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清)李祯

(1)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可得哉!
(3)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小题1】可填入第(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B.岂C.何D.然
【小题2】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B.希望他们最终没有做攻打秦国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C.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D.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被削弱,就只能攻打一些小国。
【小题3】对本文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指出二苏的论点不对,然后提出本人观点,再驳世人的偏颇看法。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是一篇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的偏颇之论。
D.本文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属于卒章显志的一篇议论文。
【小题4】分析第(3)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作者是如何论证“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这一观点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9: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哭庵传

易顺鼎①

哭庵者,不知何许人也。其家世姓名,人人知之,故不述。

哭庵幼奇惠,五岁陷贼中,贼自陕、蜀趋郧、襄,以黄衣绣褓缚之马背,驰数千里。遇蒙古藩王大军,为骑将所获,献俘于王。哭庵操南音,王不能辨,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王大喜曰:“奇儿也!”抱之坐膝上,趣召某县令使送归。十五岁为诸生,有名。十七岁举于乡。所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已而治经,为训诂考据家言;治史,为文献掌故家言;穷而思反于身心,又为理学语录家言。然性好声色,不得所欲,则移其好于山水方外②,所治皆不能竟其业。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又弃去。

综其生平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③,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④、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

哭庵平时谓天下无不可哭,然未尝哭,虽其妻与子死不哭。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于是无一日不哭,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因自号曰“哭庵”。

(有删改)

(注) ①易顺鼎:字实甫,晚号哭庵。光绪元年举人。有《四魂集》。②方外:世外,指超然脱俗为隐士或僧侣。③夷、惠:分别指伯夷、柳下惠,两人都是古代清高廉洁之士。④齐万物:即“齐物”,道家学者庄子的哲学观点,核心是任何事物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物我同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某县令使送归  趣:马上。
B.十七岁于乡 举:被举荐。
C.所治皆不能其业  竟:完成。
D.莫能以一诣之    绳:评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献俘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
B.年未三十仕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C.誓哭终其身 请其矢,盛锦囊
D.自号曰:“哭庵”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家焉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哭庵“恃才傲物”的一组是
①乃自以右手第二指濡口沫书王掌 ②十五岁为诸生,有名 ③继为酒人,为游侠 ④轻天下、齐万物 ⑤非尧舜、薄汤武 ⑥誓以哭终其身,死而后已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哭庵在五岁时被藩王从贼人手中解救出来,由于藩王听不懂哭庵的南方口音,哭庵就用手指沾着唾液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得到了藩王的喜爱。
B.哭庵年轻时很有才华,也有名气,研究学问范围甚广,涉及经学、史学、理学等,但他或出世或入世,放浪形骸,行踪无定。
C.哭庵平时认为什么事都可以哭,但他从没哭过,可等到他母亲去世后,他就每天哭个不停。
D.这篇自传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人奇文亦奇。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未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
(2)其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
(3)及母殁而父在,不得渠殉,则以为天下皆无可哭,而独不见其母可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杂说

清周实

①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②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躏之将毋同?揆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与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③无尽于是得一解焉。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④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躏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⑤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呜呼噫嘻!

(注释)①周实(1885—1911),号无尽,清末著名诗人、革命者。②揆(kuí):揣度。③“而天下民物”二句:宋朝张载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言泛爱一切人与物。与:朋友。  ④畴:谁。
【小题1】第②段着重指出踏草折花者________与_________的背离。(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萌生喜欢花草之情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而踏草折花行为则是人的私心促成的。
B.对待花草的爱心,源自人的自然天性;而那些踏草折花行为则是贪婪之心膨胀。
C.花草初生之际,爱物之心自然流露;(等到花草长成)则踏草折花,私心暴露。
D.万物初生时节,人们都有爱物的天性;等到花草可以采摘践踏,私欲自然形成。
【小题3】联系上文,从论证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比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与本文中踏草折花者行为的异同。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