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1:4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疑解

(清)戴名世

岁辛酉七月,有客过戴子舍馆,将去而告戴子曰:“余窃有疑于子,而未敢以请也。”戴子曰:“子为我言之。”

客曰:“操舟渡江者,晏然顺流而下,而顾叫号神明,若有风波之恐焉,则人必笑之矣。何者?为其忘乎所安,而忧夫所不及也。今子年不满三十,读百家之书,修身洁行,文章赡逸,气盖百代,世固未有如子者。宜子之浩浩然而自得,而趑䢐憔悴,有出骚人思士之所不堪者,毋乃忘乎所安,而忧夫所不及者乎?”

戴子曰:“吾方没溺于波涛之内,颠覆于险阻之途,子且云云若是耶?夫人之患重痼者,其危苦自知之,而人之在旁者,见其饮食言笑或无异于常人,遂不复知其图;即偶一愁痛呻吟,而人且厌其声而恶其态矣。世无扁鹊,则未有知之者也。且子言读书修行,吾非敢当也。今果如是,则余之忧滋甚。”

客曰:“夫子之忧,吾不识也,请其敌,”戴子曰:“昔北宫子造事而穷,西门子造事而达。北宫子谒西门子曰:‘余与汝并世也,而余且穷若此,何耶?’西门子曰:‘汝不得与余并。’东郭先生曰:‘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若之何其以辱北宫子也?’仆不佞,适有类于北宫子。而世之所为西门子者多矣,相与嗤笑设侮,非有东郭先生,则其论将谁定耶?余困于世将三十年矣,颠倒狼狈,辗转相,以至今日,而不知其所终极。举世之人固莫不胜余,而岂敢望于西门子者?由东郭先生之言推之,岂其读书修行之所致耶?既薄于命也,不读书修行,其穷犹尔,吾岂以彼易此乎哉!”“然则胡为忧之?”曰:“不必忧者,忧之不可也。可忧而不忧,为矫,为忍,为妄,为忘情,吾之所不为也。”

客曰:“噫!有是哉!吾闻之古人之言,以为小人多忧,君子则否,吾以是疑子非君子。”戴子曰:“小人之忧,于外物而汲汲嗜欲,侥倖于不可得,而为是戚戚也。昔者孔子删《诗》,自《国风》《小雅》,大半皆劳人、思妇、忠臣、孝子悲悼惨怛之音。其言至深痛不可读,而夫子许其能怨,则君子之忧固有不可遽释者。吾子既不能如扁鹊之知病,而反咎病者之呻吟。子其行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然顺流而下   晏然:平静,安宁
B.请其故 敢:谦词,冒昧地
C.辗转相 属:从属,归属
D.于外物而汲汲嗜欲   徇:顺从,屈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为我言之  皆出于此乎
B.有出强人思士之所不堪者 然微以自文君亲
C.则余之忧滋甚 无有不过而拜泣者
D.吾以是疑子非君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忧德不忧命,如同孔子删掉《诗经》中悲悼惨怛之音一样,无需过于在意人生的困顿失意,贵在读书修行,坚持自我。
B.本文借答客解疑,揭露当时社会无德者达、有德者困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决不屈志变节的坚定信念,斥责了那些不能知世识人的庸夫俗子。
C.文章起篇从容不迫,客问主答入论后,论愈深,辞欲急,情愈真,步步紧逼,至终篇逐客行,情不容人,理不容改,气势夺人。
D.文章采取对话的形式,问答间,引文、征史、设臂信手拈来,叙事说理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不佞,适有类于北宫子。
(2)其言至深痛不可读,而夫子许其能怨,则君子之忧固有不可遽释者。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见夫谈士辩人乎?虑事定计,必是人也,然不能以一言说人主意故言必称先王语必道上古虑事定计饰先王之成功语其败害以恐喜人主之志以求其欲多言夸严莫大于此矣

(选自《史记·者列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
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租屋而居,月偿其值   值:通“值”,价钱。
B.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 逮:赶上,等到
C.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 校:计较
D.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 赢:剩余。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什一”意为十分之一。古代“什一之税”是指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叫“什一之税”。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文中“弃养”是父亲逝世的婉词。古代谓父母死亡子女不得奉养。亦泛指尊者、长者死亡。“鳏寡孤独”: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C.同治、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献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有知识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富户中道衰落,还剩下千两银子的产业,便忧愁得不能活下去;穷人得到十两银子作为资本,便处处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生活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
B.道光二十九年,作者父亲去世,那年他十五岁,弟弟九岁。家中没有一箱衣、一贯钱,租赁房屋居住,按月交纳房租。
C.作者以老子“知足不辱”和弟弟共勉,要求弟弟抛弃今日奢侈的生活,因为欲望太多,那么耻辱随后就要来了。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虽然没来得及孝养父亲,若能在天地之间建立功名也能告慰父亲,虽然已到了中年,但这种志向没有衰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②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珊,字德辉,桐城人。正德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珊以为滥,疏论之。语侵内阁,不纳。巡盐长芦,发中官奸利事。为所诬,械系诏狱,谪安陆判官。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佥事,讨平梅花峒贼。迁四川副使,备兵威、茂。嘉靖四年二月应诏陈十渐:纪纲之颓,风俗之坏,国势之衰,外裔之强,邦本之摇,人才之凋,言路之塞,邪正之淆,君臣之暌,灾异之臻。
“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窃见今日之为辅弼第一人者,徒以奸佞,伴食怙恩,致上激天变,下召民灾,中失物望。臣逆知其非天下之第一流,而陛下乃任信之,不至于鱼烂不已。愿亟去其人,更求才兼文武如前大学士杨一清,老成厚重如今大学士石珤者,并置左右,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臣又闻献皇帝①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今议礼诸臣,一言未合,辄以悖逆加之。谪配死徙,朝宁为空。此岂献皇帝意?非其意,虽尊以天下,无当也。陛下何不起而用之,使骏奔清庙,以慰献皇帝在天之灵哉!”疏反覆万四千言,最为剀切,帝付之所司。其所斥辅弼第一人,谓费宏也。珊律己清严,居官有威惠。外艰归,士民祠之名宦。后副使胡东皋谒祠,独顾珊叹曰:“此吾师也。”服阙,以故官莅广东。终四川按察使。
注①:献皇帝: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之子,明世宗嘉靖帝的生父,被追封为兴献皇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珊以为滥,疏论之。(上奏章)
B.语侵内阁,不纳。(冒犯)
C.徒以奸佞,伴食怙恩。(只是)
D.庶弊政可除,天下可治。(治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其最高领导称首辅,其次为次辅,其余皆称群辅。
B.诏狱,是皇帝直接监管的监狱,罪犯多是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级官员。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的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国家。
D.外艰,是指外任,到边关任职。古代官员离开京城外调做官称为“出”,一般有贬谪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珊早年官微,言轻招祸。他批评朝廷任用的官员过多,而且牵扯到内阁官员,建议不被采纳;他揭发宦官谋取私利,反被诬陷,遭牢狱之灾。
B.余珊直言敢谏,不惧权威。他做四川副使时,应诏进言,直指朝廷存在的十种潜在弊端。
C.余珊奉诏上奏,态度鲜明。他在奏章中指出当朝首辅费宏不称职,建议尽快除去他,也指出应善待重用杨一清、石珤等人。
D.余珊恩威并施,受人爱戴。他为官威严而有恩惠,士人百姓将他列为名宦为他立了生祠,被胡东皋尊奉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明,何以致此,无乃辅弼召之欤。
(2)臣又闻献皇帝好贤下士,容物恕人,天下所共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