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过了对仪容举止的修饰就会鄙陋,对仪容举止的修饰胜过了朴实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搭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实施仁德之治的,那么诸侯们都会甘愿为他所用。即使他想不称王,也不可能了。
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等待什么呢?
D.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会伤害人,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有荣耀而不炫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7 12: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邱雨川先生传
【明】何白
雨川邱先生,字羲瑞,世为沙园所百户先生。父故贫,不听就外傅,时提其耳命之曰:“儿识字记姓氏而已,安用兀兀作老博士耶?”先生性不自检束,日逐少年握槊走马,或擘弓作霹雳声,招摇江市中。间被酒,起自填小令,所狎辈弓索而歌,日相乐为常也。
时濒海倭寇扰东吴,定山袁公【注】以部使者饬兵瓯栝,先生以裨校隶中坚,时袁公未之奇也。顷倭舰乘风彳,势张甚。公将发,亟命饭。饔人仓猝,甫及席,饭覆于地。公色动,左右皆股粟。先生历阶跽而请曰:“公万福。”已,拾食器而起曰:“且喜金瓯无缺。”袁公色喜。左右欢呼,称万岁。公即趣驾行。是夕,倭亦失利去。盖先生之敏给往往类如此。
时沿海寇舶出没,远近震骇,诸将领日集戟门下,议战守策,或唯或否,首鼠两端。先生时阑入,抵掌陈说,仰指天而俯画地,语刺刺若烛照数计。众皆目摄之,寻先生去。
唶嚄宿鉴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居无何,而先生所论画皆中的,于是众始知先生非忘世者。忌者或言于袁公,先生使酒难近。终公之任,不使效一障之寄,日唯给笔札餐钱。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或同列有急,捐橐与之,弗计也,是以益拓落无所遇。
晚年贫益甚,郡中文学士雅慕先生,闻为具酒脯交先生欢。先生摄弊衣冠据上座,谈天下事,凿凿如见。或授筒命题,人人皆厌志。或拔所携杖作剑舞,跳荡合节,四座尽倾。座少年或以酒虐先生,先生不以为迕。后以老病,终于家。
(选自《汲古堂集》,有删改)
【注】定山袁公:明朝抗倭名将袁可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
B.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鸣吟达旦
C.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
D.先生夷然弗屑/每所得/金钱即市牛酒/呼所知为高会/呜呜吟达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户,明朝州府一级的军制,属正六品,每百户所112人。十个百户所组成一个千户所,五个千户所组成一卫所。
B.博士,战国时是一种官名,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秦汉以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小令,元朝散曲的一种,以抒情为主,通常以一首曲子为独立单位,比唐、宋词通俗生动,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D.跽,挺直上身,双膝着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邱雨川年幼时家境贫困,父亲不赞成他学习,他因而没能接受老师的教育,但他能够自己填词。
B.袁公即将出兵迎战,军中厨子仓促上饭时将饭打翻,袁公变了脸色,邱雨川敏捷地化解了紧张的局面。
C.面对倭寇侵袭,军中将士犹疑不决。邱雨川坚定地陈述自己的计策,不久之后,先生所谋划之事均应验。
D.邱雨川晚年生活潦倒,郡中文人雅士请他吃饭,他在席间有时纵论天下之事,有时乘兴拔剑起舞,可见他是性情中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唶嚄宿将不直之,曰:“酒徒耳,何足策成败事,奚以喋喋为?”
(2)先生摄弊衣冠据上座,谈天下事,凿凿如见。或授筒命题,人人皆厌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大中丞传

袁中道

梅大中丞名国桢,字客生,楚之麻城人也。少俊朗,能诗文,善骑射。癸未登第,鸣琴畿辅,笑谭视事,不令而。邑多中贵,数扰条教。公诎其言,崇其礼,皆畏悦以去。以政最,入为御史。

壬辰春,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哱氏父子,忿巡抚党馨裁制叛卒,特起杀之,遂据城掠堡而反。督臣魏学曾以变闻,朝廷旰食,公上封事:“贼不足畏,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祸且不细。为今计者,惟择骁将扼虏,使不得入,而后贼可攻。臣见大将李如松,父成梁,弟如柏等,俱足智勇,且世受国恩,可使也。”上许之。上乃命如松往,而公监其军。公与如松驰宁夏城下。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意待秋高虏集,肆其不逞。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而惮哱氏父子,乃觅居民与哱相识者,令其行间,遂尽杀哱氏及家丁等。以贼平闻,明年,遂升大中丞,开府云中。

时虏王款塞,公以静镇之。公尝曰:“妇姑亦有溪勃,何况华夷?当事者遇有争,无偏轻重,可潜消边衅。”每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无贷。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出,校射大漠。县令关扬怪异之,曰:“今秋成出猎,多损稼,公乃多事矣!”后数日,得虏谍云:“虏欲大入犯,以有备中止。”关令乃叹诧公机用之神也。

方公之开府云中也,予时客长安,公以字来讯。予答以学道未契,汲汲求友。公复以书来云:“贯城之旁,有日中之市焉。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予少时有奇气,相见直坐上坐,扪虱而谭,公待之益恭。每有所论,公退而疏之。一诗成,公曰:“真才子也!”。

公外宽内严,终身不见有喜愠之色。毁誉当前,不复致辨。倥偬之中,愈见暇整。综理绵密,笔砚皆有方略。文辞甚典腴,尺牍工巧甚。喜射,至老不倦。识者固知公爱怜光景,耗磨壮心,与俗沉浮,不用绳检。而外夷内朗,宏量沉机,真谢安石、张齐贤之流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谭视事,不令而。 戢:收敛
B.独秋高马肥,勾虏入犯 虞:猜想
C.公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   廉:察访
D.置之法无   贷:饶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等人造反,梅国桢奏请朝廷派遣大将李如松前往镇压。
B.梅国桢认为当政者处理各民族间的纷争,要一视同仁,这样可以暗中消除边境争端。
C.梅国桢在出猎时,下令让诸将披甲而出,在大漠射猎,意在吓退图谋侵犯的敌人。
D.袁中道年轻时抱负非凡,不拘礼节。与梅国桢见面后,先得到恭敬对待,后被疏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
(2)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
【小题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概括梅国桢为文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衮,京兆人也。父无为,三原县丞,以衮累赠仆射。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衮文章俊拔,当时推重。性清直孤洁,不妄交游。时朝廷多事,西北边虏,连为寇盗。衮累上章陈其利害,代宗甚顾遇之,加集贤院学士。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与杨绾同掌枢务,代宗尤信重绾。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已。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然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贰。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又将故让堂厨,同列以为不可而止。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既惩元载为政时公道梗涩,贿赂朋党大行,不以财势者无因入仕,衮一切杜绝之。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衮与绾志尚素异,嫉而怒之。有司议谥绾为文贞,衮微讽比部郎中苏端令驳之,毁绾过甚,端坐黜官。时既无中书侍郎,舍人崔祐甫省事,衮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得总中书省,遂管综中书胥吏、省事去就及其案牍,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竞。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选事,所拟官又多驳下。建中四年正月,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旧唐书·常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B.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C.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D.时中官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马璘又累著功勋/恩宠莫二/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人皆畏之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原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行政单位,隋唐均设京兆尹管理该地区。
B.贡部是主持贡举的部门,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例的“贡举”和皇帝因事临时设置的“制举”。
C.“领省事”中“领”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职务,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D.卒指人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人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衮出身不高,后来历任要职。他父亲只是县丞,他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前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位居宰相。
B.常衮关注边疆,严守科举公正。他陈述边疆利害的奏章受到皇帝重视,在科举选拔中严拒权贵亲属请托。
C.常衮务求清廉,为政不讲私情。他在处理政事时对各方面要求严格且琐碎,相比之下,杨绾则宽宏通达。
D.常衮心胸狭窄,有时做事武断。他即使在杨绾死后也一直对其心存怨恨,在选官任人上比较武断,违背常情。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
(2)中外百司奏请,皆执不与,尤排摈非文辞登科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