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连云栈①清·沈廉
飞栈盘空乌路分,烟复雾树合氤氲。
入缘蚁垤②纷相引,风递猿声断更闻。
百道争飞天外瀑,千峰乱插马头云③。
身当绝境浑忘险,不觉频穿虎豹群。
【注释】①连云栈: 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古为川陕之通道,即所谓“蜀道”。 ②蚁垤(dié): 蚂蚁洞口的小土堆。③马头云: 云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栈道凌空盘旋,就像鸟类飞行的线路,将山峰上下分断。
B.首联颔联所写的雾气、猿声等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气氛。
C.颔颔上句写“我”在有蚁垤的栈道行走,表明栈道平时极少人行。
D.颈联运用了夸张、拟人、借代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山峰的壮观。
E. 本诗想象丰富,描绘瑰丽惊险的山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小题2】本诗从哪两方面突出蜀道之“险”的? 这样写有何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31 09:0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宋公子牧仲书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授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衣。太保清节,仆之所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益其祖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不衣     任:经受
B.仆之所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而足以益其祖父者    光:使……显赫
D.闭户力学而行之 笃:忠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又不仆为不肖/先国家之急面后私仇
B.有愿公子出结交天下贵人/去今之墓葬焉
C.抑人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臣辛苦
D.太保亦必含笑九泉/不幸吕师孟构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赞颂过。
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像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小题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岂C.何D.然
【小题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小题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金眉生《六幸图》序

俞樾

往岁客有问于余者曰:“子何著书之多也?”余告之曰:“盖得力于三无。其一无钱。余无一亩之田,家无一岁之储,笔砚耕耨,岁食其入,仅足而无余。以故目不能识秤星,手不能拨算珠,终日终年一编而已,此得力于无钱者一也。其二无官。余三十岁始入承明庐,未四十即释官而归,嗣后不复出,无衣冠褦襶之苦,无簿书填委之劳,此得力于无官者二也。其三无能。余有生以来,人间可谓多事矣,干戈遍于海内,冠盖交于海外,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而余闭一室而坐,无过问者。此得力于无能者三也。”

乃今观六幸翁之自纪,其一为贫,即余三无之一也。而君悉数其幸事以至于六,则余三无而倍之,多乎哉!君之幸乎。余读书苦不能记忆,偶得一义,不笔之明日遂失之,而君读书无不能记,余所不及者一也。余未通籍以前,伏处三家村中。罢归后,又杜门不轻见一客,故落落寡交游,而君羔雁满天下,余所不及者二也。虽然,君之不及余者亦有一焉,余无能,而君多能也。君自朝章国典,以及河渠、盐务、水利、荒政,与夫寰内之形势,域外之情状,无不犁然于心,如示诸掌,名公钜卿咸就君而谘访焉,得失可否,待一言而诀。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君得无幸者六而不幸者一乎?或谓余曰:“子惟无能也,故以有事为苦,若才大如海者,虽处盘根错节,从容谈笑,绰有余裕,夫何焉?”余曰:“若然,则君之多能又一幸矣。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今而后,请君之六幸为七幸。”

(有删改)

 ①承明庐:汉朝承明殿的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入承明庐指代在朝做官。②衣冠褦襶:暑天衣帽穿戴整齐地拜会客人。褦襶:暑天拜会别人。③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的礼物。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无一亩之田     郭:城外
B.则余三无而倍之   视:看到
C.夫何焉  病:疲惫,劳累
D.请君之六幸为七幸 益:增加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自己不做官,无需应酬,没有一大堆官府文书等待自己去处理,这是自己著述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B.作者认为,自己无能是著述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无能”是反语,表明对贤士大夫的嘲讽之意。
C.作者认为,贫穷是自己著述丰富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别的经济,只能靠辛勤写作的收入供给生活。
D.有人说,没有能耐的人才会感到做事是劳苦的,而有能耐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同意这种看法。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士大夫苦其心思,劳其筋骨,敝其唇舌,犹若不足以胜之。
(2) 君坐是不得安居于家,一岁日月,舟车者半,视余之偃蹇曲园中者,迥不侔矣。
(3)天使君耳目无恙,犹以为幸,况赋君以绝人之才智乎!
【小题4】作者认为金眉生在哪几个方面强于自己?请简要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