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题目。(12分)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第八》》)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注:①劳:辛劳,劳苦。②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1)上述两则材料中,孔子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而荀子则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礼可以对人的行为、情感起 作用。(6分,每空2分)
(2)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说道:“……礼制人伦不只是在理性关系,而更在融理于情的人情味道上。”你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保存着哪些传统礼节或礼仪?能把什么样的“理”融入到浓浓的人情味里?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23 06:2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元九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注)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口未能言,心已默 识:记住
B.昼课赋,夜书     课:学习
C.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D.岂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知仆宿昔缘   恐年岁不吾与
B.每人言 欲呼张良俱去
C.有志于诗者 开国茫然
D.即愚拙可知矣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读后令人感动。
B.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的进步观点。
C.因文学创作联系现实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D.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2)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其地约。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释)①代:交替、轮流  ②雍、绛:都是地名。③孙:通“逊”,谦逊、恭顺。④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已而其地约     倍:加倍
D.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子”,这里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B.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C.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D.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陈而后击之(陈:通“阵”,摆好阵势)
B.国人皆咎公(咎:归罪)
C.则如服焉(服:佩服)
D.若爱重伤(爱:怜惜)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
①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③既陈而后击之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⑤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⑥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A.②⑤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③⑥
【小题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其未既济也
不鼓不成列    阻而鼓之
A.两个“及”字含义相同,两个“鼓”字含义不同。
B.两个“及”字含义不同,两个“鼓”字含义相同。
C.两个“及”字含义相同,两个“鼓”字含义也相同。
D.两个“及”字含义不同,两个“鼓”字含义也不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宋之战,宋军大败,主要归咎于宋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用荒谬的军事思想来指挥这场战争。
B.在军事斗争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春秋时期,宋公能搬用“古之为军”的作法,证明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还是非常严肃的。
C.面对宋公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君王,作为臣子的子鱼讲话时的语气和声态是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D.子鱼的讲话部分多用反问句、假设句、对偶句,要言不烦,收到了辞理俱佳的艺术效果。
【小题5】《曹刿论战》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子鱼论战》中也有同样意思的内容,请摘录原文作答。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