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南园诗存》序
姚 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蒐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辞。和珅知不可私,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之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御史,通政司副使。②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辞 卒:最终
B.和珅知不可私 干:做事
C.不可 谮:诬陷
D.国得尽其才用 俾:使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能讼言其失□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②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利诱之士。
③今得集,乃复为序□发余痛云。
A.①于    ②因    ③所B.①于    ②为    ③以
C.①之    ②为    ③以D.①之    ②因    ③所
【小题3】下列文句中,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B.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C.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D.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末年,和珅掌权,很多大臣都巴结他,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
B.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知道他不会说别人的坏话,于是重用他,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他去处理。
C.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就去世,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为钱沣诗集的序,却只用“苍郁劲厚”四字说他的诗,而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
【小题5】按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②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2)和珅为什么憎恨钱沣?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10:3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小题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小题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
注①钱沣: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法式善: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③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④遭艰:遭父母之丧。⑤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 耻:羞愧
B.故治狱无敢倾陂  倾陂:偏颇不正
C.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     谮:谗言
D.以发余痛云 发:表达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积劳成疾以殒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余所论诗与古文法    君安与项伯有故
D.诚不待善诗乃贵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因钱沣曾自称南园,所以这两卷诗就称为《南园诗存》。
B.钱沣曾受命同和珅一道处理山东巡抚国泰违法乱纪一案,面对和珅的笼络,钱沣不为所动,这使和珅不敢徇私舞弊,国法也得到了伸张。
C.钱沣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为此受到了和珅的排斥和打击。在他担任通政副使、湖南学政之时,和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
D.作者为书画家钱沣的诗集作序,着重评价了他的诗歌特色与才华,哀其不待公论大白天下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2)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