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南园诗存》序
姚 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蒐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辞。和珅知不可私,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之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御史,通政司副使。②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辞 卒:最终
B.和珅知不可私 干:做事
C.不可 谮:诬陷
D.国得尽其才用 俾:使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②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
③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A.①于    ②因    ③所B.①于    ②为    ③以
C.①之    ②为    ③以D.①之    ②因    ③所
【小题3】下列文句中,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B.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C.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D.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末年,和珅掌权,很多大臣都巴结他,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
B.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知道他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于是重用他,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去处理。
C.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就去世,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为钱沣诗集的序,却只用“苍郁劲厚”四字说他的诗,而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
【小题5】按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②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2)和珅为什么憎恨钱沣?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10:3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题尔遐园居序

张鼐

①缁衣化于京尘,非尘能化人也。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精神五脏,皆为劳薪。能于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

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卜居西城之隅。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亭延西爽,山气日佳。户对层城,云物不变。钩帘缓步,开卷放歌。花影近人,琴声相悦。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觞咏之娱,素交是叶。尔遐尝言:“高林受日,宽庭受月。短墙受山,花夜受酒。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天,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彼实无所自树乃尔。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宁复能溷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   B.乎   C.欤   D.耶
(2)第①段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3)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
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4)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
(5)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

同类题2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哉B.矣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小题4】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
A.
【小题5】第②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烛光
D.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西峰
B.级七千有余 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皆若偻 顺流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   哀吾生须臾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小题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