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小题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小题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9:4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复张君书

清·姚鼐

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以仆騃蹇,不明于古,不通于时事,又非素习熟于今之贤公卿,顾蒙识之于俦人之中,举纤介之微长,掩愚谬之大罪,引而掖焉,欲进诸门墙而登之清显,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

仆闻蕲于己者志也,而于用者时也。士或欲匿山林羁于绂冕,或心趋殿阙而不能自脱于田舍,自古有其志而违其事者多矣。仆少无岩穴之操,长而役于尘埃之内,幸遭清时,附群贤之末,三十而登第,跻于翰林之署,而不克以居,浮沉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值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士苟获是幸,虽聋瞆犹将耸耳目而奋,虽跛躃犹将振足而起也,而况于仆乎?

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者常参官中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夫自圣以下,士品类万殊,而所处古今不同势,然而揆之于心,度之于时,审之于己之素分,必择其可安于中而后居,则古今人情一而已。夫朝为之而暮悔,不如其弗为;远欲之而近忧,不如其弗欲。孔子之道于今之世,非士所敢居也;有所溺而弗能自反,则亦士所惧也。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夫岂以为小节哉!若夫当可行且进之时,而卒不获行且进者,盖有之矣,夫亦其命然也。

仆今日者,幸依圣朝之末光,有当轴之褒采,勇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而顾遭家不幸,始反一年,仲荣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欲去而无与托,又身婴疾病以留之。此所以振衣而趦趄,北望枢斗而俯而太息者也。

远蒙教督,不获趋承,虽君子不责,而私衷不敢安,故以书达所志,而冀量察焉。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用者时也    谐:合,符合。
B.微补于国而道不  章:同“彰”,彰明。
C.孔子之道于今之世 抗:捍卫,挽救。
D.有当轴之褒采 当轴:当权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或欲匿山林羁于绂冕    骊山北构西折
B.今者常参官中无一人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有跬步不容不慎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虽君子不责 外无期功强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作者拒绝了张君要他火速进京做官的建议,但他仍在回信中对张君的赏识和提拔之情表示了感谢,体现了士大夫的修养。
B.清代的读书人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朝臣。作者从跻身翰林到任职秘书馆,仕途颇为顺利。翰林可以参政议政,名望很高。
C.和李密一样,作者把家庭的不幸当作不愿做官的理由,所不同的是,李密承诺自己要先尽孝,后尽忠,而作者并无此种考虑。
D.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反复陈说应当和不应当做官的理由,强调左右为难的精神困境,分析透彻,层层深入,感人肺腑。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值 天 子 启 秘 书 之 馆 大 臣 称 其 粗 解 文 字 而 使 舍 吏 事 而 供 书 局 其 为 幸 也 多 矣 不 幸 以 疾 归 又 不 以 其 远 而 忘 之 为 奏 而 扬 之 于 上 其 幸 抑 又 甚 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
(2)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程养斋暨子心之家传

①程养斋,讳文邃,字乘素,养斋其自号也。先世居歙黄墩,唐末徙新建,至宋淳佑中徙婺源。年十九而父婴风疾,两兄适客游,君侍疾左右,及经理家事,称为贤孝。及既孤,上事母、兄,下抚三庶弟,人无间言。

②程氏建立祖祠,而增修饬之。至养斋,为立祭法,规久远,益虔且密。恤宗族,厚乡里,能其家风。为人循谨,践履质实。著《无忝志》、《经目志》、《礼考》若干卷。又辑《先代遗训》、《师友格言》。自端楷细书为卷,日取以自警。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婺源尝值岁饥,君率众出粟平粜,设立规条,事而为利溥.总理《婺源县志》,书成人以为善云。年五十七卒于家,以例得都察院都事职。卒后以子尚义由知府加五级,得赠资政大夫。娶董氏。子二:尚志、尚义。

③尚志字心之,其为人年少而沈静,寡言笑,严毅如宿德。十八岁补邑弟子员,力学不懈,于《十三经》皆成诵,而不于时文之卑陋。尝读古史书,分类而纂记之,求经济之用,自厉气节,尝曰:“士入世,立脚不坚,任事不巨,则庸人耳!”兼通算法,能推三角八线,以阐宣城梅氏之义。居家孝悌,最为养斋所喜,赴试金陵,卒于途,年二十二。养斋哭之,有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于朋友肸肸,于兄弟怡怡。”兹足著其人矣。以子学金为户部主事加二级,得赠奉政大夫。妻王氏以节孝获旌。子二:学金、南金。

(节选自《惜抱轩文集》)

(注)①平粜:遇到荒年,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②溥:广大。③肸肸:笑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A.
①能其家风_____
②事而为利溥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不于时文之卑陋    
A.窗户B.诱导
C.制止D.约束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②求经济之用,自厉气节    
A.节约俭省
B.个人消费
C.治理国家
D.物质生产
【小题4】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B.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C.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D.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小题5】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年十九而父婴风疾,两兄适客游,君侍疾左右,及经理家事,称为贤孝。
【小题6】分析第②段作者写婺源饥荒事件的作用
A.
【小题7】原文末有一段作者的评论,从中推断作者为程氏父子作传的缘由。

姚鼐曰:婺源为大贤朱子之乡,士大夫犹以敦礼讲义为贵,君子之遗风远矣!如程养斋者,诚无愧一乡之善也与?养斋于修县志时,婺源士皆惜心之之死,欲载之志内,养斋不可,今学金乃请馀传之。其父子用意,显晦皆是也。如心之之贤俊,矫出于俗,使天假之年,所成立可量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松桥记
(清)姚鼐
徽州之县六,其民皆依山谷为村舍。山谷之水,湍悍易盛衰,为行者患,故贵得石桥为固以济民。吾至徽州,观其石梁之制,坚整异于他郡;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休宁渔亭,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北流入于大溪。两小溪上有石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之所为也。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曰万松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
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陁,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之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群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逾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当昔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取为桥材。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丈,广丈六尺,高如其广。仍名之曰万松桥。。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游,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
当蛟起之年,余适在歙,见被害者之远且巨,甚可伤痛。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余嘉叶村之族,不吝财以营功事,而又得叶君之诚笃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众工无不举。是皆足书也。嘉庆六年八月,桐城姚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 当: ______
(2)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    病:_____
(3)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    董: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古代安徽的东南部,古称歙州、新安。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州”的地理区域划分,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
B.先人:祖先,古人。也有的地方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先人。文中的先人可能指叶有广已经亡故的父亲,也可能是他的祖先。
C.乾隆: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开始就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创年号为建元。
D.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周朝创立八尺。十尺为丈。诸葛亮“身长八尺”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高度。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2)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洪水爆发之后叶有广在叶村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