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论

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注)①刘知远: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其举兵反抗契丹,建立后汉。②石敬瑭:后晋高祖。后唐末,封河东节度使。后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③李从珂:后唐末帝。④重贵:即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为契丹所俘。⑤景延广:石重贵时,主张不对契丹称臣,契丹举兵入侵,被俘自杀。⑥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B.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C.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D.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即天的长子或嗣子,古人认为君主都是秉承上天旨意的,故称帝王为“天子”。
B.夷狄,是古代中原对四境那些未开化民族的统称,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说。
C.宗社,即宗庙社稷。宗庙按礼制而设,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五庙,不可僭越。
D.“尸”,本义指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因其是主祭者,故“尸”有主持、主使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桑维翰的罪过远超卢杞和李林甫。他出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失去屏障,让夷狄掌握了攻守主动。
B.桑维翰主张割地称臣,借契丹之力称帝;刘知远据理力争,认为不应背叛后唐,更不该割地丧权,但终未被采纳。
C.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继续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王夫之认为南宋崖山之祸的根源就在于此。
D.古人将后晋亡国的责任归于景延广,但王夫之不以为然,反倒认为景延广有担当,辨夷夏,正名义,虽败犹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
(2)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6 05:1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小题3】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时伦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B.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C.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D.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尝聚袁聚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主是古代帝王之女的称谓,始于战国。汉朝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公主,后代沿此制。
B.古代称公主的丈夫为驸马。汉朝设“驸马都尉”的官职,掌管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做这个官,简称驸马。
C.著作郎是古代文官的一种,三国时始置,后在不同的朝代其名称和职责也有所区别。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相沿不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虚喜欢安静,看不惯喧闹。他父亲的爱牛掉到井里,父亲带人营救,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对此很反感,在室内放下帘子不看那种喧闹的场面。
B.李君虚体谅别人,宽容大度。门生王铁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现,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为王铁着想,后来王铁回来谢罪,他还像当初一样对待王铁。
C.李君虚不爱钱财,为官清廉。他父亲死后,家里的财产他全让给了弟弟,只要了几千卷书;任吏部尚书时,有人暗中要给他金子以谋求官职,他坚辞不收。
D.李君虚受到器重,辅佐幼主。明帝遗诏委李君虚以重任,让他和袁粲共同辅佐幼主,但托付袁粲等人是假,明帝的意思只在李君虚身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