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9 02:2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患令名不显 令:美好
B.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 示:指示
C.亦须了本日功课 了:完成
D.虽走路之日  虽:即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二十四年”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是纪年法的一种,除此还有天干地支、公元等纪年法。
B.《归震川文集》的作者归震川,即归有光,明代散文家,作者以远祖的居住地项脊泾为室名,以示纪念。
C.“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中“重庆”,旧时指祖父母、父母都健在。作者意在告诉弟弟们,家中、外面都无需费心,只须用心于“学”。
D.“若看注疏”中“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是注释的一种,对古书进行注释,并对前人所作的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承蒙祖上阴庇,内外顺遂,没有任何缺憾,但一想到家族的兴旺、自己作为长兄的职责,还是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B.弟弟们写信都报告家中和朝廷的事,作者很高兴,觉得外面有自己照料好,弟弟们完  全应该争取学问身份高于一般人并成为父母的好子女。
C.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较复杂,有想对弟弟提出要求又怕弟弟们生厌的矛盾,有对弟弟认真读书的期待,有对自己现在认真读书的自足等。
D.读书最怕借口,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无论公务繁忙还是清闲,无论考试还是居家,只要想读书、作文章都可以抽得出时间。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⑵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小题5】请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读书方面的做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深而信之者 笃:忠实B.又自少志意相得,老不衰  迨: 怠慢,衰老
C.余而抄之    假:借D.垂老祸以死 构: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B.穷天下山水奇迹 余乃共取编
C.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    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D.遂以雄天下 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
(2)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
(3)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节,简要概括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翰林院编修李公墓志铭
公姓李氏,讳重华,字宝君,又字玉洲。世家常州之无锡,其后迁吴江。公生六岁已能为诗,出语辄倾其行辈。东崖公没,能自择师而事之。乡先达翰林张公大受以文章名世,公往从之游,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因以其子及兄子、女子子咸受学于公。于是公亦以文章名世,其所交友皆当时号称英隽有名之士也。
公事太夫人至孝,不忍斯须离训迪,而太夫人念公之贤能,宜起家甲科,督令赴京师求举,公不得已就道,而心顾常在太夫人左右。康熙庚子举顺天乡试,雍正甲辰举进士,改官翰林。而公益日夜慕思太夫人不置。太夫人闻之,寓书勉其供职,毋以我老为念。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公性爱士如饥渴,士之负材艺游京师者,公皆与之往返论议,时时出酒食以相劝劳。壬子,典四川乡试。而是年以前所荐举人不称落职。而公之长子治运方为秋官郎中,以禄养留京师,则日与缙绅及故交之闲居者,连为诗社,或聚徒课文,文章益富,贤豪趋赴益众。治运提学山左,公主校阅,甄拔号得人。知榆林,公为书院长,而边徼之士皆兴起于学,知有经训。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其有所平反,则喜;稍可疑,则谕令再三慎测,必得情乃罢。盖公虽不仕,而功德之及人如此。昔公在京师,则士争趋之恐后;公从其子在外,则客游京师者无所归;公卒,则士大夫尝相游从者,皆相向欷歔泣下。
公以乾隆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四。娶张氏,子三人:长治运,今按察两浙;次泰运,太学生,先公卒;次光运,太学生。
(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2)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