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原先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这时汇合为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另一方面,诗文美学伴随着诗文书画的繁荣摆脱了先前的依附状态而走向独立,呈现出一片辉煌。

先秦两汉创立发展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被融合儒道的玄学取代。玄学继承了道家“适性”“逍遥”的美学主张,后来又改造了道家“无情无欲”的“人性”观,给“人性”注入了有情有欲的现实内容,于是“适性”一变而为“人性以从欲为欢”,变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形式从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和以“文”为美的形式美学潮流一下子突涌出来,覆盖了人格美和艺术美,一直延展到南朝。在人格美方面,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在艺术美方面,诞生了“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宫体诗、格律诗及其相应的理论形态。在情感美学和形式美学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中国美学在诗文美学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诞生了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专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体大思精、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钟嵘的《诗品》。

让我们逐一来做一次巡礼。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一篇独立的文学理论论文。他以一代开国君主之尊肯定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彻底摆脱了孔门儒家道本艺末、文章为雕虫小技的传统价值成见,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文本同而末异”的体裁和“文以气为主”的风格,批评了“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文学批评态度,竭力倡导一种客观公允的审美态度。晋代陆机《文赋》是分析中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过程及其审美特点最早的专文。文学创作的发生、构思、灵感、创作方法、文体特征等,较之曹丕,《文赋》都有更为深入、细致、全面的分析。挚虞肯定诗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批评“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揭示了中国美文学的心灵表现特色。刘勰在南齐末完成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文之枢纽、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作家论方面论及“德”“气”“才”“学”,发生论方面论及客观生活的触发和具有丰富感受的主体,艺术构思论紧扣“象”与“情”的互动,创作方法论方面深入剖析了 “比兴”“用事”“夸饰” “声律”等,批评论方面建构了完整的“知音”说,并用“原始表末”的历史主义方法品评历代文体作品。通观全书,贯串着“以雕缛成体”的形式美和“辩丽本于情性”的情感美观念。萧绎、萧统、萧纲兄弟以皇帝、王子之尊,编选历代美文,创作宫体诗,倡导“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具有文采美与情感美的美文。如此等等,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文自觉的时代,尤其是诗文的辞采声律美与情感风流美澎湃勃发的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合一的玄学美学,让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阶段。
B.玄学改造了道家的“人性”观,“越名教而任自然”使 “情”从心灵的理性约束中挣脱出来。
C.以“情”为美的情感美学,形成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放浪形骸、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
D.曹丕倡导客观公允的审美态度,批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风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文心雕龙》《诗品》这些成果,证明魏晋诗文在情感和形式上获得巨大突破。
B.文章地位的大大提高,和曹丕以开国君主之尊的身份肯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有重要关系。
C.文章使用丰富的例证,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美文自觉的时代。
D.文章解读了魏晋美学的发展在中国美学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文章结构谨严,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比《典论·论文》和《文赋》进行论述,指出《文赋》分析更深入、细致、全面。
B.“以雕缛成体”的形式美和“辩丽本于情性”的情感美观念贯串了《文心雕龙》。
C.挚虞从中国美文学的心灵表现特色方面,完全否定“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的做法。
D.“缘情”而“绮靡”的山水诗的艺术美,也能证明魏晋南北朝诗文的辞采声律美与情感风流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1: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踮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B.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指出主要的波折。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小题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B.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C.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中华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意蕴。
B.作者列举 《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许多曲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体现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看出昆曲佶屈聱牙。
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
C.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D.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假乔二

孙方友

陈州城清化北街路口有一卖大肉包子的,姓乔名二,城北乔村人,干着卖包子的营生,却酷爱评书。每当包子熟了揭笼之后,他将案上的“醒木”一甩,开始书归正传,很受食客称道,观者络绎不绝。肉包置于案旁,吃者自取,掷钱于筐。一场书下来,能卖包数屉。这叫以商养文,又叫以史经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乔二的日子不坏。

这一日,乔二刚开张,来了一客,来客年近七旬,银须泼面,双目有神,稳坐一旁,气宇轩昂,一不吃包,二不喝茶,只是听乔二说书。乔二见来客非常,格外下了功夫,换得阵阵喝彩。说到热闹处,老者突然起身,掏出一把银钱掷于筐内,然后望了乔二一眼,扬长而去。乔二见老者离去,情绪顿时低落,出口索然无味,急忙刹书谢场,目光却直直追随老者很远很远……

不料打烊时分,那老者却突然又闪进店内,双手抱拳道:“先生发财!”乔二一见是那老者,让座沏茶。老者并不客气,上首落座之后,顺手拿起那块醒木,笑道:“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龙虎。我辈登场用,其名曰醒木!”乔二一听,同行来了,急忙让人备下酒席,请那老者入了上座。

“请问先生贵姓?”乔二斟酒敬上,问道。

“免贵!老夫姓乔名二,字轩亭!”那老者笑答。

乔二一听是艺界大名鼎鼎的真乔二来了,面如泥色,急忙磕头谢罪道:“万请乔先生海涵,小的原名乔虎,虽寒门出身,但自幼热爱评书,更是慕先生绝技,赶巧你我同姓,便借了你的大名在此养家糊口!”

老乔二见乔虎真诚,拈须片刻,突然仰天大笑道:“贤弟不必多疚,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能混饱肚皮为上策!”

乔虎一听此言,千谢万谢,连连施礼,让酒又让菜。

酒过三巡,老乔二突然说道:“实不相瞒,我今日也有一事相求。”

“先生请讲。”

老乔二叹了一声,凄凄地说:“想我乔二,一生漂泊,被有钱人唤来叫去,如今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眼下我已老,底气不足,已不宜在书界留恋!今日来到陈州,是想借您的地盘,讨几个饭钱!”

乔虎一听,满口答应。第二天生意一开张,老乔二登场亮相,“醒木”一拍,果真是开口惊人。一传十,十传百,乔虎的铺子前人山人海。老乔二口喷珠玑,声音庄重,远听如高山流水,近听如琴似筝,一场书下来,盖了整个陈州城。

老乔二一连说书十场,场场爆满。这天生意未开场,场地上已水泄不通。可直到太阳竿子高,却不见老乔二。乔虎甚急,匆匆进了老乔二下榻之处,却不见人影,只见一封书信置于桌子正中。乔虎急忙拆信,上面几行小字:“大凡从文从艺者,不养小不养老!望贤弟悬崖勒马,专心经商,富甲一方!”乔虎暗笑老头儿多事,出门与众人解释一番,然后亲自登场。不料一开口,像一下从高山跌入深谷,书淡如水,大扫了听客兴致,连喝倒彩。原来没比较,如今一比,听客自然有了鉴别。乔虎从此再不敢说书,一心一意卖起包子来。

陈州人再说乔二时,只夸那说评书的真乔二,假乔二无形中恢复了原名,只落个“卖包子乔虎”的名声。没书做引,乔虎的包子生意也开始清淡。乔虎很伤心,只得专心研究包子的质量和销路。不想几年过后,乔家包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连汴京、上海一带都开了分店。乔虎成了有名的富商。

一日,他突然在《申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著名评书艺人乔轩亭,因年老多病,穷困潦倒,于×日凌晨投入黄浦江……”乔虎看后,如炸雷击顶,怔然许久才泪流满面地说:“恩公……多亏您当年指点迷津,我乔虎才有今日啊……”

言毕,乔虎匆匆赶赴上海,为乔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语言隽永,用笔简练,即事见人。
B.乔虎卖包子时能以评书揽客,以商养文,以史经商,表现出他头脑灵活。
C.小说通过真假二乔说评书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真乔二评书艺术的高超。
D.乔虎在乔二说书后登台被连喝倒彩,反映了人性的喜新厌旧与世态炎凉。
【小题2】请简要概述小说的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主要特色。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乔二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耶鲁村官”秦玥飞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出人意料地到湖南衡山县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回农村当村官?在一些公共场合,常有人会向秦玥飞抛出这一疑问。
“我选择回国服务农村是很自然的事。”秦玥飞坦言,一百多年前,耶鲁大学就有一批身怀家国情怀的中国留学生,如工程师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等,毕业之后都选择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帮助国家发展,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
这对秦玥飞的触动非常大。他说,毕业之后回到中国农村,希望本科所修的政治学、经济学两个专业,能在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里,寻找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风俗***后,他做了大量调研和数据收集,总结了以前的经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光投钱不行,还得有产业。
白云村有许多油茶林,过去农民榨出的山茶油不经提纯,每斤只能卖到五六十元。去年10月,秦玥飞成立了衡山白云深处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外地专业油茶深加工厂家合作,生产茶油护肤、护发等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强,40余户村民被吸引入社。
白云村村民汤潜辉去年10月交了4000多元现金加入了该合作社。他说,农村没有别的收入,村庄历来种植油茶树,有了合作社的统一包装销售,相信一定能做起来。
汤潜辉非常看好这种造血式的产业模式。他说,与贺家山村相比,他更倾向于搞项目,“因为这是长期的,所有村民都能受益,即便秦玥飞离开了,影响也不会太大”。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大学的中国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即每年资助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村,并为入选的“乡村创客”提供强劲的薪资福利、专业培训,以及多元的就业选
择,让有志青年能够安心地去服务农村,改善乡村面貌。
秦玥飞介绍,乡村创客在两年服务期内,将带领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互联网+乡村”等项目,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复制推广。”秦玥飞说。
据悉,首批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30名毕业生,经过任前培训后,已在去年9月份前往湖南、江西、山东等地15个贫困乡村,结合精准扶贫开展工作。
“今年有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年轻创客加入‘黑土麦田’计划,能够让‘造血’模式更好地传播推广。”秦玥飞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秦玥飞:君子通大道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
②秦玥飞,男,1985年出生于重庆,2005年高中毕业后,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成为重庆第一个被世界一流名校直接录取的学生。2011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完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取得文科学士学位。回国后甘当一名普通村官,被村民亲昵地称为“耶鲁哥”。
——百度百科
③乡村幅员辽阔,有众多的人口,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存在改进的空间,是年轻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地方,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前赴后继的去那儿建设。
我必须得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了解他们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我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秦玥飞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玥飞2011年毕业后没有选择到大城市就业,而是回到故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B.秦玥飞在他服务的第一个村庄时,为尽快融入到村民当中,他改变了洗澡的习惯,经常反穿T恤衫,脚穿一双解放鞋,被村民昵称为“耶鲁哥”。
C.为改变贺家山村面貌,秦玥飞四处奔走,共为村里筹集上百万元资金和资源,建起了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带领村民干出了许多实事。
D.到白云村做村官后,秦玥飞组织成立了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吸引了40余户村民入社,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A.秦玥飞志向远大,受詹天佑、马寅初这些同为耶鲁大学校友的留学生先辈事迹的影响,他也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B.秦玥飞很能吃苦,山村条件艰苦,天旱缺水,连洗澡都不能得到满足,但他从不抱怨,而是入乡随俗,努力缩短与村民的距离,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C.秦玥飞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当服务期满后,他拒绝了提拔,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D.从世界名校毕业生到农村海归村官,从四处奔波寻找帮助等发起“黑土麦田”公益项目,秦玥飞演绎着人生的精彩,“君子通大道”是他真实的写照。
E. 秦玥飞任村官,最初靠“输血”模式,后来总结经验,觉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得有产业,于是他发起了“黑土麦田”乡村创客计划。
【小题3】你认为秦玥飞“感动中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十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将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扬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扬扬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加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于在夜里被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2】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这篇小说的“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小题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