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革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街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疋确的两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诗人梦见拱形的毡账就着山势而立,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现实中的“孤客”隐指梦境中的团圆。
B.颌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诗人写此诗才三十出头,他竟也感到“老”的降临,可见这个“老”字包容了他所历之苦有多重!
C.颈联写虽然南国五月已属草木葳蕤、花开四野的仲夏,而北国边城却还未见有任何花开,有的只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8 05:4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溪别业记

(清)廖燕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③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④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亦B.夫C.故D.盖
【小题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④段中“舜禹之心”和“颜子之心”可贵之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下列关于“青溪别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溪别业是作者仰慕已久的秦淮名胜。
B.青溪别业有鹫岭、蒋岭、虎踞等美景。
C.青溪别业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居住过。
D.青溪别业是朱家三代人生活过的地方。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苔藓可读。望道乡台,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径迤逦而行 循:顺着
B.苔藓可读 剔:剔除
C.非欺我 洵:确实
D.时值日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小题4】请简要概述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容甫爱好学习,过目不忘。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B.汪容甫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还写了《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
C.汪容甫性格正直,不拘小节。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对于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则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D.汪容甫以孝顺闻名,忠实厚道。家贫就卖文供养母亲,听闻老友旧交家道不济,就关心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