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也。少倜傥,不拘小节,及长,姿貌瑰伟,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为事。初从梁始兴内史萧介征诸山洞,以骁勇闻。陈武帝在交阻,乃委质焉。侯景之乱,武帝克广州,平蔡路养,破李迁仕,计画多出于度。侯景平后,追录前后战功,封广德县侯。武帝镇朱方,除兰陵太守。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贼人徐嗣徽等来寇,武帝与敬帝还都,时贼已据石头,使度顿军于冶城寺。明年,嗣徽又引齐寇济江,度随众军破之于北郊坛。以功除郢州刺史,兼吴兴太守。

文帝即位,度累迁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改封湘东郡公。及太尉侯瑱薨于湘州,以度代瑱为都督、湘州刺史。秩满,复为侍中、中军大将军。文帝崩,度预顾命,许以甲仗五十人入殿省。废帝即位,进位司空。,赠太尉,谥曰忠肃。太建四年,配享武帝庙庭。子敬成嗣。

敬成幼聪慧,好读书。起家著作佐郎。永定元年,领度所部士卒,随周文育征王琳,于沌口败绩,为琳所絷。二年,随文育得归。父度为吴郡太守,以敬成监郡。光大元年,为巴州刺史。寻为水军,随吴明彻平华皎。太建二年,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南豫州刺史,袭爵湘东郡公。五年,除吴兴太守。随都督吴明彻北讨,出秦郡,别遣敬成为都督,乘金翅自欧阳引埭溯江由广陵,齐人皆城守,弗敢出。自繁梁湖下淮,克淮阴、山阳、盐城三郡,仍进克郁洲。进号壮武将军。镇朐山。寻除安州刺史,镇宿豫。卒,谥曰思

(节选自《南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似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
B.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
C.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
D.武帝遣衡阳献王往荆州/度率所领从焉/江陵覆亡/间行东归/武帝东讨杜龛/奉敬帝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谥号,帝王的谥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用以褒贬善恶的称号。“武”这一谥号总体上是倾向于褒扬的。
B.领是指担任职务,特指兼任职务。文言文中同样表示兼任职务的词语还有“兼”等,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C.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中国古代官员多是以三年或六年为一周期。“秩”的本意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D.父忧,是父亲去世的委婉说法。古代官员父亲或者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孝,守孝期必须是三年,守孝人期间绝对不准为官,并且禁绝饮宴歌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孝节投身军伍,作战骁勇足智多谋。他一开始从军出征少数民族,就勇敢善战;追随陈武帝后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时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封赏。
B.徐孝节忠心耿耿,受到多位皇帝重视。他侍奉武帝等三代皇帝,武帝非常重用他,文帝驾崩时让他参预顾命之事,他死后还被允许配享皇帝庙庭。
C.徐敬成喜欢读书,曾经代替父亲监政。他从小非常聪颖,因为读书好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父亲担任吴郡太守时,他曾代替父亲监督吴郡政事。
D.徐敬成多次出征,率军击敌威名赫赫。他多次随军出征;自己担任都督领兵出战,齐人被吓得不敢出城作战;他先后攻克多地,被封为壮武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倜傥,不拘小节,及长,姿貌瑰伟,嗜酒好博,恒使僮仆屠酤为事。
(2)永定元年,领度所部士卒,随周文育征王琳,于沌口败绩,为琳所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6:4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观鸭说

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①鼋龟醯鸡②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③,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然则民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④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略有删节)

[注]①蠛曚:一种小飞虫。②醯鸡:小飞虫。③蹄涔:蹄迹中的积水。④狃: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既乃水,或仰而饮   狎:嬉戏
C.纳之以忠信,之以淳朴 囿:约束
D.不相顾骇愕 靡: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群奔水中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然则民初生    臣进退,实为狼狈
C.曷不畜鸭雏    登东皋舒啸
D.相与骈死不知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为作者观鸭所悟出的道理的一项是
①各遂其性而已。
②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③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
④相与骈死而不知
⑤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
⑥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小题4】文末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B.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C.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D.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作者得到几只雏鸭,其叫声和羽毛让作者感觉到小生命的可爱,但不久就有个别雏鸭死亡,为下文写怎么养好鸭做铺垫。
B.时雨初歇,雏鸭就直奔水中,并作出各种动作,扬足划水,拍翅而飞,沉没浮出,表现出喜水的天性,与前文萎靡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C.雏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羽毛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是体重身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要是万物很好地生长,就要顺应它们各自的天性。
D.本文标题为“说”,表明这篇文章为议论文体。作者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从观看雏鸭的成长中悟出了治国的大道理。
【小题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
③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唐景思,秦州人也。幼以屠狗为业,善角牴戏。

②开运末,契丹据中原,以景思为亳州防御使。领事之日,会草寇数万攻围其城,景思悉力以拒之。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寇,复有其城,亳民赖是以济。

③乾祐中,命景思为沿淮巡检使,屡挫淮贼。时史宏肇淫刑黩货,多织罗南北富商杀之,夺其财,大开告密之门。景思部下有仆夫,希求无厌,虽委曲待之,不满其心,一日拂衣而去,见宏肇,言景思受淮南厚赂,私贮器械,欲为内应。宏肇即令亲吏率三十骑往收之,告者谓收吏曰:“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杀之不然则无及矣。”收骑至,景思迎接。有欲擒之者,景思以两手抱之,大呼曰:“冤哉!景思何罪?设若有罪,死亦非晚,何不容披雪?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都将命释之,引告者面证景思,言受淮南赂。景思曰:“我从人家人并在此,若有十缗贮积,亦是受赂。言我贮甲仗,除官赐外,有一事亦是私贮。”使者搜索其家,惟衣一笥,军籍粮簿而已,乃宽之。景思曰:“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④先是,景思别有纪纲(管家)王知权者,在京,闻景思被诬,乃见史宏肇曰:“唐景思赤心为国,某服事三十年,孝于父母,义于朋友,被此诬罔,何以伸陈。某请先下狱,愿公追劾(追究揭发)景思,免至冤横。”宏肇愍(怜悯)之,令在狱,日与酒食。景思既桎梏就路,颍、亳之人随至京师,众保证之。宏肇乃令鞫(审问)告事者,具伏诬陷,即斩之,遂奏释景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草寇数万攻围其城(____________)  ⑵亳民赖以济(____________)
⑶都将命之(____________) ⑷委曲待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A.幼以屠狗为业B.景思悉力以拒之
C.景思以两手抱之D.何以伸陈
【小题3】下列各项与“孝于父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B.沛公安在?(《鸿门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D.覆之以掌 (《促织》)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
⑵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小题5】用“/”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景 思 多 力 十 夫 之 敌 也 见 便 杀 之 不 然 则 无 及 矣。
【小题6】细读第④段,谈谈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学官,学舍,学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B.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C.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D.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清朝时废止。
B.《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六部古籍之一,汉时称之为《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指的是《礼记》。
C.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朝时的制度,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
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武体恤下情,理性处事。何武弟弟何显因赋税一事与乡官求商结了仇怨,何武从中调停,平息此事,赢得乡人敬服。。
B.何武宽以待人,光明磊落。戴圣屡次出言不逊,但何武从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公正对待戴圣及其儿子,戴圣最终被感化。
C.何武恪守法令,不徇私情。虽然何寿器重何武,但何武不为此而无端提拔何寿的侄子;任命官吏时严守规定,杜绝私人请托。
D.何武仁义厚道,乐于提携后进。何武憎恨结党营私,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2)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同类题4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烧为炭,市卖之 诣:到
B.以其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
C.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
D.既复杀驼,而破瓮 复:同样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小题3】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