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如龙,字见五,陕西绥德州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十四年,陕西提督王辅臣据宁羌叛,其党朱龙寇绥德,陷之。如龙纠乡勇倚山立寨,寇至,屡击却之。王辅臣诱以伪札,斩其使。会平逆将军毕力图兵至,如龙渡河迎,呈伪札,并陈贼虚实,因率所部为前锋,克绥德。毕力图以闻,即便宜令摄州事。
十六年,授直隶滦州知州。州民猾而多盗,如龙锄暴安良,豪右敛迹。州有民杀人而埋其尸,四十年矣。如龙宿逆旅,得白骨,问之,日:“此屋十易主矣。”絷最初一人至,钩其情得实,置诸法。昌平有杀人狱不得其主名,如龙按之,阅状,则民父子杀于僧寺,并及僧五,而民居旁二姓皆与民有连,问之,不知。使迹之,二人相与语日:“孰谓马公,易欺耳。”执讯之,乃服。自是民颂如龙能折狱。入为户部员外郎,历刑部郎中。
二十四年,迁杭州知府。杭州民货于旗营,息重不能偿,质及子女。如龙请于将军,核子母,以公使钱代偿,杭州民咸颂如龙。二十八年上南巡闻其治行超擢按察使平反庶狱多所全活二十九年迁布政使属吏有岁馈悉禁绝之是年,绍兴大水,库储,无可救济。如龙十一郡合输米二万馀石,按户赈给,告属吏曰:“是逾于岁馈多矣,”
三十一年,授江西巡抚。饬州县广积储,备凶荒。仿白鹿洞遗法,建书院以教士,时淮、扬荐饥,如龙以江西连岁丰稔,率僚属捐米十万赈之。三十八年,入觐,赐御书“老成清望”榜。  
(选自《清史稿·马如龙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龙十一郡合输米二万馀石  檄:檄文
B.孰谓马公 察:明察
C.库储,无可救济   绌:不足
D.问之,不知 谢:推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八年/上南巡/闻其治行超擢/按察使平反庶狱/多所全活/二十九年/迁布政使/属吏有岁馈/悉禁绝之/
B.二十八年/上南巡/闻其治行超擢/按察使平反庶狱/多所全活/二十九年迁/布政使属吏有岁馈/悉禁绝之/
C.二十八年/上南巡/闻其治行/超擢按察使/平反庶狱/多所全活/二十九年迁/布政使属吏有岁馈/悉禁绝之/
D.二十八年/上南巡/闻其治行/超擢按察使/平反底狱/多所全活/二十九年/迁布政使/属吏有岁馈/悉禁绝之/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如龙忠于朝廷。王辅臣用伪札诱惑马知龙,马知龙斩了他的使者,并将伪礼呈给毕力图,又率部作大军前锋。
B.马如龙判案如神。他为滦州知州时锄暴安良,重审了两件旧案,使真凶得到应有的惩罚,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
C.马如龙思谋深远。在江西巡抚任上,他下令扩大储备以备荒年,因而属地遇到灾荒,他能带领属下捐米赈灾。
D.马如龙爱民如子。任杭州知府时,他用公用钱替民还债。绍兴发大水,府库储备不足,他想办法赈济百姓。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龙纠乡勇倚山立寨,寇至,屡击却之。
(2)杭州民货于旗营,息重不能偿,质及子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8:19: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赵韫退大参书(1)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撰文为不于古法 戾:违背
B.之于法,既有所不合    揆:揣度,衡量
C.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D.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B.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 ②而顾推委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
②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小题4】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凌云图记

(清·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人名)的言论。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凌云之游化为实际行动
B.到卢君而终于能实现凌云之游
C.到卢君而终于能完成子瞻的志愿
D.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子瞻的愿望付诸实施
【小题4】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