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陈蔼公书二
汪 琬
琬启:前仓猝报书,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惠。兹者休沐少暇,故愿更竭其愚。来书论文,以明道立说,仆一读再读,叹为知言。窃意足下于此必当上述孔、孟,次陈濂、洛、关、闽之书,最下亦当旁采前明薛文清、王文成、陈公甫、罗达夫诸贤之说,为之折衷其异同,研晰其醇驳,而相与致辩于微芒疑似之问,庶乎于道无负矣,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然则足下之意,固不在于道,亦止以其文而已。
如以文言之,则大家之有法,扰弈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惟其知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阖,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古人之于文也,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推而远之欲其雄且骏。其高也,如垂是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骏也,如波涛之汹涌,如万骑千乘之奔驰;而及其变化离合,一归于自然也,又如神龙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盖凡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无不备焉,则今之所传唐、宋诸大家举如此也。
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尝屡变矣,而中间最卓卓知名者,亦无不学于古人而得之:罗圭峰学退之者也:归震川学永叔者也;王遵礹学子固者也:方正学、唐荆川学二苏者也。其他杨文贞、李文正、王文恪又学永叔、子瞻而未至者也。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后生小于不知其说,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而古文于是乎亡矣。今足下之言曰:“无寄托而专求之章法词令,则亦木偶之形,支离之音。”是见后生之剽窃模拟,而故为有激之言也。
由仆观之,非穷愁不能著书,古人之文,安得有所谓无寄托者哉?要当论其工与否耳。工者传,不工者不传也,又必其尤工者,然后能传教百年,而终于不可磨灭也。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夫有篇法,又有字句之法,此即其言而文者也。虽圣人犹取之,而足下顾得用支离、木偶相鄙薄乎?噫!何其过论也。仆不佞,不足与知乎?此语狂且直,祈赐裁答。琬再顿首。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琬全集笺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愧无以仰副足下之意副:台乎,符合。
B.辟诸驱乌合之市人辟:比如,打比方。
C.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当:相当,差不多。
D.不工者不传也工:精巧,精妙。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柏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不虞书末乃泛及于晚近诸君子也乃欲以剽窃模拟当之
B.如以文言之由仆观之
C.不散则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语狂且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说自己为上次仓促回信不能让对方满意而愧疚,这次稍微能抽出时间,希望再次探讨问题,陈述自己关于文章写作的不成熟的看法。
B.作者对古代文章大家种种高超的写作艺术极尽赞美之词,意在表明,要使文章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最重要的是效法自然而非一味地追求技法。
C.作青论述前明文坛的创作情况,说“前贤”学习古人得法,而“后生小子”只是剽窃模拟不懂精髓,深刻揭示出“古文于是乎亡矣”的原因。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写作应“言”“文”兼备,若没有篇法,不讲究字句之法,则很难产生不可磨灭的作品,这一点与陈蔼公的看法有出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家之有法,犹弈师之有谱,曲工之右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也。
(2)前贤之学于古人者,非学其词也,学其开阖呼应.操纵顿挫之法而加变化焉,以成一家者是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9 06:4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① 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ƒ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① 周公、召公:西周初年朝中的重臣。方叔、召虎:战功卓著的武将。
【小题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的意思可用成语“□□□□”来概括。
【小题2】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倚仗(太尉)因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因而不敢发难
B.天下倚仗(太尉)而无忧,四夷惧怕(太尉)而无难
C.天下有依靠的所以无忧,四夷有惧怕的所以不敢发难
D.天下有所依靠因而无忧,四夷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小题3】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恐遂汩没,决然舍去”?(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评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尽天下之大观,交天下之名流”是苏辙上书韩太尉的愿望,但不仅仅如此。从本文第③段中可以看出,苏辙的最大愿望是: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遭闵凶 夙:早时
B.亲抚养 躬:亲自
C.终兄弟鲜:少
D.年四岁行: 行走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背风吹草低牛羊
B.外无期功强近亲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C.至成立奉晨昏万里
D.刘夙婴疾病爽籁发清风生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鳏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所以:用来……的
B.悉散以乡里赒:周济
C.往往尚皆在往往:常常
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B.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C.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D.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C.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鳏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2)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