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13 06:59: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B.颔联使用借代、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
C.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D.尾联“龙蛇”代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生计羁旅漂泊,客居他乡。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年年在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生活艰难的悲怆之情。
E.本诗是诗人在特定时节特定环境下触发的情思,语言含蓄深沉,形象地塑造出心系故国、坚毅忠贞、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
【小题2】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吟与朱青雷游长椿寺,于鬻书画处,见一卷擘窠①书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款题“山谷道人”。方拟议真伪,一丐者在旁睨视,微笑曰:“黄鲁直乃书杨诚斋②诗,大是异闻。”掉臂竟去。青雷讶曰:“能作此语,安得乞食?”竹吟太息曰:“能作此语,又安得不乞食!”余谓此竹吟愤激之谈,所谓名士习气也。聪明颖隽之士,或恃才兀傲,久而悖谬乖张,使人不敢向迩者,其势可以乞食。 或有文无行,久而秽迹恶声,使人不屑齿录者,其势亦可以乞食。是岂可赋感士不遇哉!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擘窠(bò kē):打好格子再写的书法。②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小题1】乞丐认为这卷书法作品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纪昀对竹吟观点的评价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
【小题3】对于乞丐辨书法真伪一事,朱青雷、竹吟二人反应不同,请说说他们各自的话所表达的意思。
(1)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对朱、竹二人的意思均持□□态度,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对“名士”沦为“乞丐”一事你的看法和以上三人(或其中一人)相同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小题4】(小题4)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与丘长孺书

闻长孺病甚,念念。若长孺死,东南风雅尽矣,能无念耶?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家弟秋间欲过吴。虽过吴,亦只好冷坐衙斋,看诗读书,不得如往时,携候子等虎丘山故事也。近日游兴发不?茂苑主人虽无钱可赠客子,然尚有酒可醉,茶可饮,太湖一夕水可游,洞庭一块石可登,不大落寞也。如何?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二、答赵廷臣书

台翰严颁,殊深内讼,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

(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历代散文选》,张煌言)

注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

【小题1】下列对汉语语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奴”“妓”,名词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小奴才一样,像失足女一样。《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山”也用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B.“近日游兴发不”,“不”,是通假字,通“否”,意思是这几天有没有勃发来吴县一游的兴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的用法,也是通假,通“否”。
C.“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利钝”,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好运噩运。《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细谨”,亦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D.“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是两个判断句,前者省略了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后者以副词“则”表示判断。《芙蕖》一文中“是我于花之未开”,“是”的用法与前者一样,也是表示判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在吴县做官,忽一日,想起老朋友丘长孺,就写信给他,一面调侃丘长孺称病颐养,闭门不出,并夸奖其学识渊博丰神俊逸;一面向他叙述自己疲于应付,当官差的酸楚。
B.作者在信中说了三件与山水之游有关的事:一是没了以往陪侯先生游虎丘的兴致或机会,二是亲兄弟曾来此也只能枯坐衙斋读诗看书打发时日,三是热情邀请老朋友丘长孺同游太湖。
C.赵廷臣写信给张煌言,劝其投降。张的回信,似乎对赵很是尊重,其实“台翰”“台下”“佐命”等词语,都是绵里藏针,皮里阳秋,极尽冷嘲热讽,意在表明自己绝不降清的志向。
D.两则书信置于一卷,不仅仅因为袁张俩人都生于晚明,而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从袁宏道对于官场的厌恶、张煌言作为孤臣的悲愤中,或许能看出些许端倪,甚或是某些必然的联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语言风格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书信都使用了问句。袁宏道用的是疑问句,意在征询老朋友丘长孺是否寄情山水,语气非常殷勤,态度十分真诚;张煌言用的是反问句,用意在加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语气,是期望赵廷臣不要再存妄想的意思。
B.袁宏道的书信多陈述性描写,说自己为官像奴、像妓、像仓老人、像保山婆一般不容易;张煌言的书信多论述性告白,以“岂……耶”“宁为……不为”“若为……何不为”“倘……但”等关联词语,增强力度。
C.两则书信虽然都是长短句结合使用,但有不同:袁宏道的书信,多用散句,语伴情生,对侯先生、对兄弟、对老朋友都尽心尽意;张煌言的书信,多用偶句,言随心发,对大明忠贞不二,对满清绝不苟且。
D.袁宏道的书信,语气舒缓,情义剀切,拳拳挂念之心溢于言表,直抒性灵,如絮家长里短,读之亲切感人;张煌言的书信,言简意赅,语调沉郁,态度决绝,小文章说大事件大志向,读之扼腕,悲愤难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2)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