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胜过了对仪容举止的修饰就会鄙陋,对仪容举止的修饰胜过了朴实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搭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实施仁德之治的,那么诸侯们都会甘愿为他所用。即使他想不称王,也不可能了。
C.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等待什么呢?
D.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会伤害人,有棱角而不会划伤人,正直而不冲撞冒犯别人,有荣耀而不炫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7 12: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 (军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C.何之有 (厌倦)
D.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氾南,氾水的南面。古代常以山水来表述地理方位,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晋国是侯等,秦国是伯等,所以叫晋侯秦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化解危机。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宁,唐兰州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江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张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詟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七年,升永宁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缘大军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滩,其江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钞,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
(节选自《明史• 永宁宣抚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B.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C.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D.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元代的“永宁路”相当于明代的“永宁府”。
B.蛮,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或南方人的称呼,一般不带有文化上的歧视。
C.漕运,是古代利用河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文中指“河运”。
D.朝贡,即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敬献礼物,以表示顺从或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宁宣抚司的地位几经变更。明初朝廷平定蜀地时因归附有功,设立永宁卫,后升为永宁安抚司,再后来提升永宁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使司。
B.永宁路在元代时负责治理筠连州及腾川县,洪武六年时筠连州滕大寨的少数民族编张等人叛乱,受此事影响,平叛之后筠连州的级别有所下降。
C.永宁宣抚司经常受到朝廷的抚慰与帮助。例如朝廷免除其无法按时缴纳的粮食,命令景川侯曹震帮助他们凿通河道,并减少其税课局的纸币等。
D.永宁宣抚司在文化上积极向朝廷靠拢。宣抚使禄照的儿子阿聂和弟弟禄智都在太学,禄照还请求朝廷将学识渊博的永宁监生李源任命为儒学训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数。
(2)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题1】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
【小题3】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