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小题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5处)
即 钩 摹 入 石 矜 为 珍 玩 今 取 群 玉 之 秘 寿 之 贞 珉 足 为 墨 宝 大 观 以 公 天 下
【小题2】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造就了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9:3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了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肃之季弟   季弟:最小的弟弟
B.肃之鞠育诲道 鞠育:抚育
C.集贤校理   加:增加
D.知延州 出:出京城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笆少鞠于兄。
A.渐见愁被迫
B.謇朝谇而夕替
C.为仲卿母所遣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小题3】对于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 到他的拒绝,后来他/是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颏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 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倩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 及农由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 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程原迩稿序

张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①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啼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偶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②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子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③,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注)①刳(kū):剖开,挖空。②瀹(yuè)茗:烹茶。③浮大白:满饮洒。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强调了 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文章首尾皆写山水之景,试分析各自的作用。
【小题3】试分析本文的一个语言特色。
【小题4】请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   法,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