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特下,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B.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
C.凡在故老,犹蒙育矜:怜悯
D.刘侥幸,保卒余年庶:但愿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州司临门,急星火室西连中闺
B.臣具表闻,辞不就职奈何非金石之质
C.臣少仕伪朝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报养刘日短也藏名山,传之其人。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猜忌,所以第二段一开始他就歌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其意就在于奉承讨好晋武帝,获得他的好感。
B.李密在第二段里还向晋武帝表白自己曾热衷于做官,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并非不想为新王朝效忠尽力,其目的是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
C.作者运用“乌鸟私情”的典故是为了向晋武帝表达自己也想像乌鸦那样赡养祖母对祖母尽孝,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情意恳切,感人肺腑。
D.《陈情表》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文中的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有声宏气壮之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3:1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过:错
B.而陛下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盗粮赍:给予,送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②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②损民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D.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分)
(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3分)
【小题5】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3分)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13分)
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遗:留赠,送给
B.必得补阙漏裨:弥补,补益
C.竭驽钝庶:希望
D.以其咎彰:表彰,表扬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以”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光先帝遗德 ②咨臣当世之事
③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先帝不臣卑鄙
A.①②都是“来”的意思,③“在”,④“因为”。
B.①“因为”,②“来”,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C.①“来”的意思,②“把”“拿”的意思,③④都是“因为”的意思。
D.①③都是“因为” 的意思,②④都是“来”的意思。
【小题3】(小题3)下列各组判断中,最能显示出诸葛亮为相治国谋略的一组是(2分)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    ⑥不知所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⑤⑥D.④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葛亮认为朝廷内外的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能够不懈、忘我地为国做事,是在感激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以此回报给后主刘禅。
B.诸葛亮认为军营之中的事情,无论多大都应该拿来咨询郭攸之、董允、向崇等人,然后去实施,一定会有益于朝廷。
C.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一定要又亲贤远佞的建议,这也是先主所担心忧虑的事情,因为事关国家的盛衰兴亡。
D.诸葛亮相机而动,决定北伐,要完成复兴汉朝、回迁旧都的事业。这也是他报答先主、完成使命的真实想法。
【小题5】(小题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原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     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     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与 “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常在床蓐D.夙遭闵凶
【小题4】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D.则告诉不许
【小题5】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B.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临近死亡。
C.急于星火:比燎原的星星之火还要急切。
D.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死去。
【小题6】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①阽危:危险。 ②殴:通“驱”。③廪廪:同“懔懔”,文中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靡:耗费,浪费。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衰弱。
C.世之有穰,天之行也饥:饥饿,吃不饱。
D.末技游食之民,转而南亩缘:顺着,趋向。
【小题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能疑者,并举( )争起矣。(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所  于  若 B.之  而  乃
C.之  且  则 D.其  而  且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A.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B.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C.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D.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管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旨在阐述让百姓“知礼节”的方法。
B.文中的“本”指农业,文章客观上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思想。
C.本文中贾谊从“富安天下”即治国的高度劝谏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
D.文章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从战争、灾荒等方面论述了贮备粮食的重要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3分)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分)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3分)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删改)陆贽(唐)
圣人立教也,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天子不问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百乘之室,不畜聚敛之臣。夫岂能忘其欲贿之心哉?诚惧贿之生人心而开祸端,伤风教而乱邦家耳。是以务鸠敛而厚其帑椟之积者,匹夫之富也;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
今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荡心侈欲,萌于兹。迨乎失邦,终以饵寇。《记》曰:“货悖入,必悖而出。”非明效欤!
陛下嗣位之初,务遵理道。敦行约俭,斥远贪饕。虽内库旧藏,未归太府,而诸方曲献,不入禁闱。清风肃然,海内丕变。近以寇逆乱常,銮舆外幸,既属忧危之运,宜增励之诚。臣昨奉使军营,出游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库之名。矍然若惊,不识所以。何则?天衢尚梗,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噢咻未息;忠勤战守之效,赏赉未行。而诸道贡珍,遽私别库。万目所视,孰能忍怀?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顷者六师初降,百物无储,外扦凶徒,内防危堞,昼夜不息,将五旬,冻馁交侵,死伤相枕,毕命同力,竟大艰。良以陛下不厚其身,不私其欲,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今者攻围已解,衣食已丰,而谣讟方兴,军情稍阻。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记》曰:“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岂非其殷鉴欤?
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每获珍华,先给军赏,如此,则乱必靖,贼必平,徐驾六龙,旋复都邑,天子之贵,岂当忧贫!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
注: 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次年,德宗将各道贡献的物品收藏于行宫“琼林”、“大盈”二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萌于兹柢:树根
B.将五旬迨:趁着
C.宜增励之诚儆:警戒
D.竟大艰夷:平定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立教也知来者可追
B.奉私求作《师说》贻之
C.非明效欤孰能讥之乎
D.货悖入人非生知之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德宗朝的事实为据,首先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对比,然后赞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说明“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道理。
B.文章开篇即从正面立论,阐明天子不应聚私财,而应本圣人的遗教“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并指出贪财聚货必将造成“开祸端”、“乱邦家”的严重危害。
C.在充分指陈得失、剖析利害之后,陆贽归结全文,点明旨意,希望德宗及早罢去琼林、大盈二库,以换取收人心、平祸乱、复都邑的最大利益。
D.文章创造性地融散入骈,使骈散完美结合,既保存了骈体整炼、排比、节奏鲜明之特色,又兼有散体流美、疏畅、意气贯注之优点,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骈体。
【小题4】(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小题5】(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3分)
⑵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3分)
⑶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