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甲]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众望所归下的必然性了。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乙]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__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丙]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行B.诞生C.众望所归D.确实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2:4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消费=享受?

周国平

①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

②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 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③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 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如同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④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⑤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 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⑥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小题1】第①段画线词语“天经地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小题2】第④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作者说“一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请说出“会心”在何处?并说说这一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间接引用蒙田的观点及他转述恺撒和亚历山大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第③段列举旅游消费的例子证明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排斥,有时会发生重合。
C.第⑤段用三个事例证明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获得的快感是基本相似的。
D.第⑥段作者认为“幸福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会带来快感。
【小题4】以下关于“享受”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蒙田认为享受是人生至高至圣的美德。
B.享受如同创造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C.文化消费、艺术欣赏等是真正的享受
D.享受是心灵参与且与灵魂有关的行为。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阅读的“杂食”年代
林文钦
现代生活,人们越吃越精细,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便纷至沓来。有医生劝告,平时常吃点五谷杂粮,有利于改善营养结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饮食如此,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总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独到发现。读书人若能博读之,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国数学家塞尔是包揽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60岁时,他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塞尔丰富了情感,开阔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对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堡垒不无益处。从科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逻辑思维,学习文学艺术,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为左脑的分析、推理、判断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
读书之所以要“吃点五谷杂粮”,恰如大禹治水,须知天下之脉络。鲁迅先生说得更是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个人只有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
更何况,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立。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说:“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我们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们也相信,在这个知识庞杂、世事日繁的社会里,如果专攻一事、专读一类,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层楼也是极其困难的。
“杂食”大环境的良性构成,非一日之功,我们既要珍惜之,又要理性对待之。在阅读的“杂食”时代,幸与不幸,一千个人的选择可能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答案。我们且不论其优劣,还是各找适合自己的品位为妙!以最爱的几脔为基点,兼顾及杂陈的另几味佳肴,平心静气品味一番,细细咀嚼,如《菜根谭》般喋出些意味深长来,尽量抵抗住“杂食”的喧嚣和诱惑,试图为自己找回属于自我的一席之地。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7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作家培根、数学家塞尔的话,论证了阅读应有多样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多样性的阅读才能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有宽广的视野。C在阅读中,我们既要珍惜“杂食”的环境,但也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位的阅读。
C.文章提倡阅读时应当采取“杂食“的方式,认为专攻一事、专攻一类不可能成功。
【小题2】在现代社会,“杂食”的阅读方式有什么益处?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
【小题3】文章论述的是阅读领域的问题,开篇先从饮食谈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震惊全国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案,在高层的关注下有了最新进展——该砖窑的包工头、公安部B级通缉犯衡庭汉及其妻子在湖北省十堰境内被抓获。
我们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残酷奴役、虐待外地农民工一事的愤怒;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众多黑砖窑拐运、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的残忍行为的愤慨。我们知道,在高层的关注和批示下,在山西和河南警方的迅速行动下,山西已经解救了被拐骗的农民工,而洪洞县地方政府也向“黑砖窑”农民工补发工资,表达了慰问。然而,这也许还远远不够,诚如《第一财经日报》在社论中指出:“在山西,在临汾,在晋城,在公元2007年,在朗朗乾坤之下,数百座黑砖窑里,文明的底线被彻底击穿。”也诚如《南方都市报》所说:“这一场人道的危机,以愤怒的民意推动,正演化成高层意志主导下的政治行动,要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
我们已知,在山西这场人道危机中,有一位甘肃籍农民工刘宝不幸罹难;我们已知,超过1000个农民工在这场人道危机中受到迫害;我们也已知,这场人道危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当地黑恶势力的凶残,更在于当地官员的包庇与纵容。为此,我要呼吁,共和国,为你的无辜公民的死亡降半旗吧。这是为在21世纪、在共和国领土内充当奴隶而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是向成百上千曾在奴隶状态下生活过的人们表示抚慰,也是为表达我们对黑恶势力的愤怒,为表达我们对官员放弃职责的憎恶,为表达我们修复社会的文明底线的决心!
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我们曾以降国旗的仪式来对他国的无耻行径表示愤怒,对勇士表示悲痛,我们同样可以用降国旗的仪式对国内的那些黑恶势力和失职的官员表示愤怒,为无辜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
这是一种通常只可能在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出现的人道危机。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还是不能想象,人类摆脱丛林,离开奴隶社会几千年了,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居然会在这种兽性的奴役下惨死。看来,只有为这位不幸的农民工降下尊贵的国旗,才能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公民生命的尊重,才能抚慰这位公民的在天之灵,才能安慰成百上千有过如此遭遇的公民以及他们的亲人的受伤的心灵。
是的,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我们无法相信今后类似的事件不会发生。只有为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死难者降国旗,我们才能让那些黑恶势力与失职的官员明白,公民的人格、自由、生命与国旗、国家安全同在,神圣不可凌辱。
我们更需要政府用为普通死难者降国旗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来表达我们社会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凝聚我们的人心。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确有一种文明的底线被地方黑恶势力、被失职的官员击穿,而且,我们知道,在近年来,在许多许多的矿难等人道危机中,一些地方的文明底线一再地被击穿。一些民众已经对文明底线能否被修复产生了怀疑。因此,再没有比政府亲自出面,以国家的名义,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这种仪式,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的了。降国旗表明,政府和公众站在一起谴责这种暴行,政府认同世界公认的文明底线,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来捍卫这种文明底线,正如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来强烈谴责恐怖分子,捍卫文明世界的底线一样。
为修复我们社会被击穿的文明底线,为表示我们有修复这种文明底线的决心,请为这场人道危机的死难者降国旗吧!我相信,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应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的一项是
A.我们为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不幸罹难的甘肃籍农民工刘宝降下国旗。
B.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
C.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
D.以国家的名义为死难者降国旗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的窑工们是当代版的“包身工”。
B.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我们的文明底线被彻底击穿。
C.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洪洞县是一个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
D.刘宝和以身殉职的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一样,其生命应受到尊重。
E. 为在人道主义危机中丧生的人降半旗,表明政府和民众站在一起。
F. 因为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所以对洪洞的相关官员不必审判。
【小题3】怎样理解我们应为普通公民的罹难降下我们的国旗?
【小题4】怎样理解“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B.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C.《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D.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B.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C.“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主把握命运的人文觉醒。
D.周公制礼作乐完成德治从道德理性到制度规范的转变,这是全文论证的一次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理念的提出,反面印证了《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观点。
B.周公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纳上下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进而达到天下大同。
C.儒家提出的礼乐兼修的君子教育成为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天然保障。
D.不管未来的岁月里环境多险恶,中华民族将继续练好内功,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低估“微尘”的力量
乐 其
“微尘行动”、“小红帽义工”、“萤火虫志愿者”……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们如沐春风,心生暖意,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在江苏淮安,一次为白血病女孩小佳慧筹款的“微尘行动”,引发一场“微尘风暴”;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秤砣虽小压千斤”,“微公益”行动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80多岁高龄的甘肃老人陈尚义收养弃婴,风烛残年的济南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新疆维族大叔阿里木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湖北普通市民黎开仕拾荒济困200多人自己却身居陋室……这是灵魂溢出的芬芳,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他们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普通人崇高、平凡中的伟大。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慷慨解囊,加入公益事业的行列,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因为“微公益”行动蕴含着爱心,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微公益”行动孕育着希望,人们在相互感动中传递着真情与善意;“微公益”行动人人皆可为,没有行业的界定,没有能力的障碍,关键在于有无此心。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才能汇聚爱的海洋、茁壮道德的根基、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就像一组不变的基因,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民族的血脉。那些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成为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此产生疑虑、困惑,致使有的人在他人遇到危难时表情冷漠,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微公益”行动正是医治心灵创伤的一帖良药。“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的话言简意赅、切中时弊,让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不到“不为也”的托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登临人生境界最高处。江不拒细流,海能纳百川。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必然汇聚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我们的真诚和汗水,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那么,在为构建文明大厦添砖加瓦的同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愉悦,还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
(2012-05-11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微公益”行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能量不可低估。
B.“微公益”行动发起者地位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C.“微公益”行动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D.“微公益”行动传播爱心、温暖他人,让人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引用冰心的话告诉我们,创造世界的正是那些平凡的人,因此我们社会更期盼更多普通人参加“微公益”行动。
B.引用孟子的话是告诫人们,对于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这些“微公益”行动,有的人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C.引用“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的意思是说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会成为公卿将相一样的人。
D.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说与其空空羡慕,徒有愿望,不如我们投入身边的任何一项“微公益”行动中去。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公益”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B.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微公益”行动,就一定能汇聚爱的海洋。
C.“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会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D.投入到“微公益”行动中去,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