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少有幹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从征苗疆,战辄摧锋。

嘉庆五年,杨开甲、张夭伦趋雒南,芳以千扼东路,绕出贼前。贼折而西,黎明追及,见马迹中积水犹潢,急驰之。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贼仓卒奔溃,擒斩无算。赐号诚勇巴图鲁。

宁陕镇标皆选乡勇精锐充伍,凡五千人,号新兵,芳驭之素宽。十一年,芳代杨遇春署固原提督,去镇,副将杨之震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其党蒲大芳护芳家属出而复从贼。芳闻变,驰赴石泉,诏德楞泰率杨过春等讨之。秋,贼大掠洋县、留坝,胁众盈万,推大芳为魁。攻孝义,窥子午谷,围鄠县急。芳与遇春计,贼尚感旧恩,可劝谕,单骑入贼,晓以顺逆利害,犹倔强,与语数年共生死情,声泪俱下,众感泣原降,遂宿贼垒。大芳缚达顺、先伦以献;复率大芳追斩不听命者朱贵等数百人,乃定。德楞泰请降兵归伍,被谴责,大芳等二百馀人免死戍伊犁。芳坐驭兵姑息,亦褫职遣戍。明年,释还。

十八年,服阙,入都,至河南,会教匪李文成踞滑县,总统那彦成留之剿贼,授河北镇总兵。偕杨遇春克道口,进薄滑县。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以火攻破碉楼,文成自焚死,予云骑尉世职。

二十一年,芳以老病乞解职,二十三年,许致仕,在籍食全俸。二十六年,卒於家,谥勤勇。

(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B.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C.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D.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摄”,暂时兼代本职外较低职务,本文加点处即为此意。
C.“服阕”,古代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D.“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退休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芳少有谋略,深受遇春赏识。他年轻的时候,读书精通要义。入伍后,受到杨遇春的赏识,征讨苗疆,总是能摧毁敌人的锐气。
B.杨芳军功显赫,历经多次战役。嘉庆五年,拦截杨开甲、张天伦,因功赐“诚勇巴图鲁”;嘉庆十八年,镇压教匪起义,赏赐云骑尉世职。
C.杨芳宽待下属,单骑劝谕乱贼。嘉庆十一年,属下叛乱,他认为贼人尚且感念旧恩,就一人入贼,晓之以理,夜宿贼营,平定叛乱。
D.杨芳一生传奇,仕途较为坎坷。早年,考试不中,投身行伍,后因属下叛乱,上疏请求让他们再回到队伍中,诏令治罪,发配边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
(2)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1:5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示威。”其言鄙矣,而亦未尝非人情也。游士之屦,集于公卿之门,非必其能贵之也;蔬果之馈,集于千金之室,非必其能富之也。释、老之宫,饰金碧而奏笙钟,媚者匍伏以请命,非必服膺于其教也,庄丽动之耳。愚愚民以其荣观,心折魂戢而荧其异志,抑何为而不然哉!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

②古之帝王,昭德威以柔天下,亦既灼见民情之所自戢,而纳之于信顺已奏九成于圜丘,因以使之知天;崇宗庙于七世,因以使之知孝;建两观以县法,因以使之知治;营灵台以候气,因以使之知时;立两阶于九级,因以使之知让。即其歆动之心,迪之于至德之域,视之有以燿其目,听之有以盈其耳,登之、降之、进之、退之、有以诒其安。然后人知大美之集,集于仁义礼乐之中,退而有以自惬。非权以诱天下也;至德之荣观,本有如是之洋溢也。贤者得其精意,愚不肖者矜其声容,壮丽之威至矣哉!而特不如何者徒以宫室相夸而已。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荣盛的景象。②戢:收敛。荧:迷亂,迷惑。③忠信而顺从。④圜丘: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九成:犹九重,言极高。⑤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县法”。⑥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的建筑。
【小题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加点词“壮丽”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下列对“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别是古代帝王使用它的胸怀不同罢了
B.不同的是古代帝王使用它觉得奇异罢了
C.但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心态不同罢了
D.只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用意不同罢了
【小题3】第①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②段中,作者对“壮丽之威”看法与萧何“徒以宫室相夸”不同,其不同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桥泣柳记

清尤侗

西湖吾苏四百里耳,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咄咄怪事!犹记壬午春与亡友汤卿谋再送人游武陵赋诗,予顾语之曰:“但见送人作郡,不见送汝作郡,西湖有知,不旦揶揄吾辈杀风景乎?”卿谋曰西湖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当与君提几两屐了此梦中公事不令武陵花笑人寂寂也然卒不果行而卿谋遂殁。

己丑秋自长安归,将游于东诸侯,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入槜李,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日移午矣,主人延予而候潮焉,予忽忽而念之曰:“吾有旧约会当去。”用与客一、平头二逾冈越陌约五里许,始见所谓西湖者:翠浪千层,青山四照若珠帘初卷,美人晓妆,云鬟雾髻,掩映于明镜中也。时秋暑未退,暮雨欲来,山行殊苦烦郁,忽俯清流追凉风,自顾衣冠眉发飒飒然皆生爽气。由第一桥至第六桥凡六休焉。自念十载相思,一朝邂逅,惊喜不能持,左顾右盼,目挑魂与,而盈盈波眼,亦似含睇微笑,与游子相迎送。然而欣慰之余,凄然以悲。往予少时,客从湖上来,辄夸苏堤杨柳袅袅随风,夹岸桃花剪绡裁锦,闻之心醉,有小腰人面之思。今为官军斫伐都尽,千丝万絮无一存者,荒草之中,断根偃卧而已。遥望湖心亭倾攲,几欲坠水,四周台榭,半就湮芜,昔之锦缆牙樯、香车宝马、紫箫公子、红粉佳人不知化为何物!眼前所见,唯有寒鸦几点梳掠斜阳,征鸿数行哀鸣孤渚者。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此如巫峡梦回,马嵬魂断,红颜憔悴,无复昔容,而子亦如杜牧寻春,恨不相逢未嫁时也。惆怅而别,如不胜情。归则又大咤叹曰:“昔卿谋作忆西湖诗,予和之,今予作吊西湖诗,卿谋不及和也。柳可泣矣!泣柳而念张绪当年,不益可泣哉!”因呜咽久之。忽闻江潮夜至,澎湃有声,若相助以哭者。遂挂帆而去。

嗟呼!予三十年前于诗中见西湖焉:“睛光潋滟、雨色空濛”是也;于画中见西湖焉:“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是也;于梦中见西湖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仿佛遇之。三十年又二,始见西湖于目中,乃兴尽而返,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

(注)①壬午:壬午年,即崇祯十五年(1642)。②己丑:清顺治六年(1649)。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湖吾苏四百里耳 去:距离
B.乃三十年来不获一望颜色    颜色:色彩
C.惊喜不能持 殆:几乎
D.四周台榭,半湮芜 就: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九月二十六日涉吴江 但刘日薄西山
B.与游子相迎送闻有国有家者
C.今为官军斫伐都尽   其知反不能及
D.予四人者,亦空谷足音矣 吾儿,久不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小品文,开门见山,描绘了西湖碧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四面青山环绕,就像晨起的美人对镜梳妆,美不胜收。
B.作者从京城回来,到吴越一带游玩,在钱塘江边住下,主人邀请他观潮,然而想起先前与汤卿谋游西湖的约定没有实现,就急切地去了。
C.作者在文中将心中梦中的西湖与现实所见的西湖进行对比,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油然而生,全文曲折盘旋,一唱三叹,风格独特。
D.本文以“泣”为文眼,画龙点睛,“泣柳”其实是“泣”毁于兵灾、破败的西湖,从而勾起他隐于内心的故国之情,感叹世道沧桑。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卿 谋 曰 西 湖 不 在 天 上 行 即 到 矣 当 与 君 提 几 两 屐 了 此 梦 中 公 事 不 令 武 陵 花笑 人 寂 寂 也 然 卒 不 果 行 而 卿 谋 遂 殁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十月七日始抵于杭,临江而舍,期以明发渡钱塘。
(2)所见不逮所闻,则与其在目中,反不若诗中情,画中景、梦中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