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
A.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将归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小题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A.称其气之小大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9-16 02:5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丁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贷:宽恕
D.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曰师鲁②不欲廉颇争列
B.①通知今古,长《春秋》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①疾革,隐几坐,②图穷匕首见
D.①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②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小题3】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小题4】师鲁见称于世的原因有哪些?请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5分)

同类题3

文学文阅读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荚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课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念吾弟介然不苟  介:耿直
B.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    讳:忌讳
C.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
D.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    岸:高傲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颇以远大相期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往时我之督弟甚严    句读之不知
C.欲归为弟畅言 公为我献之
D.谏而不从,遂薄其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2)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
【小题4】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B.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C.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D.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柳宗元字子厚,名宗元;刘禹锡字梦得,名禹锡。韩愈称呼他们二人的字来表示尊敬。
B.进士第是乘兴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博学宏词是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属于制科。
C.文中称呼韩愈死去的父亲为“皇考”,古称父母为“大人”,“梦得亲在堂”指刘禹锡的父母健在。
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属官;集贤殿是收藏整理图书的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自幼精明聪慧,年纪很轻就已成才,后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发表议论旁征博引,令人折服。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拥戴。柳州虽然地势荒僻,但他依乡俗制订政令,在刺史任上政绩不凡。
C.柳宗元能急朋友之难。刘禹锡被遣播州任刺史,播州比柳州更偏远,柳宗元上疏朝廷与刘禹锡互换,得到批准。
D.柳宗元怀才不遇,在宦海中几经沉浮。韩愈认为,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穷困到极点,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及强壮,其行资丧:失去
B.余周流授徒,与相值适:合适
C.其途穷境变迨:等到
D.因次第其以为别辞:辞别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叔夏“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 ②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 ③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
④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 ⑤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
⑥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记述了张叔夏少年时代家境富足时的翩翩风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怀才不遇的境遇,重点叙写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怀穷达的豪情。
B.张叔夏的家世显赫,他的高祖、曾祖是当时的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都曾依附于张家,没想到张叔夏失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没有帮助他。
C.作者记叙了与张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对他的文采精华,“风神散朗”,其乐府词的“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D.在这篇赠序中,作者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怀才不遇的探切同情,并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4分)
(2)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