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对古诗《行行重行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A.这首诗情真意切,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开篇两个“行行”,道尽了两人离别日久,相距遥远。
B.“万余里”“天一涯”“阻且长”突显了音信阻隔,重逢不易,表达了主人公对会面遥遥无期的绝望之情。
C.“胡马”二句是说胡地的马总是依恋北风,南方的鸟总在朝南的枝上筑巢,表达了对游子的期盼与思念。
D.“思君”四句表现了相思之苦与年华流逝之叹,结尾用昂扬的诗句表达了保重身体、期待重逢的美好愿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13 11:1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之 谢:道歉,谢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罪也 句读不知
B.羲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贻之
D.羲老失学     吾尝跂望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辩,字景宣,少好学,博通经籍。正光初,举为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汝注《大戴》,庶纂前修矣。”节闵帝立,除中书舍人。属齐神武起兵信都,既破尔朱氏,遂鼓行指洛。节闵遣辩持节劳之于邺。神武令辩见其所奉中兴主,辩抗节不从。神武怒曰:“我举大义,诛群丑,车驾在此,谁遗尔来?”辩抗言酬答,守节不挠。神武异之,舍而不逼。孝武即位,以辩为广平王赞师。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及帝入关,事起仓卒,辩不及至家,单马而从。或问辩曰:“得辞家不?”辩曰:“门外之道,以义断恩,复何辞也。”孝武至长安,封范阳县公。历位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加本州大中正。周文帝以辩有儒术。甚礼之,朝延大议,常召顾问。迁太子少保,领国子祭酒。赵青雀之乱,魏太子出居渭北,辩时随从,亦不告家人。其执志敢决,皆此类也。寻除太常卿、太子少傅,转少师,魏太子及诸王等皆行束情之礼,受业于辩,进爵范阳郡公。自孝武西迁,朝仪湮坠,于时朝廷宪章、乘與法服,皆令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多依古礼。性强记默识,能断大事,凡所创制,处之不疑。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令。及建六官,为师氏中大夫。明帝即位,还小宗伯,进住大将军。帝尝与诸公幸其第,儒者荣之。卒,谥曰献,配食文帝庙庭。隋开皇初,以辩前代名德,追封沈国公。

(节逸自《北史·卢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两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B.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C.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D.永熙二年/平等浮屠成/孝武会万僧于寺/石佛低举其头/终日乃止/帝礼拜之/辩曰/石立社移/自古有/此陛下何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来的意思是马驾的车,古代有时也特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来借代帝王将相。
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时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束脩,古代礼物,即捆成一捆的十条干肉,也特指人学敬师的礼物,或给老师的酬金。
D.追封,对死后的人,为了追念其生前的种种影响而给的称号,有一定的纪念性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辩博通经籍,受到大儒称赞。卢辩为《大戴礼》作注释,被当时的大儒卢景裕称费,说他注解的《大戴礼记》差不多汇集了前贤的著述。
B.卢辩直面威逼,守节操不屈服。卢辩奉节闵帝之命到邺城慰劳齐神武,却被神武强迫着去拜见中兴主,卢辩坚决拒绝,神武不得不放弃。
C.卢辩以公废私,坚守为官之道。随从孝武帝去关中时,卢辩来不及回家,就只身骑马跟从,他认为在外为官之道,应该用大义割断私情。
D.卢辩创制典制,受到朝廷重用。孝武帝西迁后礼仪颓败,卢辩因时制宜创制了各种典章制度;因卢辩能断大事,所以升迁,官至尚书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文帝以辩有儒术,甚礼之,朝廷大议,常召顾问。
(2)帝尝与诸公幸其第,儒者荣之。

同类题3

阅读了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肃之季弟   季弟:最小的弟弟
B.肃之鞠育诲道 鞠育:抚育
C.集贤校理   加:增加
D.知延州 出:出京城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笆少鞠于兄。
A.渐见愁被迫
B.謇朝谇而夕替
C.为仲卿母所遣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小题3】对于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 到他的拒绝,后来他/是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颏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 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倩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 及农由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 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