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忆弟二首(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忙?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底,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无端”和“茫茫”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
B.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
C.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忙于灯下苦读的感慨。
D.作者出门眺望天际,明知自己在他乡异地,却又无法挥去内心对眼下境况的多种“妄想”。
E. 这首诗中,多处通过抒写内心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忆弟”,如,“可惜”、“遥怜”等。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11 11: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时珍传

清顾景星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子。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补著成昭代之典。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所著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本文选自《白茅堂集》第三十八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B.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C.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D.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诸生,明清两代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免试入学为生员。
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儿子。为稳定宗法制度,立嫡不立庶。
C.炎皇,指炎帝,神农氏,传说他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
D.轩辕,即黄帝,传说他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珍勤勉好学。李时珍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于是,闭门读书十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良医。
B.李时珍医者仁心。富顺王想废掉适子,李时珍借看病之机,委婉规劝他要父子和气,富顺王醒悟之后,仍立适子为继承人。
C.李时珍治学严谨。他发现一本名叫《本草》的书,错误很多,就用三十年的时间研读典籍,订正错误,著成《本草纲目》。
D.李时珍著述详备。《本草纲目》既汇集了前代诸家对药物的解释,又进行了释疑辨正,还介绍了药物的产地、气味和功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氏仆也,将何氏矣 老:终老
B.予弟有子,当予 后:后人
C.退则亦自其身 爱: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其事 鬻:出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⑵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小题4】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答鲍觉生书

清吴定①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②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或散或亡,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冀得一二俊秀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欢,亦渺不可复。甚矣,岁晚而道益孤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欲积跬步以致千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

注:①吴定,安徽歙县人。早年曾从桐城派刘大櫆学习古文。②觌:(dí)相见,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圣贤之道 叩:询问
B.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 资:帮助
C.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 假:借
D.故发愤举仆今昔之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奋然继孔孟之传自任 思垂空文自见
B.退告诸父兄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即壮岁师友相从欢  凌万顷茫然
D.欲积跬步以致千里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历数了自己从幼年至老年的治学经过,将士子争相趋鹜科举的举动与自己孤独中苦心钻研的坚持对比,更凸显了在世俗化氛围中治学的不易。
B.作者思慕春秋、南北宋时代,又游历广远,或拜师,或求友,以求问道。这都反映出他渴望追随贤者以及对“道”的孜孜以求。
C.作者面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袒露真情,真挚感人,倾诉自己求学向道的经历,希望对人有所裨益,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
D.面对继承孔孟之道的宏大志向,作者认为即使中人之材,如果能有他人的扶持引导,而非独学无友,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舟传

戴名世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迁江宁府,入上元县学为诸生,受业于其父逸巢先生。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当舟之世,天下文章矣,舟独扫除时习而取法于古,深思自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由是舟之文章名天下。

舟与其弟苞皆好学,日闭户,谢绝人事,相与穷天人性命之故、古今乱之源、义利邪正之辨,用以立身行己,而以其绪余著之于文,互相质正,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宗世,意度波澜,各有其造极,人比之眉山苏氏兄弟云。

舟天性醇笃,孝于其亲,既长,不异孺慕。逸巢先生尝曰:“吾体未痛,二子已觉之;吾心未动,二子已知之。“其先意承志如此。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平生所为经区处,悉中肯綮。而性恬淡,不慕富贵。其所与友善,如高淳张自超,江宁龚缨,同县戴名世、刘捷夏人。而金陵风物甚美,花草妍丽,城之西北尤多园林之胜,尝曰:“吾读书之暇,与此数人者挈榼而往,尽醉而归,以此终吾世足矣。”

舟少有呕血之疾,壬未游京师,疾复作,寻归,逾二年卒,年三十七。舟临卒时,自取其文稿烧 之,今行世者仅六十余篇。

百川尝谓余曰:“天之生君子即有小人,亦犹父母之生子有才亦有不才也。父母即恶其子之不才,而有人焉为之掩匿覆盖,其心必喜;有人焉数其恶而暴其状无纤悉之遗焉,在父母之心必有甚怒而不乐者。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余之困甚于百川,而百川且不永其年以卒,然则百川所言,其果而非激者矣!

(选自《南山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文章矣 靡:华丽
B.古今乱之源 治:治理
C.平生所为经区处   画:谋划
D.其果而非激者矣   信:真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舟勤奋好学,年少时精通经史及百家之书,并虚心学习时人的创作风格,深思自得,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
B.方舟性情淳厚,尊奉孝道,长大以后还像孩子一样依恋亲人。他的父亲曾说方舟与他弟弟都能预知自己的想法。
C.方舟注重名声节操,性格恬淡,不慕荣华富贵,读书之余和几个朋友尽享愉悦的生活,希望能像这样终其一生。
D.方舟身体虚弱,患有呕血的疾病,壬未年在京师游历时因疾病复发回到故乡,两年后就去世 了,年仅三十七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
⑵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方舟临终焚毁自己文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