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小题1】对材料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可以减少焦虑。
B.预言未来曾经与占卜等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
C.16世纪对活字印刷术的作用的预测是正确的。
D.只追求安全,会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未来已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
B.乐观主义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美好。
C.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创造出了会飞的汽车。
D.硅谷的技术精英正在进行外太空旅行。
【小题3】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9 09: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个人与家庭融合,家则与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也可以说,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扩大。同样道理,“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也是从舜帝开始的。

《尚书》说虞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家庭道德原则,人们都能遵从这五种原则,于是实现了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就“齐家”而言,虞舜仅以“孝”就能做到“克谐”;“治国”则需要扩大为“五典”,也就是给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确定相应的道德原则,让每个成员都具有“安守本分”的权利和义务。“五典”得到的原则虽说已经扩大了内涵,但“孝”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孝”不仅是家庭道德“五典”之本,也是社会道德“仁”之本。《孟子·离娄上》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样一来,“齐家”的孝道就扩大为治国之道。

以“孝”为纽带,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结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在《孝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开宗明义章》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解释,家庭的“事亲”、国家的“事君”与个人的“立身”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实践路径上还有“始”“中”“终”的实践过程。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立身为范,以自己身体力行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在于小心谨慎、循规守法。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际爱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依托于家而存在,家依托于人而存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本就是天然生成的。顺应这种天然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路径,以心和、家和、天下和为价值目标,将人生奋斗、家族荣誉、国家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传统孝道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规律、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和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大成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做出了大贡献。

(摘编自陈仲庚《心和家和天下和:传统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个人、家庭、国家相融合与同构的关系看,“孝"能齐家,也能治国,这一传统是从舜帝开始的。
B.如果人们都能遵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家庭道德原则,就能完成治国的任务。
C.中国传统孝道将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
D.孝道的内涵和实践都是有层次性,对天子、诸侯和普通百姓的规范与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本论部分以层进式结构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加以论证,结构严严谨,逻辑严肃。
B.文章开头一段,通过引证法点明“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孝”在齐家、治国中的作用。
C.文章在论证孝道扩大为治国之道这一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除了引经据典论证观点之外,在论证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是有层次性时,还使用了对比论证,从而使论证有力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本是五种家庭道德原则,后来扩大为“治国”也需要“五典”,虽然内涵扩大了,但“孝”处于核心地位。
B.《开宗明义章》中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将“孝”的含义确定为三个层次,如果从君主的角度解释肯定是有一定区别的。
C.孝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遵循和利用了人生、社会规律的大智慧,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将做出杰出贡献。
D.将个人、家庭、国家结合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路径,是以“孝”为纽带的,这一点在《孝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普通人

李娟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又急需生活用品,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没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选自《读者》2014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民居无定所,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B.第五自然段写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名字,才放心离去,主要是因为他们非常诚实,信守承诺,极其看重信誉。
C.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
D.“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三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从吃惊到将信将疑,再到鄙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
本文中第一段也写到他的模样和名字我们都忘记了,请问:这两处“不知道姓名”的设计,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一个普通的人”却并不“普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芋头的味道
刘诚龙
晨起看芋,荷擎雨盖,芋张伞柄,清凌凌芋叶,铺陈开去,绿莹莹微卷,中间几颗露珠,似珍珠,滚动,跳动,朝霞照过来,含清气,蕴光色。
我家老屋居小高台,望远处,不见碧水悠悠,但见青山叠叠,一垄田,一脉山;水一脉,田一脉;稻一色,芋一色。山脉与田垄交错,植物与天地交互。
田埂是分田的,田埂也是联田的。芋头多种田埂上。田里挖小渠,小渠两脚宽,渠里水潺潺,渠上芋排排,芋头便是这样植在田中。芋头不是田里主角,田里主角是稻谷。风吹过,稻花飘香,阔大的芋叶也随凤展,土里土气的乡村,也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
我曾是芋头叶下的“小蟊贼”。赤日炎炎似火烧,不怕,脚下踩着的是渠水,头上遮着的是芋叶。
芋头土,芋头也雅。东坡先生蛮懂芋头妙趣,“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烤芋头的味道,松而腻,粉而糯。东坡先生这个吃法有点雅,不曾试过,我老家乡里吃法与之别样。煨之火,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要连皮煨,也不曾湿纸包,连皮带芋,投诸柴火灶,过熟,用棍扒出来,拍拍灰,手指一拨,芋头皮便轻松退去。
芋头能如红薯煨之火,煨红薯与煨芋头,味道难分伯仲,都香,都软,还都粉且柔。若煮起来,便衣分三色,食分五等。见煮红薯而旋走者,不知凡几,见煮芋头而蚁聚者,云集响应。苏东坡之子苏过,研究出一味煮芋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煮红薯,很难煮出人间至味来,煮芋头可以。
这或是芋头另外一样心性,与物随和,和气生味。清朝李渔,许是没遇到好芋头,说芋头如自开水,“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芋头没味?芋头味道,人多感觉其香,所谓芋头本无味,或是芋头不霸道,心性淡然,与他物处,谦让,柔和,融洽,低调,不抢功,善解他意。我乡有两道芋头菜,一者扣肉芋头。扣肉是爱出头的,其味浓郁得很,油气冲冲,芋头与之伴,不压扣肉味,只帮扣肉解腻。另一个菜是盐菜,盐菜腌制入坛,坛味深浓,芋头置上,盐菜搁下,文火慢蒸,芋头去了盐菜酸气与野气,盐菜变得醇正得多。
“玉脂如肪粉且柔,芋魁芋魁满载瓯。”这里说的,我老家叫芋头崽,适合煨,当零食,适合煮,当饭食。当菜蔬,可不是芋头崽,而是芋头娘。芋头娘是我老家叫法,学名叫母芋,科学说法是: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之母芋。母芋色泽深,剥开其皮,麻子多,色泽褐,不粉,柴火煨,清水煮,不出味,或还有点涩。
芋头娘,适合切片,与扣肉与盐菜同蒸;适合切丝,加点辣椒,加点姜,加点葱蒜,不煮,不蒸,要炒,大火炒,其味不粉,倒是有三分筋道,有嚼劲;其味是蔬,转而有三分荤味,如吃肉一样。芋头娘大,电视上,我见过广西荔浦芋头娘,大如足球篮球,我老家芋头娘没那大,饭碗大的样子。
煨芋头,或东坡所谓煮芋头,说的多半是芋头崽,挖出一兜芋头来,一串串、一个个的,一兜好多。芋头崽小,鸡蛋大,至多鸭蛋大,毛茸茸,剥开来,白白嫩嫩,滑腻如凝,玉脂如肪。
别处的芋头,有无遍地种植?我老家好像是种得好玩,极少一丘丘田规模化种,田埂边上种一排,8、9月间,收获一半箩一簸箕,够了,不求卖,或还不指望芋头度日。
种芋,不求饱腹,但求尝味。这状态好。父老喜欢芋头娘,到其时,与稻谷同下种,便是心存念想,让芋头娘生出许多芋头崽,生出好生活来。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4日)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四处概括其具体内容。
【小题3】简要概括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芋头的味道”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该成果标志中国年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座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析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按照中国科学院前瞻性战略部署,在蒲慕明院士的带领下,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熟练掌握并改进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技术,同时不断尝试各种实验方法,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促进体细胞核重编程,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质量和代孕猴的怀孕率,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一突破也实现了“领跑、弯道超车、三个面向”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

(摘选自《新华网》2018年1月25日)

材料二

体细胞是一个相对于生殖细胞的概念。它是一类细胞,其遗传信息不会像生殖细胞那样遗传给下一代。“体细胞是执行特殊功能的,比如红细胞是执行运养功能的,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防御功能的,它们不具有发育的特性。但有部分体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实现无限增殖,可以拿到无数的体细胞。”孙强说。利用这个特点,体细胞克隆技术应运而生。体细胞克隆技术又可称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首先,需要把动物体细胞分离培养,然后再采用核移植的方法,将卵母细胞去核作为核受体,以体细胞或含少量细胞质的细胞核即核质体作为核供体,将后者移入前者中,构建重组胚,供体核在去核卵母细胞的胞质中重新编程,并启动卵裂,开始胚胎发育过程,妊娠产仔。

摘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5日10版)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团队攻克生命科学前沿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世界著名学者和学术期刊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格登(John B. udon)在同期《细胞》杂志发表评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通过克隆技术的精准优化,结合表观遗传修饰的运用,攻克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原有的技术瓶颈……一个定制化卵母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的时代开启了。”《细胞》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期刊主编艾美莉·马可思(Emilie Marcus)评价称:“对于《细胞》杂志能有机会发表如此令人振奋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为建立这一科技里程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已经不懈努力了二十多年,这项成果将不仅为动物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还会促进人类疾病治疗新方案的开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报道称:“这项技术可用于生产一批基因型均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更好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摘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B.我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将处于主导地位。
C.体细胞是执行特殊功能的,它们不具有发育特性,但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实现无限增殖。
D.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新方案的开发和生物医学研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一直是落后的,只是在近五年才后来居上。
B.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关键在于把核受体移入核供体中,构建重组胚并重新编程。
C.虽然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但目前还无法实现人类体细胞克隆。
D.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可用于生产一批基因型均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对“体细胞克隆”介绍的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