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甲]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众望所归下的必然性了。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乙]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__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丙]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行B.诞生C.众望所归D.确实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2:4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震惊全国的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案,在高层的关注下有了最新进展——该砖窑的包工头、公安部B级通缉犯衡庭汉及其妻子在湖北省十堰境内被抓获。
我们实在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残酷奴役、虐待外地农民工一事的愤怒;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对山西众多黑砖窑拐运、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的残忍行为的愤慨。我们知道,在高层的关注和批示下,在山西和河南警方的迅速行动下,山西已经解救了被拐骗的农民工,而洪洞县地方政府也向“黑砖窑”农民工补发工资,表达了慰问。然而,这也许还远远不够,诚如《第一财经日报》在社论中指出:“在山西,在临汾,在晋城,在公元2007年,在朗朗乾坤之下,数百座黑砖窑里,文明的底线被彻底击穿。”也诚如《南方都市报》所说:“这一场人道的危机,以愤怒的民意推动,正演化成高层意志主导下的政治行动,要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
我们已知,在山西这场人道危机中,有一位甘肃籍农民工刘宝不幸罹难;我们已知,超过1000个农民工在这场人道危机中受到迫害;我们也已知,这场人道危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当地黑恶势力的凶残,更在于当地官员的包庇与纵容。为此,我要呼吁,共和国,为你的无辜公民的死亡降半旗吧。这是为在21世纪、在共和国领土内充当奴隶而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是向成百上千曾在奴隶状态下生活过的人们表示抚慰,也是为表达我们对黑恶势力的愤怒,为表达我们对官员放弃职责的憎恶,为表达我们修复社会的文明底线的决心!
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我们曾以降国旗的仪式来对他国的无耻行径表示愤怒,对勇士表示悲痛,我们同样可以用降国旗的仪式对国内的那些黑恶势力和失职的官员表示愤怒,为无辜惨死的公民表示悲痛。
这是一种通常只可能在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出现的人道危机。我们的想象力再丰富,还是不能想象,人类摆脱丛林,离开奴隶社会几千年了,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居然会在这种兽性的奴役下惨死。看来,只有为这位不幸的农民工降下尊贵的国旗,才能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公民生命的尊重,才能抚慰这位公民的在天之灵,才能安慰成百上千有过如此遭遇的公民以及他们的亲人的受伤的心灵。
是的,他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我们无法相信今后类似的事件不会发生。只有为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死难者降国旗,我们才能让那些黑恶势力与失职的官员明白,公民的人格、自由、生命与国旗、国家安全同在,神圣不可凌辱。
我们更需要政府用为普通死难者降国旗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来表达我们社会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凝聚我们的人心。在这场人道危机中,的确有一种文明的底线被地方黑恶势力、被失职的官员击穿,而且,我们知道,在近年来,在许多许多的矿难等人道危机中,一些地方的文明底线一再地被击穿。一些民众已经对文明底线能否被修复产生了怀疑。因此,再没有比政府亲自出面,以国家的名义,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这种仪式,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的了。降国旗表明,政府和公众站在一起谴责这种暴行,政府认同世界公认的文明底线,政府有坚定的决心来捍卫这种文明底线,正如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来强烈谴责恐怖分子,捍卫文明世界的底线一样。
为修复我们社会被击穿的文明底线,为表示我们有修复这种文明底线的决心,请为这场人道危机的死难者降国旗吧!我相信,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应为黑砖窑的死难者降国旗”的一项是
A.我们为在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不幸罹难的甘肃籍农民工刘宝降下国旗。
B.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殉职,我国为3名记者降国旗致哀。
C.俄罗斯政府为在莫斯科文化宫事件、别斯兰事件中丧生的人降国旗。
D.以国家的名义为死难者降国旗更能坚定地表达政府修复文明底线的决心。
【小题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中的窑工们是当代版的“包身工”。
B.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我们的文明底线被彻底击穿。
C.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表明洪洞县是一个法制完全松弛、人性基本泯灭的地方。
D.刘宝和以身殉职的我驻南大使馆3名记者一样,其生命应受到尊重。
E. 为在人道主义危机中丧生的人降半旗,表明政府和民众站在一起。
F. 因为仅仅是审判,这最终还是会被某些官员当做个案,所以对洪洞的相关官员不必审判。
【小题3】怎样理解我们应为普通公民的罹难降下我们的国旗?
【小题4】怎样理解“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将是千千万万向往文明世界的人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已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 引发广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小题1】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小题2】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小题1】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可以减少焦虑。
B.预言未来曾经与占卜等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
C.16世纪对活字印刷术的作用的预测是正确的。
D.只追求安全,会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未来已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B.乐观主义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美好。
C.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创造出了会飞的汽车。
D.硅谷的技术精英正在进行外太空旅行。
【小题3】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