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十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将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扬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扬扬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加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于在夜里被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2】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这篇小说的“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小题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小题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1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A.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 三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A.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
钱志熙
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往往与其同时代的文人社会、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甚至明显地隶属于某些文学流派、文人团体。这正证明了文学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究竟以何种形式对个人文学创作发生作用,它与文学家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又是何种关系?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概括为文学创作中的“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研究那些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杰出者都曾参与过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曾归属于代表着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他们都曾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如屈原与辞赋家群体;曹植与邺下文人集团;谢灵运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谢朓与永明文学革新集团;庾信与梁朝宫廷文人集团;王维、李白、杜甫与初盛唐之际的诗人群体;欧阳修与洛阳文人集团;苏、黄与北宋后期文人群体。很难想象,若无这些群体的影响和培植,这些作家能取得我们今天所见之崇高成就。研究其创作,发现不仅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与当时基本的文学风尚具有一致性,而且表面上看起来最有独创性的文学风格也与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如黄庭坚,早年习魏晋古体诗和中晚唐近体诗,也受到前辈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与中唐的韩孟诗派发生关系,又受到庆历之后由学韩孟诗派转为学杜诗的风气影响;元丰以后与苏轼及苏门文人发生关系,比较多地吸取同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可见,即便是像他这样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者,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风气密切相关的。若不顾及北宋中期诗坛上错综复杂的变化局面,也就很难对黄诗的风格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中,乃一位杰出作家艺术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过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并非外力作用,而是作家自身之需。可以说,这是文学家社会的一种向心力,是文学创作活动具有群体性的一个证明。因此,在古代整个社会社交活动不太活跃的情形下,“以文会友”正是文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交际原则。因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当今文学家可迅速地接触同期作家的创作且能及时地发表作品,接受整个文学界的反馈。因此,较之于古代文人,当下的文学家反而不大能感觉到文学家社会中社交生活的必要性,文人社会的联系,据此来看,现代比古代反而减少了。
若进一步研究杰出作家与文人群体的关系,还会发现另一个典型现象: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往往是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如屈原于流放沅湘时创作《离骚》等作品。曹植前期的创作是在邺下文人集团的群体创作氛围中充分接受了同期作家的影响后展开,并成为集团中首屈一指者;但奠定其第一流文学家的地位的还是后期离群独居时的创作。此时他将新兴的文人五言诗与古老的风骚传统重新接续,有为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源浚流之功。建安作家们群体性格比较外向、乐于合群,这在曹植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当他后期被迫独处时,便极为痛苦。他之所以屡次冒着受到更深的猜忌之危上表曹丕、曹叡父子请求重返朝廷,固然是因建功立业之愿望驱使,但跟忍受不了这种孤独也有关系。然而,这种遭遇客观上却令其创作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从而不仅超越了其他建安诗人,而且也超越了其前期创作。谢灵运出守永嘉,也与曹植一样极不愿离群索居,但正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如庾信,在他的时代,南朝文学的水平远高于北朝,但其文学史地位却是在流寓北朝之后奠定的,这时他与南朝的文人群体也几乎完全隔绝。唐宋以来的许多杰出作家,因隐居和贬谪而经常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相互推激的群体。但往往于此期间其创作得以大发展。
可见,上述的杰出作家的文学之路都经历了两个过程:前期有机会生活在他们当时最为优秀的文人群体之中充分接受群体的影响,并常常置身于文学发展的主流之中,吸取了时代的基本的文学精神,并将时代的文学风格融化于个人创作中;后期或者说是趋向成熟的时期,则常常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脱离了群体,走上了以个体独立发展为主的创作阶段。在中国古代,这样的文学发展道路极富典型意义。这跟中国古代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但这只是外因,更内在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一条文学发展道路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许多重要作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接受群体的影响是他们成长之必要条件。
B.中国古代那些杰出文学家在文学发展道路上,几乎都曾有处身于具有浓厚的文学风气和很高文学创作水准的文人群体之中的经历。
C.许多杰出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有一个与当时的文人群体联系得十分密切的阶段。形成此联系既是外力作用,更是作家自身之需。
D.杰出作家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远时,在客观上有益于创作得到独立发展,从而不仅可以超越作家所在群体,而且也能超越作家前期的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家的存在具有群体性,这种群体的影响与个人的创造、独立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B.黄庭坚被视为风格上最为出奇创新的诗人,表面上看起来最具有独创性,实际上却是与当时整个群体的文学倾向有深层的联系。
C.古代文学家重视“以文会友”,、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当下的文学家不大重视“以文会友”也与时代因素密切相关。
D.唐宋以来的杰出作家能在远离人文荟萃之地,远离原先相互切磋、推激的群体期间在创作上得到大发展,与屈原、曹植、庾信等文人成功的原因几近一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当时最高水准的文人团体或代表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文学流派等文人群体的影响和培植,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不一定能取得当今所见之成就。
B.杰出文学家进入创作高峰,艺术上趋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却多发生于与其所属的文人群体关系最为疏离之时,这表明文人个体成长离不开群体哺育,却也能超越群体而出彩。
C.杰出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之路所经历的“前期”与“后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文学家个体的主观选择,过程顺序因人而异。
D.古代杰出文学家的文学发展道路之所以极富典型意义,外因在于跟当时的文教、官吏制度等社会文化诸因素有关;其内因则是文学创作中群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矛盾的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自2010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15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

材料二:

大学生校园网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

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选择。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王磊(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学都没听说。”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园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全,他会使用。“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

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园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学生消费者和互联网理财平台建立联系。
B.大学生分期平台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
C.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D.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
B.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规范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C.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
D.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等现象,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
【小题3】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就已经沉积了约10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众多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刚刚起步,废旧手机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手机含有多种贵金属。有业内人士的透露,以一批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矿山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高得多。
废旧手机拆解“洗金”,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养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一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产品的信任,担心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的价格问题经常会和回收商产生分歧。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有33.48%的废旧手机用户将其送给没有手机的亲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利用,但是仍有27.04%的废旧手机被闲置在家中,且有9.01%的手机被非正规小商贩回收,仅仅有7.30%的废旧手机被送往正规回收处处理。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回收箱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网点
手机回收商或收集小贩上门收取消费者手中的废物
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或其他渠道将使用者抛弃的废旧手机收集起来,并送入回收渠道。
调查还显示,废旧手机的回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目前北京市废旧手机回收是以个体收集小贩为主体。这些具有分散性和趋利性的收集小贩以极低价格回收废旧手机,致使那些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进入了不正规的二手手机市场。一台旧手机被二手贩子收购后,流向手机翻新集散地,小商贩把批发的外壳换到那些外壳有严重破损的二手机上,而对于那些外壳有七八成新的手机,则采取直接美容喷漆的修复措施,使旧手机从外形看与新机几乎没有差异,之后卖家就会将这些翻新过的旧手机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去使用功能的旧手机,收集小贩将这些手机回收后将其玻璃、塑料等器件拆下卖钱,其余当垃圾扔掉,这些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隐患。
第二,正规回收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回收的作用。手机用户对正规回收处的了解程度很低,这成为了阻碍手机得到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有一些先进的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向手机购买者提供废旧手机回收服务,但是其普及力度远远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手机回收渠道的畅通,使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不能充分的送往制造商设置的回收网点。
(摘编自《关于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废旧手机回收率很低,且存在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现象,如何进行废旧手机的有效回收处理,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B.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可有消费者直接送入回收箱或送往固定网点,也可有手机小贩上门收取,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C.有些消费者会将手中的废旧手机丢弃,其中一部分会被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中收集起来,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D.那些由个体收集小贩低价收购来的废旧手机,被非法的手工作坊和二手手机市场加工翻新后,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废旧手机蕴含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在废旧手机中的含量远高于在金矿石中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B.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或者焚烧废旧手机,会将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将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以消除用户对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的担心。
D.前三则材料用过翔实的数据,介绍了我国手机出货量、更新量、回收率、贵金属的含量和北京废旧手机回收等情况,显示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E. 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必须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即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走正规划和产业化的道路。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棵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C.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D.本文以华丽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题2】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