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但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06 11: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扬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后成为一般任官者的称呼。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彦之沉着冷静,忠心辅佐文帝。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河冰将化,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圣寺安隐堂记

(明)归有光

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云寺创于唐大中间,熙宁六年僧维吉重修,又谓维吉于祥符间创白莲寺。今里俗所指,以为白莲者仅在西庑,其后即为天随先生。区宇非广,不当别称为寺也。余少时过甫里,拜先生祠,游行寺中,寻古碑刻,殆无存者,惟元统二年《法华期忏田记》石存耳。成化二十三年,时国家累世熙洽,京师崇寺宇僧司八街剃度数万人,醮祠日广。左善世璇大章主持大兴隆寺,方被尊宠。而璇故里人陈氏子,初为寺比丘。得请,弛驿还省其母,因迎养于寺之爱日堂。明年从四明、补陀归,是岁八月重修此寺,又明年五月落成,明年还京师,凡为殿堂七,廊庑六十。初,坏殿时,梁拱间有板识绍兴、宝祐之年,故知以前修创盖不一,而无文字可考也。

寺之西北有安隐堂。异时僧每房以堂为别,如安隐比者无虑数十房,其后日圮,今东偏无僧寮矣。主僧法慧惧且尽废,而慧之徒又绝。先是安隐之房分为两派,慧乃与同堂之徒复合为一,誓相与共守之,而请余为之记。自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至今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盖又七十有八年矣,璇之修创,宜有记而复阙。慧以为寺之兴或有所待,而文章终不可无,故汲汲求其寺之故,欲余有所记述,其志非特区区一堂而已。余既无所于考,独璇事于所闻较著,是以识之。且以为彼非托于此,亦不能以传也。夫文章为天地间至重也,自大中迄今七百十有九年,世变多矣,而寺常存,盖无废而不兴,而文章之传者独少也,慧其知所重也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B.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C.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D.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郡志是地方志的一种,主要记录一郡的山川、物产、人文等。
B.祠是为了纪念已逝的伟人、名士或祖先而修建的祠堂,专门用来供同族后代子孙祭祀。
C.京指帝王的都城,即国都,“京”“师”常并称指国都。明朝都城先在南京,后在北京。
D.廊庑,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住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圣寺遗存较少,可考资料贫乏。作者年少时经过甫里,拜谒天随先生祠,寻找古代碑刻,几乎没有,寺院修建时间无文字可考。
B.保圣寺几度重修,记载不够完备。保圣寺始建于唐朝,熙宁六年僧人重修,有简单记载,后来璇大章修葺保圣教寺,记载文字保存完备。
C.保圣寺日趋没落,法慧竭力维护。过去跟安隐堂差不多的几十间房,倒塌了不少,住持法慧担心其坍塌,就组织大家一起卫护寺院。
D.保圣寺饱经沧桑,应有文章记载。保圣寺历经七百多年,世事多变,寺院长存,可流传下来的文章太少,此次撰写记文,意义重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弛驿还省其母,因迎养于寺之爱日堂。
(2)余既无所于考,独璇事于所闻较著,是以识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