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王士祯在康熙四十三年,因申告王五冤案,以微罪罢官。《题秋江独钓图》正写于被罢官期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情动辞发,言为心声,在这首题画诗中,诗人借画中渔翁的形象,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感受。
B.细思诗中钓翁的心境不难发现画中钓翁于逍遥之中伴有的几许落寞,自在之余深藏着的几多孤寂。
C.全诗连用九个“一”字,读来朗朗上口,这九个“一”都是“独”的体现,一个“独钓”更是点出了诗、画中人物的孤寂之情。
D.小小孩童尚且“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江边独钓的渔翁却又是喝酒,又是放声高歌,可见此翁之意不在鱼。
E. 诗人王士祯在《题秋江独钓图》中营造出了与柳宗元《江雪》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的意境。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展现“秋江独钓图”?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8 02:3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_____,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节度使刘金得之,与语(    ) (2)造次不能道寒暄(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此行当公,然晟若辞(  )
A.连接 B.跟从 C.管辖 D.托付
(2)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小题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小题4】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B.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小题5】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
【小题6】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写作本诗时,作者在安徽督学朱筠幕中,除夕归家过年,对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有感而作。②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黄诗第一句以乐景衬哀情,以除夕之夜的喧腾笑语反衬诗人内心的复杂忧思。
B.黄诗的一、二句通过对比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第三句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则主要写出了诗人因久居异乡而不为乡里熟识的孤独。
D.陈诗第一句写“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侧面写出了诗人出行之早且出行之久。
E. 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析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摄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无妨。”久之,持朱封鐍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人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B.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C.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D.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佛教对比丘尼的称谓,简称尼、尼僧。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在我国亦称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与佛教规仪略有不合,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B.廨: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文中是指尼庵中住宿用的房屋,并非官府中官吏的办公场所。
C.三更:古代计时名词。古代一昼夜分12时辰或100刻,其中夜晚有40刻,每10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子时整作为三更,即北京时间23:00至凌晨1:00。
D.跌坐:指佛像的坐姿。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文中则指老妪摔倒、跌倒并坐在蒲团上的姿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城县役押送官银到济南去,晚上投宿之时遭到了客栈主人的拒绝,他们只好自己找到离客栈一里路左右的尼庵住下。
B.从允人投宿尼庵和为役某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情来看,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而武功高强的女子。
C.著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役某一行人。尽管防范严密,但役某他们还是因打斗不过而被劫走官银。
D.从前后文来看,新城令崔懋在章邱西新店所遇的妇人就是尼庵里的老妪,而尼庵剑侠就是她的女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持朱封鐍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
(2)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午吟

跨海远征凝愁云,误入鬼蜮高升殒。

淮旅悬涛步逡巡,岛寇吐牙势嶙峋。

半盏孤灯怜只影,一轮明月照双魂。

关山残破刁斗万家茅舍拯乾坤

(自书社出版社《六岳诗选评注》,史红点)

注方六岳,后桐城派著名诗人。甲午举人,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延为西席兼幕僚,官至浙江盐大使。其子殁于高升轮;稍后不久,孀媳因悲伤过度亦随之亡。是以有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颔联,以沉痛而愤怒的心情,抒写了1894年7月间,大清租用的运兵船高升轮被击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颈联、尾联以忧伤而希望的心绪,描述自己遭遇子去媳孀、孀媳亦亡的家庭重大变故,期待能摆脱这样的困境。
C.三四两句,以“江淮劲旅”对“海岛倭寇”直接点明敌我;“逡巡”对“嶙峋”信手拈来,形象说明双方态势。
D.五六两句,“半盏”对“一轮”、“孤灯”对“明月”、“只影”对“双魂”,吟之令人肝肠寸断,脊骨生凉。
E. 诗中“误入鬼蜮”,是说英国高升轮,方位判断错了,行驶到日本领海,所以才引发此后亚洲格局的重大变化。
【小题2】请赏析尾联中“冷”的含义和末句的蕴藉之处。
(1)“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蕴藉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