘴里哪哝着:“我属牛,你妈身体不好,这辈子也多亏了牛。”不知道是说给我听还是给牛听。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看见牛眼里滚出了花生仁大小的泪珠。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父亲没有收老光棍的钱。我们选择给他,是觉得他无亲无伴,也许会给老牛一个善终。

石屋拆除的时候,我正在忙着装修城里的楼房,好把父亲接出来。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父亲成了一个普通的进城老人,开始变得多话,絮叨,惶恐,木讷,魂不守舍,现在越来越像一段呆木头。

在不合时宜的年代,父亲却曾发出过耀眼的光亮,像暗夜里的一道闪电,虽然在转瞬之间就消逝了。就如同那莱地上曾经耸立过的石头宫殿,仍然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然,也仅仅是在记忆里。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照应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同时突出“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
B.文章描写“石头宫殿”,多从正面着墨,如“很多人都跑来参观”“停下车子,指指点点”等,让人感触到“石头宫殿”的奇特。
C.文章对“牛”的描写不惜笔墨,父亲属“牛”,爱“牛”,与“牛”一起“耕种”生活,父亲对“牛”具有深厚情感。
D.文章写“牛”用意深远,通过“牛”与人的亲密关系,表现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重、善待。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2)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
【小题3】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父亲的石头宫殿”这一标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