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小题1】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
【小题2】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
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11-24 10:0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小 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 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小题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