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曰:“老人知道者!”厚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①尚食:精美的食物。  ②揽辔褰帏: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  ③衅孽外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  ④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入坐   延:邀请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老交情
C.厚而遣之   资:赏赐
D.相国遽惊曰 谢:道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其身也,则耻师焉
B.致郁郁 涵淡澎湃为此也
C.污贿不饬罢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传闻之过实耶 既其出,则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处世,强调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最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相师B.而此独以钟
C.非能也,而绝江河D.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D.余是以记之
【小题6】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悲夫古书之不存……
⑨句读之不知 ⑩蚓无爪牙之利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⑨/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⑨/⑩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05:5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于易历。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官不果。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也。”已如其言。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言。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述学的。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タ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的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于易历 邃:精通B.官不果  卒:死亡
C.京师可无也 虞:忧患D.谋遂    寝:搁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于周述学这件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2)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诫子书
清·曾国藩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⑤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小题1】简述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段至第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试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
【小题4】下列对“习劳则神钦”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苦勤劳是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根本,能够自食其力是曾国藩对子孙后代的期望。
B.“习劳则神钦”不仅在个人安身立命层面有重大意义,更是对国家有重要影响。
C.勤劳劳动而带来的丰衣足食是值得神明敬佩的,安逸生活得以使家族长盛不衰。
D.曾国藩的此番主张是从子孙后代的长远考虑,告诫子孙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小题5】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结合上文,请简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琦,开封人,绍兴卫士也。高宗南渡,金帅海金琶八追至绍兴。太守李邺以城降。琦资性忠勇,誓与贼偕死以报国。一日,邺方与琶八并马而行,琦持二大甓①登小阁上,祝曰:“愿天相我,一击杀此二贼。” 不幸甓中马,琦被执。琶八曰:“大金兵数百万,汝杀我一人何益?”琦曰:“愿碎尔脑,以愧降贼者耳。”因骂邺曰:“我月请②官一石米,且不肯负国。汝受国厚恩,乃甘心从贼,尚得为人耶?”琶八怒曰:“汝愿何以死?”琦曰:“我愿以布裹尸,灌油焚三日。”琶八如其言焚之。琦恐琶八追及高宗,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选自《宋稗类钞》

注①甓(pì):砖。 ②请(qíng):领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誓与贼死以报国     ②愿尔脑
③以愧降贼者耳。 ④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誓与贼偕死报国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B.方与琶八并马行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待也
C.我月请官一石米,不肯负国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D.汝受国厚恩,甘心从贼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小题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琦是绍兴城的一名卫士,每月不过一石禄米,在皇帝南渡、绍兴太守投敌的危急之时仍然忠君爱国。
B.唐琦在偷袭金人统帅未成的情况下被俘,大义凛然指斥太守李邺苟活投敌的可耻行径,最后英勇就义。
C.唐琦手持大甓想砸死金帅和叛徒,以及后来让敌人烧死自己,都是为延缓敌军进程,保护南渡的朝廷。
D.唐琦袭击金军统帅以及后来焚尸缓程的作法,虽然对于保护宋高宗未必能有多大作用,但精神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